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载重无机房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7482发布日期:2018-06-02 05:41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载重无机房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载重无机房电梯。



背景技术:

电梯作为建筑内垂直方向的运输工具,随着人们对工作效率要求的提高已经成为建筑内不可缺少的建筑设备。而无机房电梯因占用建筑空间少,建筑成本低等优点在商场、酒店、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得到广泛应用,因其使用场所的特殊性,故目前对大载重无机房电梯的使用需求不断增大。

现有大载重无机房电梯通常采用永磁同步曳引机,2:1的钢丝绳绕绳方式,存在曳引机体积大、价格高、驱动能耗高等缺点,同时市面上主流的永磁同步曳引机2:1曳引比载重量一般最大载重量为2000kg,不能满足大载重的要求,同时现有的无机房电梯轿厢下方的动滑轮组通常只有一组,进而使得在其载重位置不平均时,容易发生轿厢倾斜,进而影响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载重无机房电梯,其能够通过在无机房电梯中将曳引钢丝绳的绕绳比为配置为4:1,从而使得选用的曳引机较2:1绕绳方式时其额定载重量减少一半,其额定转速增加一倍,其电机功率相对降低,在满足大载重的情况下,减小曳引机体积,进而有效减少建筑井道的横向空间及顶层空间,同时配合增加滑轮数量及布局,使得轿厢的稳定性、安全性提高,且成本可控。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大载重无机房电梯,包括分别设置在井道顶部两侧的承重梁及固定型钢,所述承重梁的预设位置上,分别设置有曳引机及对重侧第一定滑轮,还包括:

设置在轿厢底部,并间隔一预设距离的第一动滑轮组、第二动滑轮组;

设置在固定型钢的预设位置上,以与第一动滑轮组、第二动滑轮组相配合的轿厢侧第二定滑轮和第三定滑轮;

设置在对重顶部进而与第一定滑轮相配合的第三动滑轮组;

其中,所述曳引机上曳引钢丝绳的绕绳比,被配置为采用4:1的绕绳方式,以绕过各定滑轮及动滑轮组进而固定在绕绳板上。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绕绳板上设置有第一绕绳机构及第二绕绳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绕绳机构与第一动滑轮组在空间上被配置为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实现在第一动滑轮组上的垂直绕设;

所述第二绕绳机构与第三动滑轮组在空间上被配置为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实现在第三动滑轮组上的垂直绕设。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定滑轮被配置为设置在第三动滑轮组的两个动滑轮之间;

所述第二定滑轮、第三定滑轮被配置为设置在第一动滑轮组与第二动滑轮组之间,且

第二定滑轮的绕入端被配置为与第一动滑轮组的绕出端在空间上相互垂直,第三定滑轮的绕出端被配置为与第二动滑轮组的绕入端在空间上相互垂直。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曳引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绕绳板的一侧,另一端穿过第一动滑轮组后上绕,以穿过第二定滑轮和第三定滑轮,进而下绕以穿过第二动滑轮组,实现对轿厢的绕设;

所述曳引钢丝绳穿过第二动滑轮组后上绕,在穿过曳引机上的曳引轮后下绕,以穿过第三动滑轮组中两个动滑轮的其中一个,进而继续上绕穿过第一定滑轮后下绕,以穿过第三动滑轮组中两个动滑轮的另外一个,实现对对重的绕设并进一步上绕固定在绕绳板的另一侧。

优选的是,其中,各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均被配置为采用MC尼龙制成。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其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曳引钢丝绳的绕绳比为4:1,从而选用的曳引机较2:1绕绳方式时其额定载重量减少一半,其额定转速增加一倍,其电机功率相对降低。同时曳引机体积相对减小,有效减少建筑井道的横向空间,减小建筑井道所需的顶层空间,使得井道的布局更为合理。

其二,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轿厢下部分别设置了两组动滑轮组(即在轿厢前后分别设置了两件动滑轮,共四件动滑轮),有效的解决了因大载重无机房一般采用对重旁置结构,轿厢深度尺寸较大,当采用传统的4:1结构或2:1结构时轿厢内人员或货物放置位置相对集中时,轿厢受力极易发生偏载,对轿厢导轨及导靴造成的严重损伤的问题,能大幅减小轿厢偏载对轿厢导轨及导靴的影响,大幅提升电梯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其三,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布局相对传统2:1结构增加了滑轮数量,但是因数量增加分散了各滑轮承受的力,对各滑轮受力要求降低,故滑轮材质可以有传统铸铁材质更改为新型复合材料,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但本更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大载重无机房电梯,结构布局合理、井道空间利用率高,采用永磁同步曳引机作为驱动主机,利用市面上主流的永磁同步曳引机即可实现载重量翻倍的目的,从而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增加电梯的额定载重量,同时实现低能耗、高效率、节能环保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大载重无机房电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大载重无机房电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标记1为建筑井道,2为承重梁,3为轿厢侧滑轮固定型钢,4为曳引机,5曳引钢丝绳,6为第一绳头装置,7为第二绳头装置,8为对重侧定滑轮,9为轿厢侧第一定滑轮,10为轿厢侧第二定滑轮,11为轿厢,12为轿厢第一动滑轮,13为轿厢第二动滑轮,14为轿厢第三动滑轮,15为轿厢第四动滑轮,16为对重装置,17为对重第二动滑轮,18为对重第一动滑轮,19为轿厢导轨,20为对重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载重无机房电梯实现形式,包括分别设置在井道1顶部两侧的承重梁2及固定型钢3,所述承重梁的预设位置上,分别设置有曳引机4及对重侧第一定滑轮8,还包括:

