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楼层垃圾运输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2465发布日期:2018-09-01 03:12阅读:1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垃圾运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用楼层垃圾运输管道。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因专业分包较多,加之设计变更,将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堆积在各个楼层,及时有效的清理各层建筑垃圾成为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如果使用电梯运输楼层的垃圾,将会减弱电梯的正常运输量,影响正常施工,垃圾运输管道的使用可以有效的解决此问题,且能够控制扬尘,做到“绿色施工、文明施工”,降低施工现场扬尘,减少凌空抛掷垃圾的潜在危害,同时节约电梯运输垃圾的能耗;

经过检索,申请号为201620069986.2的一种高层建筑施工楼层内建筑垃圾清运装置,包括直管和呈45度角倾斜的斜管,直管和斜管的端口上分别径向向外延伸有连接板,直管和斜管之间经连接板相互固定,一个直管和一个斜管构成一个关节,在每一楼层对应的直管上设有投料口,投料口上端设有可以覆盖投料口的翻板,其虽然可以解决清运高层建筑物每层的垃圾的问题,但在更换关节时,位于此关节上方的垃圾管道无法正常使用,而位于此关节下方的垃圾管道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造成环境污染,危害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45度角倾斜的斜管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斜管受力过大且斜管为镀锌铁皮材料制作而成,易磨损,使用寿命较短,更换斜管会增加使用成本;另外,其投料过程中必须保证投料层以下的所有投料口处于关闭状下,才能保证本通道安全使用,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足,提供一种建筑用楼层垃圾运输管道,在更换管道时不会影响其它楼层的收集单元正常使用,控制粉尘向外部扩散;通过多重的缓冲减轻缓冲管道侧壁的受力,延长缓冲管道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能够实现多个楼层同时投放垃圾的功能,提高垃圾运送通道的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建筑用楼层垃圾运输管道,包括竖直管道、缓冲管道、活动插板Ⅰ、活动插板Ⅱ、斜置管道、三角架;所述竖直管道包括连接法兰Ⅰ、卡槽Ⅰ、活动挡板、转轴,竖直管道顶端与底部均设有连接法兰Ⅰ,位于竖直管道顶端的连接法兰Ⅰ下方设有卡槽Ⅰ,卡槽Ⅰ安装在竖直管道内部两侧壁上,卡槽Ⅰ中设有活动插板Ⅰ,竖直管道下方也设有卡槽Ⅰ与活动插板Ⅰ,卡槽Ⅰ与活动插板Ⅰ在竖直方向关于竖直管道对称分布,所述竖直管道侧壁中设有活动挡板,活动挡板顶端设有转轴,转轴位于活动挡板内部,活动挡板通过转轴安装在竖直管道内部,活动挡板一侧设有斜置管道;

所述竖直管道下方设有缓冲管道,所述缓冲管道包括连接法兰Ⅱ、卡槽Ⅱ、耐磨钢板、缓冲板Ⅰ、缓冲板Ⅱ;连接法兰Ⅱ、卡槽Ⅱ与竖直管道中的连接法兰Ⅰ、卡槽Ⅰ的位置与结构相同,其中卡槽Ⅱ中设有活动插板Ⅱ,在此将不再赘述;所述缓冲管道倾斜段受力大的一侧上设有耐磨钢板,倾斜段上方一侧设有缓冲板Ⅰ,倾斜段下方一侧设有缓冲板Ⅱ,缓冲板Ⅰ与缓冲板Ⅱ斜置安装在缓冲管道内壁上,缓冲板Ⅰ与缓冲板Ⅱ不得超过缓冲管道直径的1/3,耐磨钢板与缓冲板Ⅱ位于缓冲管道的同一侧,耐磨钢板与缓冲板Ⅰ位于缓冲管道的两侧;

竖直管道与缓冲管道共同组成了一个收集单元,每一楼层均设有收集单元,多个收集单元组成垃圾运输管道,在竖直管道与缓冲管道一端结合处下方设有三角架,收集单元通过三角架固定在墙体中。

优选的,所述活动挡板的上方设有挡板,挡板斜置安装在竖直管道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斜置管道的头部设有集料斗,集料斗呈四棱台状,且上大下小。

优选的,所述缓冲板Ⅰ、缓冲板Ⅱ、挡板均为耐磨材料。

优选的,所述竖直管道与缓冲管道外部设有一层隔音材料,具体的,隔音材料为吸音棉。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益效果表现在:

1)在更换管道时不会影响其它楼层的收集单元正常使用,控制粉尘向外部扩散;通过多重的缓冲减轻缓冲管道侧壁的受力,延长缓冲管道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能够实现多个楼层同时投放垃圾的功能,提高垃圾运送通道的工作效率;

2)活动挡板的上方设有挡板,挡板斜置安装在竖直管道的内壁上,挡板用于阻挡上方掉落的建筑垃圾,防止在活动挡板向竖直管道内侧转动时,上方掉落的建筑垃圾使活动挡板向反方向转动,使斜置管道中的建筑垃圾无法进入到竖直管道内部,降低垃圾运送管道的工作效率;

3)斜置管道的头部设有集料斗,集料斗呈四棱台状,且上大下小,有利于建筑垃圾更好的进入到斜置管道内,提高工作效率;

4)缓冲板Ⅰ、缓冲板Ⅱ、挡板均为耐磨材料,耐磨材料具有优秀的耐磨性和良好的耐冲击性等优点;

