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2058发布日期:2019-10-19 03:41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梯轿厢顶部通常设置有允许气流在电梯轿厢和井道之间流动的通风口和安装在通风口的通风管,并且在通风口处安装通风扇,通过通风扇促进通风道中的气流流速,通风扇的设置增加了能耗和成本,同时还需工作人员经常检修。且在使用中电梯井道内的空气经过通风管直接进入到电梯轿厢内,促进电梯轿厢内的空气流通时,会夹杂着机油味和/或铁锈味,同时还会携带有大量的颗粒粉尘,影响电梯轿厢内的空气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结构,其包括轿厢和开设在轿厢上的通风孔,通风孔内安装有通风管,通风孔包括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第一通风孔设置在轿厢的顶端中部,第二通风孔至少为三个,且等间距的设置在轿厢底端侧边,第一通风孔的尺寸大于第二通风孔的尺寸;通风管的内壁上涂设有一耐磨层,通风管内设有两层铁丝网,两层铁丝网之间设置有由纱布包裹的活性炭,通风管的内壁设置为凹凸螺旋纹。

进一步地,安装在第一通风孔内的通风管为第一通风管,第一通风管上朝向轿厢内部的一端连接有一通风盘;通风盘包括呈中空结构的盘体,盘体的一端开设有与第一通风管连接的连接口,盘体的另一端开设有若干个用于与轿厢内部进行风的传输的孔体;设置在盘体另一端中心的中心孔呈竖直状态,未设置在盘体另一端中心的孔体呈倾斜状态,且孔体的上端朝中心孔倾斜。

进一步地,从盘体另一端的中心向边缘处分布的、呈倾斜状的孔体的倾斜幅度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从盘体另一端的中心向边缘处分布的孔体的孔径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轿厢的侧壁下端开设有呈倾斜状的第三通风孔,且第三通风孔朝向轿厢内部的一侧向上倾斜。

进一步地,耐磨层上设有一消声网。

进一步地,第二通风孔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轿厢底端的四个拐角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电梯结构通过对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有效布局设置,合理规置了风在轿厢内部的流动路径,使得站在轿厢内的人能够有效地感受到风的流通,提高了舒适度;同时电梯上行与下行时自动进风,形成风流,降低了耗能,节约了成本。通风管内由纱布包裹的活性炭的设置,通过纱布对风中的颗粒粉尘进行过滤,而纱布内的活性炭则可以吸附风中夹杂着的机油味和/或铁锈味。通风管的内壁设置为凹凸螺旋纹,当风通过通风管时,风在凹凸螺旋纹的作用下进行了导流,使得风旋绕着进入轿厢内,提高了轿厢内风的流动,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风的流动,提高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的给出了该电梯结构上行时的进风示意图。

图2示意性的给出了该电梯结构下行时的进风示意图。

图3示意性的给出了该电梯结构的通风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的给出了该电梯结构的通风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5示意性的给出了该电梯结构的第二通风孔的分布示意图。

其中:1、轿厢;2、第一通风孔;3、第二通风孔;4、通风管;5、耐磨层;6、铁丝网;7、由纱布包裹的活性炭;8、凹凸螺旋纹;9、通风盘;10、盘体;11、连接口;12、孔体;13、中心孔;14、第三通风孔;15、消声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在以下描述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示例”等等的引用表明如此描述的实施例或示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但并非每个实施例或示例都必然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另外,重复使用短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虽然有可能是指代相同实施例,但并非必然指代相同的实施例。

为简单起见,以下内容省略了技术人员知晓的技术常识。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结构,如图1~图5所示,该电梯结构包括轿厢1和开设在轿厢1上的通风孔,通风孔内安装有通风管4,通风孔包括第一通风孔2和第二通风孔3,第一通风孔2设置在轿厢1的顶端中部,第二通风孔3至少为三个,且等间距的设置在轿厢1底端侧边。

在具体实施中,当电梯上行时,风从轿厢1顶端中部的第一通风孔2进入轿厢1内,再从轿厢1底端侧边的第二通风孔3流出;当电梯下行时,风从轿厢1底端侧边的第二通风孔3进入轿厢1内,再从轿厢1的顶端中部的第一通风孔2流出。通过对第一通风孔2和第二通风孔3的有效布局设置,合理规置了风在轿厢1内部的流动路径,使得站在轿厢1内的人能够有效地感受到风的流通,提高了舒适度;同时电梯上行与下行时自动进风,形成风流,降低了耗能,节约了成本。

在此,应该说明的是,在该设置布局下,轿厢1中部与底部的风流较强,而轿厢1顶部两旁的风流微弱;但是,由于人们在轿厢1内所占据的空间几乎只有中部与底部,因此轿厢1顶部风流微弱对人们感受的影响甚微。

该电梯结构的第一通风孔2的尺寸大于第二通风孔3的尺寸,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第一通风孔2仅有一个,并设置在轿厢1的顶端中部;而位于轿厢1底端侧边的第二通风孔3至少为三个,因此,将第一通风孔2的尺寸设置为大于第二通风孔3的尺寸,确保了风的流通的高效。

该电梯结构的通风管4的内壁上涂设有一耐磨层5,保护了通风管4的内壁,使其不易被磨损,延长了通风管4的使用寿命。通风管4内设有两层铁丝网6,两层铁丝网6之间设置有由纱布包裹的活性炭7,通过纱布对风中的颗粒粉尘进行过滤,而纱布内的活性炭则可以吸附风中夹杂着的机油味和/或铁锈味。在具体实施中,通风管4的内壁设置为凹凸螺旋纹8,当风通过通风管4时,风在凹凸螺旋纹8的作用下进行了导流,使得风旋绕着进入轿厢1内,提高了轿厢1内风的流动,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风的流动,提高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为:安装在第一通风孔2内的通风管4为第一通风管4,第一通风管4上朝向轿厢1内部的一端连接有一通风盘9;通风盘9包括呈中空结构的盘体10,盘体10的一端开设有与第一通风管4连接的连接口11,盘体10的另一端开设有若干个用于与轿厢1内部进行风的传输的孔体12。

在具体实施中,电梯上行时,风从第一通风孔2流至通风盘9内,并从通风盘9的孔体12流出,通过对通风盘9及其孔体12的有效设置,分散了风流,使风能够从顶端不同位置流动至轿厢1内,保证了轿厢1内的风流动的充分。

在实际操作中,优选设置在盘体10另一端中心的中心孔13呈竖直状态,未设置在盘体10另一端中心的孔体12呈倾斜状态,且孔体12的上端朝中心孔13倾斜;通过对呈倾斜状态的孔体12的有效布置,使得风能够在孔体12的引导下向轿厢1的四周分散流通,进一步保证了轿厢1内风的充分流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为:从盘体10另一端的中心向边缘处分布的、呈倾斜状的孔体12的倾斜幅度逐渐增大,加大了风的分散效果;从盘体10另一端的中心向边缘处分布的孔体12的孔径逐渐增大,确保了风能够从设置在盘体10另一端边缘处的孔体12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为:轿厢1的侧壁下端开设有呈倾斜状的第三通风孔14,且第三通风孔14朝向轿厢1内部的一侧向上倾斜。当电梯上行时,风能够从第三通风孔14流出;当电梯下行时,风也能够从第三通风孔14流入;第三通风孔14的设置加大了轿厢1内四周的风的流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为:耐磨层5上设有一消声网15,用于消除通风管4内风流产生的噪声。

进一步地,第二通风孔3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轿厢1底端的四个拐角处,确保了轿厢1内风的流通的充分。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使显而易见的,本文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