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性能好的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9844发布日期:2018-12-18 21:33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性能好的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震性能好的电梯轿厢。



背景技术:

电梯为运行于建筑物里的垂直交通工具,其类型分为,乘客电梯、服务电梯、观光电梯等,承担着运输乘客,货物的重要任务。随着电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梯安全更显重要。现有电梯基本上都具备安全防护功能,由于电梯轿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如果在电梯运行中突然发生地震,势必殃及搭乘电梯的人,甚至夺去它们的生命,此时电梯的轿厢具备的抗震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 203820249 U,于2014年9月10日公告的小型电梯抗震轿厢,包括设置在轿厢框体内的轿厢主体,所述的轿厢框体上固定连接有梯形固定架,所述梯形固定架上中部固定安装有曳引轮,所述曳引轮中心设有轴。进一步的,所述轿厢主体下设有缓冲层,缓冲层内四周及中间设有缓冲压簧顶柱。该轿厢虽然结构较为简单,但是抗震性能不好,存在的危险隐患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在发生地震时稳定性好,安全性高,抗震性能好的电梯轿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下述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抗震性能好的电梯轿厢,包括轿厢本体,所述的轿厢本体的顶部设置有通风口,所述的通风口上侧设置有安装在轿厢本体上的循环风机,所述的轿厢本体包括轿厢外壳和设置在轿厢外壳内部的轿厢内壳,所述的轿厢外壳和轿厢内壳之间设置有隔震层,所述的轿厢内壳上设置有地震传感器,所述的轿厢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的底板下表面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固定柱,所述的固定柱的下部设置有升降腔,所述的升降腔内滑动连接有抗震柱,所述的抗震柱的底部设置有抗震垫,所述的固定柱的下表面和抗震垫的上表面之间围绕抗震柱设置有缓冲弹簧,两个缓冲装置之间设置有位于底板下表面上的抗震层,所述的抗震层与底板之间设置有多个抗震装置,所述的抗震装置包括设置在抗震层内的抗震腔,所述的抗震腔内设置有抗震弹簧,所述的抗震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底板上,所述的抗震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抗震球。轿厢本体的顶部设置有通风口,通风口的上侧设置有安装在轿厢本体上的循环风机,由于轿厢内较为封闭,长时间不通风会使得轿厢内空气较为污浊,通过循环风机从通风口处可以对轿厢内的空气进行循环流通,使得轿厢内的空气始终处于清新的状态,轿厢本体包括轿厢外壳和设置在轿厢外壳内部的轿厢内壳,轿厢外壳和轿厢内壳之间设置有隔震层,隔震层能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减小由于轿厢外壳震动引起的轿厢内壳的震动,轿厢内壳上设置有地震传感器,地震传感器能够提前感应地震风险信号,轿厢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底板下表面的两侧沿中心线对称设置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能在轿厢降落至地面上时起到缓冲作用,缓冲了轿厢落地时的降落冲力,避免轿厢上下震动,缓冲装置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固定柱,固定柱的下部设置有升降腔,升降腔内滑动连接有抗震柱,抗震柱的底部设置有抗震垫,固定柱的下表面和抗震垫的上表面之间围绕抗震柱设置有缓冲弹簧,当轿厢落地时,抗震垫最先触碰到地面,轿厢在重力的作用下朝地面降落,轿厢下落带动固定柱沿抗震柱在升降腔内下落,轿厢下落时产生的冲击力大部分被缓冲弹簧吸收,即缓冲弹簧的缓冲作用,减少了轿厢落地时的震动,两个缓冲装置之间设置有位于底板下表面上的抗震层,当轿厢下落到一定的高度时,抗震层与地面接触,抗震层能极大程度的减小轿厢落地时的震动,防止轿厢晃动,抗震层与底板之间设置有多个抗震装置,抗震装置包括设置在抗震层内的抗震腔,抗震腔内设置有抗震弹簧,抗震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底板上,抗震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抗震球,抗震弹簧与抗震球相配合,能有效吸收抗震层与地面接触时产生的反弹力,增强轿厢落地时的稳定性,保证轿厢内人员的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的抗震柱上设置有限位环,所述的限位环与升降腔的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的固定柱的底部围绕抗震柱设置有与限位环相配合的支撑环。抗震柱上设置有限位环,限位环与升降腔的侧壁滑动连接,固定柱的底部围绕抗震柱设置有与限位环相配合的支撑环,限位环与支撑环相配合,防止轿厢在高空时,抗震柱和抗震垫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脱离固定柱而下落,增强了电梯的使用寿命,保证了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隔震层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消音孔。隔震层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消音孔,在减震的同时还能够达到消音的效果,能够减弱外界传入轿厢内部的声音。