5)竖直管道与缓冲管道外部设有一层隔音材料,具体的,隔音材料为吸音棉,建筑垃圾在依靠自身重力向下运动时,不可避免的会与竖直管道或缓冲管道发生碰撞,产生噪音,通过隔音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噪音,达到降噪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用楼层垃圾运输管道收集单元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用楼层垃圾运输管道收集单元竖直管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用楼层垃圾运输管道局部A放大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用楼层垃圾运输管道收集单元缓冲管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用楼层垃圾运输管道若干收集单元连接示意图;

图中:1-竖直管道,101-连接法兰Ⅰ,102-卡槽Ⅰ,103-活动挡板,104-挡板,105-转轴,11-活动插板Ⅰ,2-缓冲管道,201-连接法兰Ⅱ,202-卡槽Ⅱ,203-耐磨钢板,204-缓冲板Ⅰ,205-缓冲板Ⅱ,21-活动插板Ⅱ,3-斜置管道,31-集料斗,4-三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本技术领域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具体说明。

一种建筑用楼层垃圾运输管道,包括竖直管道1、缓冲管道2、活动插板Ⅰ11、活动插板Ⅱ21、斜置管道3、三角架4;所述竖直管道1包括连接法兰Ⅰ101、卡槽Ⅰ102、活动挡板103、转轴105,竖直管道1顶端与底部均设有连接法兰Ⅰ101,位于竖直管道1顶端的连接法兰Ⅰ101下方设有卡槽Ⅰ102,卡槽Ⅰ102安装在竖直管道1内部两侧壁上,卡槽Ⅰ102中设有活动插板Ⅰ11,活动插板Ⅰ11可以在卡槽Ⅰ102水平移动,实现竖直管道1的打开与闭合,竖直管道1下方也设有卡槽Ⅰ102与活动插板Ⅰ11,卡槽Ⅰ102与活动插板Ⅰ11在竖直方向关于竖直管道1对称分布,可以单独的打开与关闭,所述竖直管道1侧壁中设有活动挡板103,活动挡板103顶端设有转轴105,转轴105位于活动挡板103内部,活动挡板103通过转轴105安装在竖直管道1内部,活动挡板103在受力的状态下通过转轴105向竖直管道1内部转动,使斜置管道3内的建筑垃圾进入到竖直管道1中,当活动挡板103不受力时,活动挡板103处于闭合状态,防止竖直管道1中粉尘向外扩散,污染环境,活动挡板103一侧设有斜置管道3,斜置管道3用于盛放建筑垃圾并将建筑垃圾送入到竖直管道1中,斜置管道3实现了多个楼层同时投放垃圾的功能,提高垃圾运送管道的工作效率;

所述竖直管道1下方设有缓冲管道2,所述缓冲管道2包括连接法兰Ⅱ201、卡槽Ⅱ202、耐磨钢板203、缓冲板Ⅰ204、缓冲板Ⅱ205;连接法兰Ⅱ201、卡槽Ⅱ202与竖直管道1中的连接法兰Ⅰ101、卡槽Ⅰ102的位置与结构相同,其中卡槽Ⅱ202中设有活动插板Ⅱ21,在此将不再赘述;所述缓冲管道2倾斜段受力大的一侧上设有耐磨钢板203,防止因受力过大而产生损坏的现象,倾斜段上方一侧设有缓冲板Ⅰ204,倾斜段下方一侧设有缓冲板Ⅱ205,缓冲板Ⅰ204与缓冲板Ⅱ205斜置安装在缓冲管道2内壁上,缓冲板Ⅰ204与缓冲板Ⅱ205不得超过缓冲管道2直径的1/3,保证建筑垃圾在缓冲管道2的通过率,防止建筑垃圾在缓冲管道2中发生堵塞现象,耐磨钢板203与缓冲板Ⅱ205位于缓冲管道2的同一侧,耐磨钢板203与缓冲板Ⅰ204位于缓冲管道2的两侧,由竖直管道1落下来的建筑垃圾进入到缓冲管道2后,部分建筑先接触到缓冲板Ⅰ204再接触到耐磨钢板203,从而减轻耐磨钢板203的受力,建筑垃圾经过耐磨钢板203后又会有一部分建筑垃圾接触到缓冲板Ⅱ205,实现缓冲的作用,通过多重的缓冲减轻缓冲管道2侧壁的受力,延长缓冲管道2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

竖直管道1与缓冲管道2共同组成了一个收集单元,每一楼层均设有收集单元,多个收集单元组成垃圾运输管道,在竖直管道1与缓冲管道2一端结合处下方设有三角架4,收集单元通过三角架4固定在墙体中;在更换收集单元时,关闭离此收集单元最近的两个活动插板Ⅰ11或活动插板Ⅱ21,其中的一个活动插板Ⅰ11或活动插板Ⅱ21位于更换收集单元的上方,用于承接上方掉落的建筑垃圾,另一个动插板Ⅰ11或活动插板Ⅱ21位于更换收集单元的下方,防止下方垃圾管道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扩散到外部,污染环境,实现更换收集单元时不会影响其它楼层的收集单元正常使用,控制粉尘向外部扩散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位于最顶端的竖直管道1中上方的活动插板Ⅰ11处于常闭状态,防止灰尘从上端开口冒出,位于最底端的缓冲管道2中下方的活动插板Ⅱ21处于常开状态,便于垃圾排放。

所述活动挡板103的上方设有挡板104,挡板104斜置安装在竖直管道1的内壁上。

所述斜置管道3的头部设有集料斗31,集料斗31呈四棱台状,且上大下小。

所述缓冲板Ⅰ204、缓冲板Ⅱ205、挡板104均为耐磨材料。

所述竖直管道1与缓冲管道2外部设有一层隔音材料,具体的,隔音材料为吸音棉。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