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5573发布日期:2019-05-24 22:1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吊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装架。



背景技术:

工厂内部经常需要将待运输物体从存储位置运送至工作位置,而工厂大部分地面区域都设置有很多工作设备,体积较大的待运输物体在地面运送不够便利,因此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将待运输物体借助吊装设备通过高空运输的方式来进行运送。

现有技术中,吊装设备的结构较为复杂,导致吊装设备的体积较大,在有限空间内,存在无法将待运输物体吊装到较高位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吊装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有限空间内目前的吊装设备无法将待运输物体吊装到较高位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吊装设备,所述吊装设备包括:

吊装架、均设置在所述吊装架上的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

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吊装架的顶部,用于与运输设备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吊装架的底部,用于与待运输物体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吊孔;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二吊孔。

可选的,所述吊装架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

所述第一吊孔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板上,所述第二吊孔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板上。

可选的,所述吊装架还包括承重结构;

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承重结构的两侧并与所述承重结构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共处于同一平面。

可选的,所述第二金属板为吊耳状;

所述吊装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吊耳状的第二金属板。

可选的,所述承重结构为无缝钢管。

可选的,所述无缝钢管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焊接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吊孔与所述第二吊孔在垂吊方向上的高度差小于等于 15厘米。

可选的,所述第一金属板包括三个所述第一吊孔,三个所述第一吊孔分别设置于所述吊装架的顶部的中心位置;

所述第二金属板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吊孔,两个所述第二吊孔分别设置于所述吊装架的底部的两端。

可选的,所述吊装设备还包括:

吊扣,所述吊扣穿过所述第二吊孔的;

吊带,所述吊带穿过所述吊扣,所述吊扣用于缠绕所述待运输物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位于吊装架的顶部的第一连接机构与运输设备连接,位于吊装架的底部的第二连接机构与待运输物体连接,吊装设备整体结构简单,因此所占的空间较小,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将待运输物体吊装到较高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吊装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吊装架的正视图;

图3为利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吊装架进行吊装的正视图;

图4为利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吊装架进行吊装的侧视图;

图5a为吊扣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吊扣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吊装架100,包括:吊装架110、均设置在吊装架110上的第一连接机构120和第二连接机构130;第一连接机构120设置在吊装架110的顶部,用于与运输设备连接;第二连接机构130设置在吊装架110的底部,用于与待运输物体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运输设备可以预先在工厂顶部布设运输轨道,输送机能够在轨道上移动,第一连接机构120与输送机连接,从而带动吊装架110和待运输物体移动。第一连接机构120与输送机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焊接、滑动卡接、榫卯连接、挂钩连接等等方式。第二连接机构130与待运输物体的连接方式同样可以有多种,例如:滑动卡接、捆绑连接、挂钩连接、榫卯连接等等方式。例如:在第一连接结构130与输送机之间为榫卯连接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结构130即为相应的榫头或者榫眼。

可以是在第二连接机构130与待运输物体连接后,通过升降机构将吊装架 110升起从而使第一连接机构120与输送机连接;也可以是将第一连接机构120 与输送机连接后,将待运输物体、吊装架110和运输机一并升起,从而使运输机接入轨道中。任何能够实现上述吊装关系的吊装顺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此不一一穷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描述的“顶部”为图1所示的上方部位,也可以理解为吊装设备在吊装状态下的顶部;“底部”为图1所示的下方部位,也可以理解为吊装设备在吊装状态下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位于吊装架110的顶部的第一连接机构120与运输设备连接,位于吊装架110的底部的第二连接机构130与待运输物体连接,吊装设备整体结构简单,因此所占的空间较小,能够将待运输物体吊装到较高位置。

