一种行车防脱吊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1740阅读:1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车防脱吊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行车防脱吊钩。



背景技术:

吊钩是起重机械中常见的配件,但以往的起重机的吊钩上没有设置防脱装置,不符合企业安全技术要求,在所挂物体摇摆不稳定或者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吊钩内所挂物体会脱钩,从而造成安全事故。

现有的部分吊钩虽然设置有防脱装置,此类吊钩的防脱装置主要由防脱板和配重杆构成。在挂吊绳时,通常需上提配重杆使防脱板转向吊钩内侧,以使吊绳从开口处挂入吊钩;放开配重杆后,防脱板回复至原位,可起到防脱钩的作用。但是,当吊绳较粗时,吊绳挂入吊钩后,易卡住防脱板,使其不能回复至原位,无法起到防脱钩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车防脱吊钩,能够防止吊绳脱落,并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吊绳较粗时吊钩的防脱装置易卡住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行车防脱吊钩,包括吊钩和防脱架,其中:

防脱架的形状为U型,其中间段为扣件,两侧为臂杆;扣件内侧设有倒刺,吊钩的钩尖外侧设有与扣件内侧倒刺反向的倒刺;臂杆端部设有长圆孔,吊钩的颈部侧面靠近钩尖处设有轴杆,长圆孔套在轴杆上;臂杆端头处铰接有弹簧,吊钩的颈部侧面远离钩尖处设有弹簧固定部,弹簧的另一端铰接于弹簧固定部;倒刺扣合点和轴杆均位于臂杆中心线上,弹簧中心轴线与臂杆中心线重合;扣件外侧还设有拉杆。

进一步,长圆孔的圆弧半径与轴杆半径相等。

进一步,弹簧固定部与弹簧采用铰接螺栓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使用过程中,防脱架向吊钩外侧转动,而非转向吊钩内侧,可有效避免吊绳较粗时,吊绳挂入吊钩后,易卡住防脱板,使其不能回复至原位的问题;

2、通过在扣件外侧设置拉杆,便于拉动防脱架进行倒刺的分离或扣合操作;

3、通过设计倒刺扣合点和轴杆均位于臂杆中心线上,弹簧中心轴线与臂杆中心线重合,能够在倒刺扣合状态下,弹簧的拉力不会被分解,使倒刺的扣合更紧实,有利于保证防脱架的使用效果;

4、通过采用铰接螺栓对弹簧固定部和弹簧进行铰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吊钩,2-防脱架,21-臂杆,22-扣件,23-拉杆,3-长圆孔,4-轴杆,5-弹簧,6-弹簧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具体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机械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行车防脱吊钩,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吊钩1和防脱架2,其中:

防脱架2的形状为U型,其中间段为扣件22,两侧为臂杆21;扣件22内侧设有倒刺,吊钩1的钩尖外侧设有与扣件22内侧倒刺反向的倒刺;臂杆21端部设有长圆孔3,吊钩1的颈部侧面靠近钩尖处设有轴杆4,长圆孔3套在轴杆4上;臂杆21端头处铰接有弹簧5,吊钩1的颈部侧面远离钩尖处设有弹簧固定部6,弹簧5的另一端铰接于弹簧固定部6;倒刺扣合点和轴杆4均位于臂杆21中心线上,弹簧5中心轴线与臂杆21中心线重合;扣件22外侧设有拉杆2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防脱架2锁定状态时,钩尖上的倒刺与扣件22上的倒刺扣合,弹簧5拉紧防脱架2,使倒刺扣合后不松开;当需起吊重物时,向外拉防脱架2至倒刺分离,上提防脱架2使其绕轴杆4顺时针旋转,即可打开防脱架2;吊绳挂入吊钩1后,下放防脱架2,向外拉防脱架2至倒刺能够扣合的位置,松手后即可使防脱架2重新锁定。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防脱架2向吊钩1外侧转动,而非转向吊钩1内侧,可有效避免吊绳较粗时,吊绳挂入吊钩1后,易卡住防脱装置,使其不能回复至原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倒刺扣合点和轴杆4均位于臂杆21中心线上,弹簧5中心轴线与臂杆21中心线重合;在倒刺扣合状态下,弹簧5的拉力不会被分解,使倒刺的扣合更紧实,有利于保证防脱架2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扣件22外侧设有拉杆23,可便于拉动防脱架2进行倒刺的分离或扣合操作。

具体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更为优选地,长圆孔3的圆弧半径与轴杆4半径相等,能够限制臂杆21沿轴杆4径向的运动仅可沿长圆孔3的长轴方向进行,消除长圆孔3壁面与轴杆4间不必要的碰撞,有效延长防脱架2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更为优选地,弹簧固定部6与弹簧5采用铰接螺栓进行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