设置在轿厢11底部,并间隔一预设距离的第一动滑轮组(即轿厢第一动滑轮12,轿厢第二动滑轮13)、第二动滑轮组(即轿厢第二动滑轮13,轿厢第三动滑轮14;

设置在固定型钢的预设位置上,以与第一动滑轮组、第二动滑轮组相配合的轿厢侧第二定滑轮9和第三定滑轮10;

设置在对重16顶部进而与第一定滑轮相配合的第三动滑轮组(即为对重第二动滑轮17,对重第一动滑轮18);

其中,所述曳引机上曳引钢丝绳5的绕绳比,被配置为采用4:1的绕绳方式,以绕过各定滑轮及动滑轮组进而固定在绕绳板上。本实用新型的大载重无机房电梯,其所述的承重梁2固定在建筑井道1顶部的一侧,曳引机4、对重侧定滑轮8、绕绳板分别固定在承重梁2的适当位置,所述的轿厢侧滑轮固定型钢3固定在建筑井道1顶部的另一侧,轿厢侧第一定滑轮9、轿厢侧第二定滑轮10分别固定在轿厢侧滑轮固定型钢3的适当位置,曳引钢丝绳5通过轿厢11及对重装置16的重量,使其与曳引机4上曳引轮槽产生摩擦力,通过曳引机4上电动机带动曳引轮的转动,从而带动钢丝绳5的运动,钢丝绳5通过摩擦力分别带动轿厢11、对重装置16分别沿着固定在建筑井道1内的轿厢导轨19、对重导轨20上下运动,从而实现人员及货物的垂直运输,采用这种方案通过将曳引钢丝绳的绕绳比为4:1,从而选用的曳引机较2:1绕绳方式时其额定载重量减少一半,其额定转速增加一倍,其电机功率相对降低,同时曳引机体积相对减小,有效减少建筑井道的横向空间,减小建筑井道所需的顶层空间,使得井道的布局更为合理;同时通过在轿厢下部分别设置了两组动滑轮组(即在轿厢前后分别设置了两件动滑轮,共四件动滑轮),有效的解决了因大载重无机房一般采用对重旁置结构,轿厢深度尺寸较大,当采用传统的4:1结构或2:1结构时轿厢内人员或货物放置位置相对集中时,轿厢受力极易发生偏载,对轿厢导轨及导靴造成的严重损伤的问题,能大幅减小轿厢偏载对轿厢导轨及导靴的影响,大幅提升电梯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在保证大载重的同时,具有可实施效果好,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布局合理,成本可控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绕绳板上设置有第一绕绳机构及第二绕绳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绕绳机构即第一绳头装置6,与第一动滑轮组在空间上被配置为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实现在第一动滑轮组上的垂直绕设;

所述第二绕绳机构第二绳头装置7与第三动滑轮组在空间上被配置为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实现在第三动滑轮组上的垂直绕设。采用这种方案以配合各动滑轮相配合进行绕绳,进而实现时,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可实施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第一定滑轮被配置为设置在第三动滑轮组的两个动滑轮之间;

所述第二定滑轮、第三定滑轮被配置为设置在第一动滑轮组与第二动滑轮组之间,且

第二定滑轮的绕入端被配置为与第一动滑轮组的绕出端在空间上相互垂直,第三定滑轮的绕出端被配置为与第二动滑轮组的绕入端在空间上相互垂直。采用这种方案对各滑轮的位置进行限定,以使其布局合理,进而与4:1的绕绳方式相配合,保证轿厢的稳定性,同时其结构布局相对传统2:1结构增加了滑轮数量,但是因数量增加分散了各滑轮承受的力,对各滑轮受力要求降低,具有可实施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曳引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绕绳板的一侧,另一端穿过第一动滑轮组后上绕,以穿过第二定滑轮和第三定滑轮,进而下绕以穿过第二动滑轮组,实现对轿厢的绕设;

所述曳引钢丝绳穿过第二动滑轮组后上绕,在穿过曳引机上的曳引轮后下绕,以穿过第三动滑轮组中两个动滑轮的其中一个,进而继续上绕穿过第一定滑轮后下绕,以穿过第三动滑轮组中两个动滑轮的另外一个,实现对对重的绕设并进一步上绕固定在绕绳板的另一侧。结合附图具体来说,采用这种方案所述的曳引钢丝绳5一端通过第一绳头装置6固定在承重梁2上,另一端分别穿过固定在轿厢11底部的轿厢第一动滑轮12、轿厢第二动滑轮13,然后向上绕,然后分别穿过固定在轿厢侧滑轮固定型钢3上的轿厢侧第一定滑轮9、轿厢侧第二定滑轮10,然后再向下绕,分别穿过固定在轿厢11底部的轿厢第三动滑轮14、轿厢第四动滑轮15,然后再向上绕,穿过曳引机4上曳引轮,然后向下绕,穿过固定在对重装置16上部的对重第一动滑轮18,然后向上绕,穿过固定在承重梁2上的对重侧定滑轮8,然后向下绕,穿过固定在对重装置16上部的对重第二动滑轮17,然后向上绕,通过第二绳头装置7固定在承重梁2上,其通过对其绕绳方式的进一步限定,以使其结构布局合理、井道空间利用率高,其在采用永磁同步曳引机作为驱动主机时,可以利用市面上主流的永磁同步曳引机即可实现载重量翻倍的目的,从而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增加电梯的额定载重量,同时实现低能耗、高效率、节能环保的目的,具有可操作性强,可实施效果好,适应性强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在另一种实例中,各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均被配置为采用MC尼龙制成。采用这种方案因为滑轮数量增加分散了各滑轮承受的力,对各滑轮受力要求降低,故滑轮材质可以有传统铸铁材质更改为新型复合材料,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但本更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具有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大载重无机房电梯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