可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连接机构120包括第一吊孔121;第二连接机构130包括第二吊孔131。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运输设备与吊装架110之间可以采用挂钩的方式连接,通过将挂钩插入第一吊孔121内,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机构120与运输设备的连接。待运输物体与吊装架110之间也可以采用挂钩的方式连接,通过将挂钩插入第二吊孔131内,从而实现第二连接机构130与待运输物体的连接。另外,还可以将缠绕待运输物体的吊带穿过第二吊孔131,从而实现第二连接机构130与待运输物体的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采用挂钩连接时,能够便于吊装架110与运输设备/待运输物体之间的拆卸和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吊孔12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数量为多个时,运输设备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吊孔121调整吊装设备100的平衡。第二吊孔13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数量为多个时待运输物体与多个第二吊孔131连接,减轻每个第二吊孔131的承重量,提高吊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可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吊装架110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金属板 111和第二金属板112;第一吊孔121设置在第一金属板111上,第二吊孔131 设置在第二金属板112上。

吊装架110可以吊装重量较轻的待运输物体,待运输物体的重量取决于第一金属板111和第二金属板112的厚度,第一金属板111和第二金属板112越厚,能够吊装的待运输物体的重量就越重。第一金属板111和第二金属板112 可以为钢板。由第一金属板111和第二金属板112组成的吊装架110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吊装架110还包括承重结构113;第一金属板111和第二金属板112分别设置于承重结构113的两侧并与承重结构113 固定连接,且第一金属板111和第二金属板112共处于同一平面。

承重结构113的承重能力较强,通过承重结构113能够增强了第一金属板 111与第二金属板112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吊装架110能够吊装重量较大的待运输物体。其中,承重结构113可以选用无缝钢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金属板112为吊耳状;吊装架110包括至少两个吊耳状的第二金属板112。

吊耳状的第二金属板120所占的重量和高度体积较小,能够减轻运输设备的运送重量,在运输设备运送重量和运送高度有限的情况下,能够运送的待运输物体的重量更重,能够吊装到待运输物体的上升高度更高。

另外,第一金属板110和吊耳状的第二金属板120的厚度越厚,吊装架 110的承重能力越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金属板110和吊耳状的第二金属板120均为钢结构。第一金属板110和吊耳状的第二金属板120与承重结构130的连接可以为焊接、螺栓连接、卡接等等,图1中采用焊接,从而进一步增强承重结构130与第一金属板110和第二金属板12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吊装架110的吊装强度。

可选的,第一吊孔121与第二吊孔131在垂吊方向上的高度差小于等于 15厘米。因此,吊装架110的整体高度较小,在工厂内部所占的高度不多,能够吊装高度较大的待运输物体。

可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金属板111包括三个第一吊孔121,三个第一吊孔121分别设置于吊装架110的顶部的中心位置;第二金属板112包括两个第二吊孔131,两个第二吊孔131分别设置于吊装架110的底部的两端。

两个第二吊孔131能够使待运输物体在吊装过程中保持平衡,而三个第一吊孔121能够使吊装架110和待运输物体均保持平衡,在吊装过程中,可以仅使用三个第一吊孔121中的一个,也可以使用两个或三个。当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吊孔121和第二吊孔13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此处仅仅只是对一种情况进行举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可选的,如图3或图4所示,吊装设备还包括:吊带150,吊带150穿过第二吊孔131,并缠绕待运输物体。具体地,吊带150可以在缠绕待运输物体时,将吊带150穿过第二吊孔131,并在缠绕完毕后将吊带150进行封闭,实现对待运输物体的吊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吊装设备还包括:吊扣和吊带,吊扣穿过第二吊孔,吊带穿过吊扣,吊带用于缠绕待运输物体。具体地,此处的吊带可以为已经封闭的绳子,通过将吊带穿过吊扣实现与第二吊扣的固定连接,即吊扣穿过第二吊孔实现连接,进而实现吊带与第二吊孔的连接,即待运输物体与吊装架的连接。具体的,将吊扣140打开(如图5a所示)后将吊带150和第二吊孔 131共同套入吊扣140内,再将吊扣140闭合(如图5b所示),从而将待运输物体与吊装架110绑定在一起,共同移动。其中,第二吊孔121的孔径大小取决于吊带的粗细和连接方式。

通过吊扣140将吊带150与第二吊孔131连接在一起,避免吊带缠绕过程中需要穿过第二吊孔131的麻烦,提高吊带150缠绕待运输物体的缠绕效率和整体的连接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