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转运系统布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08527阅读:15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装箱转运系统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集装箱运输是码头中不可取代的运输环节,国内外自动化码头堆场布置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堆场平行于码头岸线布置,另一种是堆场垂直于码头岸线布置,且两种布置形式均为封闭式堆场,集装箱堆放区内均未设置集卡车运行车道。

这两种布置形式都是将堆场划分为三个区域,即码头出入箱区、闸口出入箱区和集装箱堆放区。国内外现有的两种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布置方式均需要集装箱转运设备在码头出入箱区和闸口出入箱区等待,轨道吊将集装箱自集装箱堆放区转运至出入箱区。通常在每个堆场区设计两台轨道吊,轨道吊需要在整个堆场内进行往复作业,封闭式堆场要求大车有较高的运行速度和运行稳定性,轨道吊的大车运行状况和整机作业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码头的作业效率;当一台轨道吊故障时,只能停止该堆场区作业,不能用其他轨道吊代替,从而导致堆场区原作业流程终止;另外,当两个出入箱区同时作业时,会出现两台轨道吊交叉作业现象,存在避让情况。

堆场平行于码头岸线的布置方式,集卡车在码头和堆场之间做往复“c型”路线作业,每个单循环c型路线作业需要多次转弯和1次倒车,大大影响集卡车的作业效率。

堆场垂直于码头岸线的布置方式,集卡车在码头和堆场之间做往复“q型”路线作业,每个单循环q型路线作业需要多次转弯和1次倒车,大大影响集卡车的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集装箱转运系统布置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装箱转运系统,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堆场1、双车道2、轨道吊3、集卡车4、岸桥6和码头岸线7;所述堆场1平行于码头岸线7设置,所述双车道2为环形路径连接码头与堆场1,所述轨道吊3设置在堆场1区域的双车道2上,所述岸桥6设置在码头的双车道2上,所述双车道2内设置往返移动的集卡车4。

进一步地,所述岸桥6固定在码头上,所述岸桥6一端与船舶相接。

进一步地,所述岸桥6至少设置一个以上,多个所述岸桥6固定设置于同一直线上,且平行所述码头岸线7。

进一步地,所述岸桥6与所述堆场1之间的双车道2设置环形运行路线5,所述环形运行路线5上设置集卡车4。

进一步地,所述集卡车4沿环形运行路线5在所述岸桥6、堆场1之间往返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吊3为无悬臂轨道吊。

进一步地,所述集卡车4在所述双车道2上沿所述环形运行路线5移动与所述轨道吊3相接。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吊3将集卡车4上集装箱搬运至堆场1。

进一步地,所述岸桥6为集装箱起重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装箱转运系统布置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码头布置多台岸桥6进行卸集装箱作业;

在所述岸桥6周围设置用于将岸桥6卸下的集装箱转运的集卡车4;

堆场至码头之间设置一条用于集卡车4转运的转运车道,在转运车道堆场区域设置用于调动集装箱的轨道吊3,所述转运车道为环形路径的双车道2连接码头与堆场1。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的优异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堆场平行于码头岸线布置,在无悬臂轨道吊的堆场区域内预留双车道,双车道均设计为单向车道。通过上述设计可以避免单车道压车现象,避免两台同跨轨道吊交叉作业,从而有效提高集装箱转运作业效率。将集卡车运行路线设计成环形路径,避免倒车现象,缩短了集卡车的作业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集卡车按照环形路径运行,降低了集卡车运行速度,保障了行驶安全。本发明具有设计简单、实用性强、转运效率高等优点。

下面的说明以及附图详细说明某些示例性方面,并且其指示的仅仅是各个实施例的原则可以利用的各种方式中的一些方式。其它的益处和新颖性特征将随着下面的详细说明结合附图考虑而变得明显,所公开的实施例是要包括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它们的等同。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集装箱转运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堆场;2-双车道;3-轨道吊;4-集卡车;5-环形运行路线;6-岸桥;7-码头岸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方案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组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本发明的这些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发明”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发明,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发明或发明构思。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集装箱转运系统,堆场平行于码头岸线布置,在无悬臂轨道吊的堆场区域内预留双车道,双车道均设计为单向车道,双车道设计可以避免单车道压车现象;避免两台同跨轨道吊交叉作业,从而有效提高集装箱转运作业效率。将集卡车运行路线设计成环形路径,避免倒车现象,缩短了集卡车的作业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

本发明集装箱转运系统包括堆场1、双车道2、轨道吊3、集卡车4、岸桥6和码头岸线7;所述堆场1平行于码头岸线7设置,所述双车道2为环形路径连接码头与堆场1,所述轨道吊3设置在堆场1区域的双车道2上,所述岸桥6设置在码头的双车道2上,所述双车道2内设置往返移动的集卡车4。

上述技术方案中,双车道2采用单方向运行。集卡车4在双车道2上按环形运行路线5闭环转运,集卡车4可沿环形运行路线5顺时针转运,也可沿运行路线5逆时针转运。当集卡车4辆拥堵时,可以借用另一条车道进行超车提高作业效率。双车道2设定为单向行驶,不同车道上的集卡车4在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定贝位等待轨道吊3作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岸桥6固定在码头上,所述岸桥6一端与船舶相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岸桥6至少设置一个以上,多个所述岸桥6固定设置于同一直线上,且平行所述码头岸线7。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岸桥6与所述堆场1之间的双车道2设置环形运行路线5,所述环形运行路线5上设置集卡车4。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集卡车4沿环形运行路线5在所述岸桥6、堆场1之间往返移动。沿环形运行避免了倒车时间,缩短了集卡车4的作业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另外,集卡车4按照环形路径运行,降低了集卡车运行速度,保障了集卡车4行驶的安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轨道吊3为无悬臂轨道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集卡车4在所述双车道2上沿所述环形运行路线5移动运至轨道吊3处与所述轨道吊3相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轨道吊3将集卡车4上集装箱搬运至堆场1。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岸桥6为集装箱起重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装箱转运系统布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码头布置多台岸桥6进行卸集装箱作业;

在所述岸桥6周围设置用于将岸桥6卸下的集装箱转运的集卡车4;

堆场至码头之间设置一条用于集卡车4转运的转运车道,在转运车道堆场区域设置用于调动集装箱的轨道吊3,所述转运车道为环形路径的双车道2连接码头与堆场1。

本发明运行方式为:

所述岸桥6从船舶卸载集装箱放置所述集卡车4上,所述集卡车4通过所述环形运行路线5移动运至轨道吊3处,所述轨道吊3将集卡车4上集装箱提取并搬运至堆场1区域内。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这些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在申请待批的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