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转运载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4975发布日期:2019-09-29 15:13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真空转运载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元件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真空转运载具。



背景技术:

目前工厂自动化行业,多采用输送线进行产品的转运,在输送线上都会配置有载具用于承载产品,而载具上通常会设置有夹具采用夹持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固定,但是对于一些电器元件来说,采用夹持的方式进行转运,有可能会对电器元件造成损伤,并且可能会对电器元件的表面造成污染;在后续的过程中还需对电器元件进行去污处理,情况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导致电器元件报废,所以需要一种用于电器元件转运的载具,确保稳定的进行转运不会对电器元件造成损伤或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转运载具,对电器元件进行可靠的固定从而实现转运,确保不会对电器元件造成损伤或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真空转运载具,包括载具座,所述的载具座内设置有真空吸附机构,所述的真空吸附机构包括真空腔,所述的载具座开设有凹槽且凹槽上设置有上基板,所述的上基板与载具座的凹槽构成真空腔,所述的上基板上设置有与真空腔连通的吸盘,所述的载具座的下方设置有与真空腔连通的对插母头,所述的对插母头与对插母公头连接,所述的对插公头通过气管与真空泵连接。

所述的对插母头、对插公头分别包括母头外壳、公头外壳,所述的母头外壳、公头外壳内分别设置有母头顶心、公头顶心,所述的母头外壳的内端与公头外壳的内端构成密封卡嵌配合。

所述的母头外壳自外端至内端开设有阶梯孔一,所述的阶梯孔一自外至内包括外孔、中孔、内孔,所述的母头顶心的内端设置有锥台段,所述的母头顶心的中段外周设置有凸圈,所述的外孔、中孔之间的台阶与凸圈之间设置有密封垫构成密封配合,所述的母头顶心与中孔构成配合,所述的外孔的直径大于凸圈的直径,所述的锥台段处于内孔内,所述的外孔内设置有卡簧与挡片,所述的挡片与凸圈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的公头外壳的内端外周设置有环形卡槽,且环形卡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的母头外壳的内孔的外壁与环形卡槽构成卡嵌配合,所述的公头外壳的内端与母头外壳的内孔的内壁构成卡嵌配合。

所述的上基板上垂直连接有吸盘连杆,所述的上基板的板面开设有与吸盘连杆配合的阶梯孔二,所述的阶梯孔二包括自上而下顺延布置的孔一、孔二、孔三,所述的吸盘连杆的上端设置有与吸盘连接的凸块,所述的凸块与阶梯孔二的孔一配合,所述的吸盘连杆的下端与螺母连接,所述的螺母与阶梯孔二的孔三配合,所述的吸盘连杆与真空腔、吸盘连通。

所述的上基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

所述的载具座的凹槽内还设置有下基板,所述的真空腔为上基板、下基板配合构成的夹腔,所述的上基板、下基板与载具座开设的凹槽构成上下滑动配合,所述的下基板的下板面设置有导杆,所述的导杆延伸至载具座的下表面的外侧,所述的导杆的端部设置有顶片,所述的顶片与载具座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的对插母头穿过载具座的下表面与下基板连接并与真空腔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载具座与生产输送线进行配合移动,其内部设置有真空吸附机构用于固定电器元件,在特定的工位设置有对插公头,当载具座运动至此工位时,通过对插母头与对插公头的配合对真空腔进行抽真空或破真空,从而使得吸盘具有吸附力或消除吸附力,完成电器元件的上料或下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避免采用工装夹具进行固定,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可以不让电器元件受到损伤或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4为对插公头、对插母头剖视图;

图5为母头壳体示意图;

图6为母头顶心示意图;

图7为上基板开设阶梯孔二示意图;

图8为吸盘连杆与吸盘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8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真空转运载具,包括载具座1,所述的载具座1内设置有真空吸附机构2,所述的真空吸附机构2包括真空腔21,所述的载具座1开设有凹槽且凹槽上设置有上基板211,所述的上基板211与载具座1的凹槽构成真空腔21,所述的上基板211上设置有与真空腔21连通的吸盘22,所述的载具座1的下方设置有与真空腔21连通的对插母头23,所述的对插母头23与对插母头24连接,所述的对插公头24通过气管与真空泵连接。载具座1与生产输送线进行配合移动,其内部设置有真空吸附机构2用于固定电器元件,在特定的工位设置有对插公头24,当载具座1运动至此工位时,通过对插母头23与对插公头24的配合对真空腔21进行抽真空或破真空,从而使得吸盘22具有吸附力或消除吸附力,完成电器元件的上料或下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避免采用工装夹具进行固定,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可以不让电器元件受到损伤或污染。

所述的对插母头23、对插公头24分别包括母头外壳231、公头外壳241,所述的母头外壳231、公头外壳241内分别设置有母头顶心232、公头顶心242,所述的母头外壳231的内端与公头外壳241的内端构成密封卡嵌配合。对插公头24与对插母头23连接时,母头外壳231与公头外壳241构成密封配合,母头顶心232、公头顶心242分别与母头外壳231、公头外壳241分离构成间隙配合构成气流通路,从而对真空腔进行抽真空或破真空,反之对插公头24与对插母头23分离时,母头顶心232、公头顶心242分别与母头外壳231、公头外壳241密封配合。

