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反应的防夹手乘客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2744发布日期:2019-06-13 11:19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迅速反应的防夹手乘客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乘客电梯,特别是迅速反应的防夹手乘客电梯。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小区、商场、办公楼等建筑楼层越来越高,电梯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现有的电梯作为高层建筑常用的生活工具,一般都安装有红外光幕作为防夹人装置,防止在乘客进出电梯时,电梯门关闭伤害乘客,但利用红外感应乘客或物体,会存在一定的盲区,还是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而且长时间的使用后,感应的灵敏度会降低,安全性较差;同时,虽然现有的电梯门开闭系统已经发展为永磁同步门机系统,但电梯的轿门在使用过程中不是完全闭合的,当电梯因为故障停下来时,电梯内的人员容易扒门求生,从而造成人员的坠亡,存在着电梯轿门被意外打开的安全隐患。因此,现有的乘客电梯存在着灵敏度较差、安全性较低和轿门被意外打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迅速反应的防夹手乘客电梯。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提高灵敏度,还具有安全性高、防止轿门被意外打开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迅速反应的防夹手乘客电梯,包括电梯轿框和电梯控制柜,电梯轿框内安装有电梯轿厢;电梯轿厢上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设置的轿门,每个轿门上顶面的边缘处均安装有防动装置;两个轿门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凹槽A和凹槽B,凹槽A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电容屏A;电容屏A与凹槽A的底面之间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缓冲弹簧A,电容屏A与凹槽A的两侧面之间均安装有缓冲垫A;所述凹槽B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电容屏B,电容屏B与凹槽B的底面之间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缓冲弹簧B,电容屏B与凹槽B的两侧面之间均安装有缓冲垫B;所述凹槽A两侧均设置有位于轿门侧壁上的安全光幕投射器,凹槽B的两侧均设置有位于轿门侧壁上的安全光幕受光器;所述电梯轿厢上安装有开门导轨,开门导轨上安装有与轿门连接的移动座;所述开门导轨上安装有两组相互对称设置的感应器组。

前述的迅速反应的防夹手乘客电梯中,所述感应器组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红外传感器,所有的红外传感器均设置在移动座的移动路径上,且每个红外传感器均与电梯控制柜电性连接;两组感应器组之间设置有位于开门导轨中部的两个缓冲座,两个缓冲座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两个缓冲座的相对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卡块和卡槽。

前述的迅速反应的防夹手乘客电梯中,所述防动装置包括防动框,防动框的内壁上安装有竖杆;竖杆上设有滑槽A,滑槽A上安装有第二弹簧;所述竖杆一端转动连接有插杆,插杆的中部连接有倾斜设置的固定杆,固定杆的一端与第二弹簧连接;所述竖杆的一侧设置有铁芯,铁芯上缠绕有多圈通电线圈,通电线圈与电梯控制柜电性连接。

前述的迅速反应的防夹手乘客电梯中,所述插杆的一端设置有“L”型的插块,其中一根插杆的插块上设有卡孔,另一根插杆的插块上设有第二卡块。

前述的迅速反应的防夹手乘客电梯中,所述电容屏A、电容屏B、防动装置、安全光幕投射器和安全光幕受光器均与电梯控制柜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改进了现有的乘客电梯,通过在轿门的相对面上安装有电容屏A、电容屏B、安全光幕投射器和安全光幕受光器一起工作,利用电容屏与安全光幕的共同作用,当乘客的手碰触到电梯门框上或者进入电梯门之间,可以快速的感应到乘客的存在并通过电梯控制柜控制电梯门停止关闭,快速打开,不仅提高灵敏度,还提高了安全性;通过设置缓冲垫A、缓冲弹簧A、缓冲垫B和缓冲弹簧B,使在将电梯的两个轿门关上后,能够保护电容屏A、电容屏B、安全光幕投射器和安全光幕受光器,延长使用寿命;通过在轿门上安装防动装置,可以在电梯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防止乘客可以冒然手动去扒开电梯门,发生意外,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降低了轿门被意外扒开的机率;同时,通过在开门导轨上安装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分布在移动座的移动路径上,以感应轿门之间的安全距离,当轿门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距离时,电梯控制柜控制所有电器正常运行;当轿门之间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电梯控制柜控制轿门关门速度增加,防止乘客在电梯关门危险的距离里不会去碰触,实现多层保护,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缓冲座,缓冲座上设置有卡块、卡槽和第一弹簧,进一步缓冲了两个轿门碰触时对相互的作用力,减小了对整个电梯的损伤,进一步延长了使用寿命;通过在移动框内设置竖杆、固定杆、通电线圈和铁芯,当电梯在运行过程中,通电线圈不通电,从而使其中一个插杆上的插杆插在另一个插杆的卡孔内,从而使防动框相互连接在一起,使电梯在运行过程中或应突发状况停留在层与层之间时,电梯门不能够被打开,从而避免意外发生;当电梯停留在某一个楼层时,通电线圈同上电流,从而使铁芯产生磁场,将两个插杆分别向上向下一应,从而分离,使电梯门可以打开,且通过设置第二弹簧和固定杆,能够增加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简单,使用和安装起来也十分方便;通过将红外传感器并联连接,可以防止其中一个机器损坏后影响其他的使用,保证了使用的稳定性。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提高灵敏度和安全性,还具有防止轿门被意外扒开、使用寿命长和安装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轿门的俯视图;

