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自动升高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5054发布日期:2018-07-04 11:2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自动升高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组合式自动升高梯。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升高梯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桅杆通常设置在底座一侧,挂篮则位于底座正上方,该结构在挂篮升降高度较低的时候重心一般位于底座所支撑的范围内,当挂篮继续上升至如图2所示的状态时,则升高梯的整个稳定性大大降低,在挂篮内工作的人员如果动作幅度过大,则容易引起桅杆朝图示方向倾倒,而且为了增加升高梯搬运的便利性,底座在桅杆端通常设置滚轮结构,该结构进一步增加了倾倒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式自动升高梯,底座结构更稳定,使用更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组合式自动升高梯,包括底座,底座一端竖直设置有桅杆,桅杆上滑移连接有挂篮,挂篮位于底座正上方,桅杆内部中空并设有带动挂篮升降的传动机构,底座包括两根空心的主梁和连接在主梁之间的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立桩,桅杆插设在立桩上;所述主梁位于桅杆侧的端面开口,两根主梁通过开口滑移连接有U型的副梁体,副梁体的两根伸缩脚分别插设在两根主梁的开口内,副梁体连接两根伸缩脚的横向段底部设置有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挂篮升高位置较低时,副梁体无需伸出太多即能保证结构支撑的稳定性,又能同时兼顾占地面积的问题;随着对工作目标高度的调整,则对应将副梁体伸出;脚轮结构则方便了副梁体的抽拉。

优选的,所述副梁体的横向段铰接有撑杆,所述桅杆的背面设有与撑杆端部卡合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撑杆支撑在卡槽内,对桅杆的稳固性进一步加强,底底座与桅杆的整体性更好。

优选的,所述撑杆为U型,撑杆的两个撑脚分别与副梁体的横向段铰接,撑杆端部为一字型杆件;所述卡槽有横向间隔设置的上肋板和下肋板形成,卡槽在桅杆上竖向分布有若干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数组卡槽与副梁体的伸出长度匹配,U型撑杆支撑强度更好。

优选的,所述卡槽内设有与一字型杆件轮廓适配的阻尼橡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尼橡胶可以更好的“吸住”一字型杆件,防止撑杆脱离卡槽。

优选的,所述主梁底部前后端分别固定有撑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梁为主要受力部件,将主梁底部前后端分别设置撑柱,提高了放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升高梯结构图;

图2是现有升高梯的缺陷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梁与副梁体的配合图。

附图标记:1、主梁;2、桅杆;3、挂篮;4、支撑板;5、立桩;6、撑柱;7、副梁体;8、撑杆;9、脚轮;10、卡槽;10a、上肋板;10b、下肋板;11、阻尼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3:

一种组合式自动升高梯,具体看图1,包括底座,底座一端竖直设置有桅杆2,桅杆2上滑移连接有挂篮3,挂篮3位于底座正上方,桅杆2内部中空并设有带动挂篮3升降的传动机构;如图3所示,底座包括两根空心的主梁1和连接在主梁1之间的支撑板4,支撑板4上设有立桩5,桅杆2插设在立桩5上;所述主梁1位于桅杆2侧的端面开口,两根主梁1通过开口滑移连接有U型的副梁体7,副梁体7的两根伸缩脚分别插设在两根主梁1的开口内,副梁体7连接两根伸缩脚的横向段底部设置有脚轮9。如此设置,在挂篮3升高位置较低时,副梁体7无需伸出太多即能保证结构支撑的稳定性,又能同时兼顾占地面积的问题;随着对工作目标高度的调整,则对应将副梁体7伸出;脚轮9结构则方便了副梁体7的抽拉。

其中,所述副梁体7的横向段铰接有撑杆8,所述桅杆2的背面设有与撑杆8端部卡合的卡槽10。撑杆8支撑在卡槽10内,对桅杆2的稳固性进一步加强,底底座与桅杆2的整体性更好。

优选的,所述撑杆8为U型,撑杆8的两个撑脚分别与副梁体7的横向段铰接,撑杆8端部为一字型杆件;所述卡槽10有横向间隔设置的上肋板10a和下肋板10b形成,卡槽10在桅杆2上竖向分布有若干组。数组卡槽10与副梁体7的伸出长度匹配,U型撑杆8支撑强度更好。

具体看图3放大部位,所述卡槽10内设有与一字型杆件轮廓适配的阻尼橡胶11。阻尼橡胶11可以更好的“吸住”一字型杆件,防止撑杆8脱离卡槽10。

优选的,所述主梁1底部前后端分别固定有撑柱6。主梁1为主要受力部件,将主梁1底部前后端分别设置撑柱6,提高了放置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