所述的母头外壳231自外端至内端开设有阶梯孔一233,所述的阶梯孔一233自外至内包括外孔2331、中孔2332、内孔2333,所述的母头顶心232的内端设置有锥台段234,所述的母头顶心232的中段外周设置有凸圈235,所述的外孔2331、中孔2332之间的台阶与凸圈235 之间设置有密封垫构成密封配合,所述的母头顶心232与中孔2332构成配合,所述的外孔2331的直径大于凸圈235的直径,所述的锥台段 234处于内孔2333内,所述的外孔2331内设置有卡簧25与挡片26,所述的挡片26与凸圈235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27;所述的公头外壳241 的内端外周设置有环形卡槽28,且环形卡槽28内设置有密封圈29,所述的母头外壳231的内孔2333的外壁与环形卡槽28构成卡嵌配合,所述的公头外壳241的内端与母头外壳231的内孔2333的内壁构成卡嵌配合。

基于同样的原理对接公头24与对接母头23的结构基本一致,区别仅在于公头外壳241的内端外周设置有环形卡槽28与母头外壳231的内端构成密封配合,当对插公头24与对插母头23连接时,母头顶心232 被公头顶心242挤压,压缩弹簧27被压缩,母头顶心232进行位移,锥台段234由阶梯孔233的内孔滑移至中孔与外孔的交接处,由于阶梯孔233的外孔的直径大于凸圈235的直径所以气流能从真空腔21至锥台段234的外周进行流通,当对插公头24与对插母头23分离时,压缩弹簧27回弹,阶梯孔233的外孔、中孔之间的台阶与凸圈235继续构成密封配合;公头顶心242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母头顶心232一致,上述对插母头23、对插公头24的结构具有双向单向阀的作用,比快速单向阀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实现对真空腔21的抽、破真空,实现电器元件的快速上下料,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的上基板211上垂直连接有吸盘连杆213,所述的上基板211 的板面开设有与吸盘连杆213配合的阶梯孔二214,所述的阶梯孔二214 包括自上而下顺延布置的孔一、孔二、孔三,所述的吸盘连杆213的上端设置有与吸盘22连接的凸块2131,所述的凸块2131与阶梯孔二214 的孔一配合,所述的吸盘连杆213的下端与螺母2132连接,所述的螺母2132与阶梯孔二214的孔三配合,所述的吸盘连杆213与真空腔21、吸盘22连通。吸盘连杆213为中空柱体实现气流的连通,安装吸盘22 时,首先将吸盘22与吸盘连杆213的凸块2131连接,随后将吸盘连杆 213插置入阶梯孔二214内,凸块2131与阶梯孔二214的孔一构成密封配合,吸盘连杆213的下端通过螺母2132与阶梯孔214的孔三配合实现固定。

所述的上基板211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215。设置有缓冲垫215 使得吸盘22吸附电器元件时能进行缓冲,避免对电器元件造成损伤。

所述的载具座1的凹槽内还设置有下基板212,所述的真空腔21为上基板211、下基板212配合构成的夹腔,所述的上基板211、下基板 212与载具座1开设的凹槽构成上下滑动配合,所述的下基板212的下板面设置有导杆216,所述的导杆216延伸至载具座1的下表面的外侧,所述的导杆216的端部设置有顶片217,所述顶片217与载具座1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218,所述的对插母头23穿过载具座1的下表面与下基板212连接并与真空腔21连通。上基板211、下基板212的高度低于载具座1开设的凹槽的高度,这样更便于容纳电器元件,对插公头24与对插母头23连接时,继续向上推移,整个真空腔21相对凹槽向上滑动相对载具座1凸出这样便于放置或取下电器元件,导杆216、顶片217、弹性元件218起到了导向、限位与复位的作用。

操作流程如下:

抽真空:载具座1运动至上料工位时,对插公头24顶入对插母头 23,由于导杆216、顶片217、弹性元件218,导致公头外壳241顶死母头外壳231形成密封,电器元件上料到吸盘22上,对插公头24的气管另一侧连接的电磁阀完成切换工作,电磁阀由连接空气转到连接真空发生装置,开始抽真空进行电器元件的吸附固定,对插公头24外侧气管连接的真空压力表,探测真空腔21内真空度,随后对插公头24脱离对插母头23,对插母头23利用压缩弹簧27内的母头顶心232复位实现密封完成真空腔21保压,同时,电磁阀由连接真空发生装置,转到连接空气中,对插公头24也完成接头侧关闭;顶升气缸42回缩,利用导杆 216、顶片217、弹性元件218的作用,实现上基板211、下基板212与载具座1的压紧贴合;至此,完成一次电器元件抽真空上料。

破真空:载具座1运动至下料工位时,对插公头24顶入对插母头 23,由于导杆216、顶片217、弹性元件218,导致公头外壳241顶死母头外壳231形成密封,对插公头24的气管另一侧连接的电磁阀连接空气,对插公头24外侧气管连接的真空压力表,探测真空腔21内真空度,电器元件进行下料,对插公头24脱离对插母头23,利用导杆216、顶片217、弹性元件218的作用,实现上基板211、下基板212与载具座1 的压紧贴合;至此,完成一次电器元件破真空下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