图3是轿门的侧视图;

图4是防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电梯轿框,2-电梯轿厢,3-轿门,4-防动装置,5-凹槽A, 6-凹槽B,7-电容屏A,8-缓冲弹簧A,9-缓冲垫A,10-电容屏B,11-缓冲弹簧B, 12-缓冲垫B,13-安全光幕投射器,14-安全光幕受光器,15-开门导轨,16-移动座,17-红外传感器,18-缓冲座,19-第一弹簧,20-第一卡块,21-卡槽,22-防动框,23-竖杆,24-滑槽A,25-第二弹簧,26-插杆,27-固定杆,28-铁芯,29-通电线圈,30-插块,31-卡孔,32-第二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迅速反应的防夹手乘客电梯,构成如图1至6所示,包括电梯轿框1 和电梯控制柜,电梯轿框1内安装有电梯轿厢2;电梯轿厢2上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设置的轿门3,每个轿门3上顶面的边缘处均安装有防动装置4;两个轿门3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凹槽A5和凹槽B6,凹槽A5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电容屏A7;电容屏A7与凹槽A5的底面之间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缓冲弹簧A8,电容屏A7与凹槽A5的两侧面之间均安装有缓冲垫A9;所述凹槽B6内安装有竖直设置的电容屏B10,电容屏B10与凹槽B6的底面之间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缓冲弹簧B11,电容屏B10与凹槽B6的两侧面之间均安装有缓冲垫B12;所述凹槽A5两侧均设置有位于轿门3侧壁上的安全光幕投射器13,凹槽B6的两侧均设置有位于轿门3侧壁上的安全光幕受光器14;所述电梯轿厢2上安装有开门导轨15,开门导轨15上安装有与轿门3连接的移动座16;所述开门导轨15上安装有两组相互对称设置的感应器组。

所述感应器组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红外传感器17,所有的红外传感器17均设置在移动座16的移动路径上,且每个红外传感器17均与电梯控制柜电性连接;两组感应器组之间设置有位于开门导轨15中部的两个缓冲座18,两个缓冲座18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19,两个缓冲座18的相对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卡块20和卡槽21;所述防动装置4包括防动框22,防动框22的内壁上安装有竖杆23;竖杆23上设有滑槽A24,滑槽A24上安装有第二弹簧25;所述竖杆23一端转动连接有插杆26,插杆26的中部连接有倾斜设置的固定杆27,固定杆27的一端与第二弹簧25连接;所述竖杆23的一侧设置有铁芯28,铁芯28上缠绕有多圈通电线圈29,通电线圈 29与电梯控制柜电性连接;所述插杆26的一端设置有“L”型的插块30,其中一根插杆26的插块30上设有卡孔31,另一根插杆26的插块30上设有第二卡块32;所述电容屏A7、电容屏B10、防动装置4、安全光幕投射器13和安全光幕受光器 14均与通过信号线与电梯控制柜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当电梯停在楼层时,电梯控制柜控制电源给通电线圈29通电,从而使铁芯28产生磁场,分别吸引对应防动框22内的插杆26向上向下移动,从而使防动装置4不工作,轿门3正常开启;当电梯轿门3开始关闭时,首先通过安全光幕投射器13和安全光幕受光器14之间形成一个红外检测区域,若检测到物体,则电梯控制柜控制轿门3打开;当检测不到物体时,电梯控制柜控制开门导轨15、电容屏A7、电容屏B10和红外传感器17启动,开门导轨15启动后会带动两个移动座16相互靠拢,移动座16移动会带动轿门3相互靠拢,逐渐关闭;若这时还有乘客为了想要进入电梯,讲手伸入两轿门3之间被安全光幕投射器13和安全光幕受光器14之间形成一个红外检测区域校测到,或碰触到电容屏A7或电容屏B10,电梯控制柜会立马控制开门导轨15停止,使轿门3停止关闭,从而使乘客能安全进入,防止出现夹手事件;当移动座16移动过程中,最里面的红外传感器17检测到移动座16后,电梯控制柜判断为危险区域,就会控制开门导轨15运行速度提升,使轿门迅速关闭;而在轿门3关闭过程中缓冲弹簧A8、缓冲垫A9、缓冲弹簧B11 和缓冲垫B12会对电容屏A7和电容屏B10起到一个缓冲保护作用,减少对电容屏 A7和电容屏B10的损伤,延长使用寿命。当轿门完全关闭,开始启动时,电梯控制柜会控制电源停止给通电线圈29通电,从而使铁芯28产生的磁场消失,使防动框22内的插杆26在第二弹簧25和固定杆27的作用下反向移动,从而第二卡块 32插在卡孔31内,对轿门3进行防动固定,降低了轿门3被意外扒开的机率,提升了电梯的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