作为优选,所述的轿厢内壳上设置有扶手。轿厢内壳上设置有扶手,轿厢内人员紧握扶手,可以防止在轿厢发生剧烈震动时人员摔倒,保护乘电梯人员的人身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的轿厢内壳上设置有报警器,所述的报警器与地震传感器电连接。轿厢内壳上设置有报警器,报警器与地震传感器电连接,当电梯出故障或是地震传感器检测到地震将要来临时,报警器发出警报信息提醒轿厢内人员,使轿厢内人员做好准备,减少了由于地震或是电梯突然坠落对人体造成的损伤,提高了安全性,并能及时通知营救人员对电梯内被困人员进行营救。

作为优选,所述的轿厢内壳上设置有摄像头。轿厢内壳上设置有摄像头,方便营救人员查看轿厢内被困人员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

作为优选,所述的隔震层和抗震层均由橡胶材料制成。隔震层和抗震层均由橡胶材料制成,弹性大,失去外力作用后能迅速恢复原状,价格较为低廉,降低了使用成本,能起到较好的缓冲减震的作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震性能好的电梯轿厢具备下述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轿厢内部空气清新,能提前感应地震的来临并通知轿厢内人员做好准备,在发生地震时稳定性好,设计的缓冲装置能有效减少轿厢落地时的震动,缓冲轿厢落地时的冲力,设计的抗震装置极大的增强了轿厢的稳定性,增强了电梯的抗震性能,提高了乘坐电梯人员的安全性,减少了由于地震或是电梯突然坠落对人体造成的损伤。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1-轿厢外壳,2-隔震层,3-消音孔,4-底板,5-固定柱,6-升降腔,7-限位环,8-缓冲弹簧,9-地震传感器,10-报警器,11-循环风机,12-通风口,13-摄像头,14-抗震层,15-抗震弹簧,16-抗震球,17-扶手,18-轿厢内壳,19-抗震柱,20-支撑环,21-抗震垫,22-抗震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抗震性能好的电梯轿厢,包括轿厢本体,轿厢本体的顶部设置有通风口12,通风口的上侧设置有安装在轿厢本体上的循环风机11,由于轿厢内较为封闭,长时间不通风会使得轿厢内空气较为污浊,通过循环风机从通风口处可以对轿厢内的空气进行循环流通,使得轿厢内的空气始终处于清新的状态,轿厢本体包括轿厢外壳1和设置在轿厢外壳内部的轿厢内壳18,轿厢外壳和轿厢内壳之间设置有隔震层2,隔震层能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减小由于轿厢外壳震动引起的轿厢内壳的震动,隔震层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消音孔3,在减震的同时还能够达到消音的效果,能够减弱外界传入轿厢内部的声音,轿厢内壳上设置有地震传感器9,地震传感器能够提前感应地震风险信号,轿厢内壳上设置有报警器10,报警器与地震传感器电连接,当电梯出故障或是地震传感器检测到地震将要来临时,报警器发出警报信息提醒轿厢内人员,使轿厢内人员做好准备,减少了由于地震或是电梯突然坠落对人体造成的损伤,提高了安全性,并能及时通知营救人员对电梯内被困人员进行营救;轿厢内壳上设置有摄像头13,方便营救人员查看轿厢内被困人员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轿厢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底板4,底板下表面的两侧沿中心线对称设置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能在轿厢降落至地面上时起到缓冲作用,缓冲了轿厢落地时的降落冲力,避免轿厢上下震动,缓冲装置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固定柱5,固定柱的下部设置有升降腔6,升降腔内滑动连接有抗震柱19,抗震柱的底部设置有抗震垫21,固定柱的下表面和抗震垫的上表面之间围绕抗震柱设置有缓冲弹簧8,抗震柱上设置有限位环7,限位环与升降腔的侧壁滑动连接,固定柱的底部围绕抗震柱设置有与限位环相配合的支撑环20,限位环与支撑环相配合,防止轿厢在高空时,抗震柱和抗震垫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脱离固定柱而下落,增强了电梯的使用寿命,保证了安全性,当轿厢落地时,抗震垫最先触碰到地面,轿厢在重力的作用下朝地面降落,轿厢下落带动固定柱沿抗震柱在升降腔内下落,轿厢下落时产生的冲击力大部分被缓冲弹簧吸收,即缓冲弹簧的缓冲作用,减少了轿厢落地时的震动,两个缓冲装置之间设置有位于底板下表面上的抗震层14,当轿厢下落到一定的高度时,抗震层与地面接触,抗震层能极大程度的减小轿厢落地时的震动,防止轿厢晃动,抗震层与底板之间设置有多个抗震装置,抗震装置包括设置在抗震层内的抗震腔22,抗震腔内设置有抗震弹簧15,抗震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底板上,抗震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抗震球16,抗震弹簧与抗震球相配合,能有效吸收抗震层与地面接触时产生的反弹力,增强轿厢落地时的稳定性,保证轿厢内人员的安全;轿厢内壳上设置有扶手17,轿厢内人员紧握扶手,可以防止在轿厢发生剧烈震动时人员摔倒,保护乘电梯人员的人身安全;隔震层和抗震层均由橡胶材料制成,弹性大,失去外力作用后能迅速恢复原状,价格较为低廉,降低了使用成本,能起到较好的缓冲减震的作用。

应理解,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