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挤料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2451发布日期:2019-01-29 18:2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自动挤料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器,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挤料容器,属于容器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挤压瓶的是各种柔性壁瓶,它们是用手使其变形减少内部容积以迫使其中盛装物流出,当松开变形的瓶壁时,自身可恢复到未变形的状态。当瓶子排完了流体时,空气就被吸入瓶中以替代流体。被喷撒的流体一般是不可压缩的且比空气重。当瓶子垂直它的底面放置时,其中的流体则流至瓶底。如果一个几乎排空的挤压瓶基本处于竖直状态时,再挤压的话则由于空气首先被挤出且接着又被吸入瓶内,所以不会有流体喷撒出来。如果将同样地瓶子倒放,则由于流体有流动阻力,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流体也不会流过从瓶底至瓶子排放口的基本路段,所以只有挤压瓶子,压缩流体后面的空气才迫使流体从排放口排出。等待是十分不方便的,特别是有流动阻力的流体处于几乎排空的高瓶子内更是如此。在极限状态,只靠重力不能使这种流体流到排放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挤料容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挤料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和盖体,所述盖体能够打开盖合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所述容器主体还设置有出料口以及与所述出料口匹配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能够与所述出料口密封连接,在所述容器主体内还设置有密封活塞,所述密封活塞与容器主体配合形成容料腔;所述密封活塞受到挤压后能够沿所述容器主体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使所述密封件与出料口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活塞包括活塞主体,所述活塞主体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壁,所述活塞主体直径略小于容器主体开口部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侧壁的一端还连接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远离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为连续弧形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直径沿远离所述侧壁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过盈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为弹性件。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表面的连接处还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为环形槽。

进一步的,所述侧壁的另一端还连接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侧壁垂直,且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直径略大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直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下端面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顶端搭接配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活塞主体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连续凸面,所述第二表面为连续凹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与盖体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延伸部顶部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最大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主体还设置有至少一个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口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塞,所述密封塞还经一连接体与所述容器主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与容器主体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挤料容器结构简单,在使用时由于密封活塞的四周边缘与容器主体的内壁密封配合,使得容器主体内的气体受挤压,从而将容器主体底部出料口处的密封件挤出,容器主体内的物料经由出料口排出,从而不必经历人工打开盖体、倒出物料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简化操作和生产流程,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自动挤料容器的结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自动挤料容器主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密封活塞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密封活塞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密封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挤料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和盖体,所述盖体能够打开盖合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所述容器主体还设置有出料口以及与所述出料口匹配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能够与所述出料口密封连接,在所述容器主体内还设置有密封活塞,所述密封活塞与容器主体配合形成容料腔;所述密封活塞受到挤压后能够沿所述容器主体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使所述密封件与出料口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活塞包括活塞主体,所述活塞主体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壁,所述活塞主体直径略小于容器主体开口部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侧壁的一端还连接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远离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为连续弧形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直径沿远离所述侧壁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过盈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为弹性件。

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表面的连接处还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为环形槽。

进一步的,所述侧壁的另一端还连接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侧壁垂直,且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直径略大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直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下端面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顶端搭接配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活塞主体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连续凸面,所述第二表面为连续凹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与盖体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延伸部顶部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最大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主体还设置有至少一个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口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塞,所述密封塞还经一连接体与所述容器主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与容器主体螺纹连接。

如下将结合附图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自动挤料容器,包括容器主体3和盖体1,盖体1和容器主体经配合设置的螺纹部螺接,盖体1能够打开盖合于容器主体3的开口部,容器主体6的底部还设置有出料口31以及与出料口31匹配的密封件4,密封件4能够与出料口31密封连接,在容器主体3内还设置有密封活塞2,密封活塞2与容器主体3配合形成容料腔32;密封活塞2受到挤压后能够沿容器主体的轴线方向向下移动,并使密封件4与出料口31分离,从而使容置于容料腔内的物料(一般是呈膏状等流体材料)经由出料口31排出。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密封活塞2包括活塞主体,活塞主体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壁23,侧壁的下端部与第一延伸部24连接,第一延伸部24为连续的弧形结构,第一延伸部24的直径沿远离侧壁下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侧壁的上端部与第二延伸部25连接,第二延伸部25与侧壁垂直设置,且第二延伸部25的直径大于第一延伸部24的最大直径,且第二延伸部的直径略大于容器主体开口部的直径,当密封活塞设置于容器主体内时,第一延伸部24与容器主体的内壁过盈配合,第二延伸部搭接在容器主体3开口部的边缘处;其中,活塞主体的直径略小于容器主体开口部的直径;优选的,第一延伸部为弹性件,以使第一延伸部与容器主体的侧壁密封结合。优选的,在活塞主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通孔或通气孔(图中未表示)。

请再次参阅图4,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表面21为连续凸面,第二表面22为连续凹面,第一表面凸起的方向和第二表面下凹的方向相同,在第二表面与第一延伸部24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环状凹槽26。

请参阅图2和图5,密封件4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底座42、密封件主体41、封堵盖帽43,密封件41的直径与出料口43的直径基本一致或略大于出料口的直径,封堵盖帽43的直径略大于出料口的直径,底座42的直径远大于出料口的直径;密封件4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密封件4可以是弹性件,基于此,密封件4能够更好的与出料口密封结合。底座42还可以经一连接件5与容器主体3的底部固定连接。

向下挤压密封活塞2,密封活塞2与容器主体之间的腔体的气体极少部分经由活塞主体上的通气孔排出,由于密封活塞的四周边缘与容器主体的内壁密封配合,使得容器主体内的气体受挤压,从而将容器主体底部出料口处的密封件4挤出,容器主体内的物料经由出料口排出,从而不必经历人工打开盖体、倒出物料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简化操作和生产流程,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