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电气设备的运输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8949发布日期:2019-05-21 21:05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电气设备的运输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运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室内电气设备的运输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节省空间、减少对外界的影响,很多地方采用室内变电站,由于一些室内变电站的电气设备重量非常大,一般在5T至20T,所以室内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输及就位一直就是室内变电站施工的难点。室内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往往会受制于室内通道狭窄、层高不足、建筑地面需要保护等条件限制,大型吊装设备无法进入场地,尤其在地面已经完成时,依靠人工运输安装并实现原有建筑的保护工作显得十分困难,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不仅工作人员体力消耗大,而且效率也非常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电气设备的运输设备,便于运输重量较大的室内电气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劳动强度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室内电气设备的运输设备,包括多个位于电气设备两侧的运输单元和固定在电气设备底座两侧面的上抬架,所述运输单元与所述上抬架位置相对应,每个所述运输单元均包括用于带动电气设备水平移动的水平运输装置和用于托举电气设备的升降装置,所述水平运输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转动连接。

所述运输单元分为两组且对称布置在电气设备两侧,所述电气设备底座四周均焊接有槽钢,所述槽钢开口均朝向外侧;所述上抬架呈倒L型,包括横向的抬升部和竖向的固定部,所述抬升部与所述升降装置位置相对应,所述固定部固定在位置相对应的槽钢内。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升降件和由所述升降件带动升降的托架,所述托架与所述上抬架的抬升部位置相对应。

所述升降件为油缸,油缸外部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上端固设有顶盖,油缸的活塞杆上端与所述顶盖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托架固定在所述套筒外侧。

所述顶盖下表面设有固定凸台,所述固定凸台上设有与所述油缸活塞杆上端相适应的凹槽。

所述托架呈L型,包括竖直部和横向部,所述竖直部固定在所述套筒外侧的支板上,当向上托举电气设备时,所述横向部位于所述抬升部下方且所述横向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抬升部下表面贴合。

所述水平运输装置包括承重板和设置在所述承重板下方的多个万向负重轮,所述承重板前端位于所述套筒下方且与所述油缸外周面下端转动连接。

所述承重板上表面中部设有摩擦盘,所述摩擦盘包括底盘和设置在底盘上表面的网格层。

所述万向负重轮为三个,其中两个万向负重轮设置在所述承重板后端下方,另外一个万向负重轮设置在所述承重板前部下方,三个万向负重轮组成三角运输结构。

所述网格层为网格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小型的运输单元来抬升室内电气设备并运输室内电气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使用大型吊装设备来移动室内电气设备的问题;

二、本实用新型的水平运输装置与升降装置转动连接,便于移动水平运输装置,当需要移动电气设备时,升降装置将电气设备抬到设定高度,然后以所述升降装置为轴来转动水平运输装置,使水平运输装置位于电气设备的下方,升降装置再将电气设备放下,电气设备落在水平运输装置的上表面,使用方便;

三、本实用新型的升降件为油缸,通过手油泵控制油缸的活塞杆13向上伸出并带动套筒向上运动,套筒通过托架托住上抬架,上抬架抬起电气设备向上运动,直至将电气设备托起至设定位置,劳动强度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运输单元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沿A—A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第一步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第二步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第三步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第四步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第五步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第六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室内电气设备的运输设备,包括多个位于电气设备两侧的运输单元1和固定在电气设备底座2两侧面的上抬架3,所述运输单元1与所述上抬架3位置相对应。每个所述运输单元1均包括用于带动电气设备水平移动的水平运输装置4和用于托举电气设备的升降装置5,所述水平运输装置4与所述升降装置5转动连接。当需要移动电气设备时,升降装置5将电气设备抬到设定高度,然后以所述升降装置5为轴来转动水平运输装置4,使所述水平运输装置4位于电气设备的下方,所述升降装置5再将电气设备放下,电气设备落在水平运输装置4的上表面。

所述运输单元1分为两组且对称布置在电气设备两侧,所述电气设备底座2四周均焊接有槽钢6,所述槽钢6开口均朝向外侧。所述上抬架3呈倒L型,上抬架3包括横向的抬升部9和竖向的固定部10,所述抬升部9与所述升降装置5位置相对应,所述固定部10固定在位置相对应的槽钢6内。槽钢6成本较低且便于固定上抬架3。

所述升降装置5包括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升降件7和由所述升降件7带动升降的托架8,所述托架8与所述上抬架3的抬升部9位置相对应。

所述升降件7为油缸,油缸通过手油泵进行控制动作,手油泵为常规技术,图中未示出手油泵。油缸外部套设有套筒11,所述套筒11上端固设有顶盖12,油缸的活塞杆13上端与所述顶盖12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托架8固定在所述套筒11外侧。手油泵可以控制油缸缸体14相对于套筒11向下运动,也可以控制油缸活塞杆13向上顶出。需要使用油缸时,油缸地脚与地面接触;不使用油缸时,油缸地脚脱离地面,减少了运输单元1与地面的摩擦力,便于运输单元1的移动。

所述顶盖12下表面中部设有固定凸台15,所述固定凸台15上设有与所述油缸活塞杆13上端相适应的凹槽。

所述托架8呈L型,包括竖直部16和横向部17,所述竖直部16固定在所述套筒11外侧的支板18上,当向上托举电气设备时,所述横向部17位于所述抬升部9下方且所述横向部17的上表面与所述抬升部9下表面贴合。

所述水平运输装置4包括承重板19和设置在所述承重板19下方的多个万向负重轮20,所述承重板19前端位于所述套筒11下方且与所述油缸外周面下端转动连接。当电气设备落在水平运输装置4后,由于电气设备重量非常大,电气设备与水平运输装置4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水平运输装置4的万向负重轮20就可以作为电气设备的万向负重轮20。

所述承重板19上表面中部设有摩擦盘21,所述摩擦盘21包括底盘22和设置在底盘22上表面的网格层23。摩擦盘21增加了电气设备与承重板19之间的摩擦力,网格层23对承重板19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CO

所述万向负重轮20为三个,其中两个万向负重轮20设置在所述承重板19后端下方,另外一个万向负重轮20设置在所述承重板19前部下方,三个万向负重轮20组成三角运输结构,这种结构稳定性较高。

所述网格层23为网格布,成本较低且便于更换。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如图4所示,先将最少四个运输单元1移动至需要移动的电气设备处,然后将运输单元1均匀布置在电气设备两侧,且使托架8的横向部17位于上抬架3的抬升部9下方;

第二步:如图5所示,不使用时,油缸地脚不与地面接触,利用手油泵使油缸缸体14相对于套筒11向下运动直至油缸地脚与地面接触,接着通过手油泵控制油缸的活塞杆13向上伸出并带动套筒11向上运动,套筒11通过托架8托住上抬架3;

第三步:如图6所示,通过手油泵控制油缸的活塞杆13继续向上伸出,使上抬架3拖着电气设备向上运动,直至将电气设备托起至设定位置;

第四步:如图7所示,以油缸缸体14为轴转动水平运输装置4,承重板19在万向负重轮20带动下转动至电气设备底座2下方;

第五步:如图8所示,再通过手油泵,使油缸的活塞杆13收回,电气设备落在承重板19上,电气设备底座2与承重板19上摩擦盘21接触;

第六步:如图9所示,接着通过手油泵控制油缸缸体14向上移动至油缸完全脱离地面,再通过手扳葫芦来移动电气设备。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