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6608发布日期:2020-05-22 21:1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



背景技术:

工业4.0的提出,越来越需要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和可追溯化。目前浸渗工艺,属于前段零部件生产,对单一零部件的生产无需记录吊篮的信息并录入生产追溯或总控系统。

但对于电池行业,其壳体或石墨极板因大小、类型不同,需要定制化柔性生产,往往将不同类型的壳体工件或极板部件放入同一个吊篮中浸渗。这就需要将吊篮精确定位,并由机械手放置多个装载有不同工件的笼子。同时需要在吊篮上增加二维码标牌,将工件信息与吊篮信息匹配,并录入生产追溯或总控系统。

吊篮的光标定位,二维码或条形码的扫码录入,需要有对比色差条码板实现编码的光学读取。而浸渗用的吊篮,为避免污染浸渗胶或因工件的浸渗工艺要求,常采用经过酸洗/抛光的不锈钢组件。其平面部位的光学对比度很差,无法做到一次100%成功扫码,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不污染浸渗胶、便于光学定位和扫码的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包括篮框,所述篮框为内部中空,顶端敞口的长方体,所述篮框是由左右前后竖直设置的四根主立梁、和分别固定连接在相邻的两个主立梁的顶端和底端的8根横梁,所述主立梁与所述横梁一起构成所述篮框的外壁面,所述篮框的外壁面分别焊装呈十字交叉的栏杆,所述篮框为不锈钢篮框,位于主立梁顶端的横梁切割拼焊在所述主立梁上,且露出所述主立梁顶端端面,其中至少一个所述主立梁顶端端面上设置有光学捕捉部,以实现吊篮精准定位;所述篮框底壁上设有二维码组件。

优选的,所述光学捕捉部为设置在所述主立梁顶端端面上的凸块。

优选的,所述光学捕捉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主立梁顶端端面上的凹孔。

优选的,所述凹孔内设置有与不锈钢篮框颜色不一样的识别物,所述识别物顶端与所述主立梁顶端端面平齐或突出所述主立梁顶端端面。

优选的,所述凹孔为圆孔,其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识别物的底端为圆柱状,且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优选的,所述二维码组件包括焊接在所述篮框底壁的固定板,和雕刻在所述固定板上的二维码。

优选的,位于所述篮框的前顶端和后顶端的横梁的两端均间隔设有两个吊耳,位于所述篮框的前顶端的横梁上的吊耳与位于所述后顶端的横梁的吊耳相对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在不影响吊篮使用状态的情况下,实现主立梁顶端端面留出视觉定位基面,变更吊篮外部的特征形貌,即设置光学捕捉部,采用不锈钢基材实现视觉定位,不污染浸渗胶,大部分部件采用不锈钢材料,减少其他材料污染浸渗胶的风险,结构简单,便于光学定位和扫码,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捕捉部一种可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新型的光学捕捉部另一种可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新型的光学捕捉部另一种可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新型的光学捕捉部另一种可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新型的光学捕捉部另一种可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新型的二维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0-吊篮;1-篮框;11-主立梁;12-横梁;13-栏杆;2-光学捕捉部;21-凸块;22-凹孔;23-识别物;3-二维码组件;31-固定板;32-二维码;4-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包括篮框1,篮框1为内部中空,顶端敞口的长方体,篮框1是由左右前后竖直设置的四根主立梁11、和分别固定连接在相邻的两个主立梁11的顶端和底端的8根横梁12,主立梁11与横梁12一起构成篮框1的外壁面,篮框1的外壁面分别焊装呈十字交叉的栏杆13,篮框1为不锈钢篮框1,位于主立梁11顶端的横梁12切割拼焊在主立梁11上,且露出主立梁11顶端端面,其中至少一个主立梁11顶端端面上设置有光学捕捉部2,以实现吊篮10精准定位;篮框1底壁上设有二维码组件3。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在不影响吊篮10使用状态的情况下,变更吊篮10外部的特征形貌,即设置光学捕捉部2,采用不锈钢基材实现视觉定位,不污染浸渗胶,大部分部件采用不锈钢材料,减少其他材料污染浸渗胶的风险,结构简单,便于光学定位和扫码,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2和3所示,光学捕捉部2的结构和材质有多种,在这里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捕捉部2可以为设置在主立梁11顶端端面上的凸块21。通过机械技工制作不同形状的凸块21,凸块21可以不锈钢材料,可以通过焊接设置在主立梁11顶端端面上,凸块21平面高度异于主立梁11顶端端面,实现光学捕捉部的精准定位。凸块21可为圆柱形凸台或圆锥形凸台,凸台高度根据光学捕捉焦距确认。

如图4所示,在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光学捕捉部2可以包括设置在主立梁11顶端端面上的凹孔22,因凹孔22的存在,在主立梁11顶端端面上形成一个圆形线条,可实现光学捕捉。

如图5所示,当然,凹孔22内也可以设置有与不锈钢篮框1颜色不一样的识别物23,识别物23顶端与主立梁11顶端端面平齐或突出主立梁11顶端端面。

识别物23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设置在凹孔22内,例如镶嵌。

如图6所示,在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凹孔22可以为圆孔,其内壁设有内螺纹,识别物23的底端为圆柱状,且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通过螺纹结合异于不锈钢颜色材质的识别物23,实现异于主立梁11顶端端面的特征,实现光学捕捉。

如图7所示,二维码组件3的结构有多种,在这里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二维码组件3可以包括焊接在篮框1底壁的固定板31,和雕刻在固定板31上的二维码32,实现二维码32录入。

位于篮框1的前顶端和后顶端的横梁12的两端均间隔设有两个吊耳4,位于篮框1的前顶端的横梁12上的吊耳4与位于后顶端的横梁12的吊耳4相对称,便于安装。

以上未涉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来做出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方向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包括篮框(1),所述篮框(1)为内部中空,顶端敞口的长方体,所述篮框(1)是由左右前后竖直设置的四根主立梁(11)、和分别固定连接在相邻的两个主立梁(11)的顶端和底端的8根横梁(12),所述主立梁(11)与所述横梁(12)一起构成所述篮框(1)的外壁面,所述篮框(1)的外壁面分别焊装呈十字交叉的栏杆(13),其特征在于:所述篮框(1)为不锈钢篮框(1),位于主立梁(11)顶端的横梁(12)切割拼焊在所述主立梁(11)上,且露出所述主立梁(11)顶端端面,其中至少一个所述主立梁(11)顶端端面上设置有光学捕捉部(2),以实现吊篮(10)精准定位;所述篮框(1)底壁上设有二维码组件(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捕捉部(2)为设置在所述主立梁(11)顶端端面上的凸块(2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捕捉部(2)包括设置在所述主立梁(11)顶端端面上的凹孔(2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22)内设置有与不锈钢篮框(1)颜色不一样的识别物(23),所述识别物(23)顶端与所述主立梁(11)顶端端面平齐或突出所述主立梁(11)顶端端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22)为圆孔,其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识别物(23)的底端为圆柱状,且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维码组件(3)包括焊接在所述篮框(1)底壁的固定板(31),和雕刻在所述固定板(31)上的二维码(32)。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篮框(1)的前顶端和后顶端的横梁(12)的两端均间隔设有两个吊耳(4),位于所述篮框(1)的前顶端的横梁(12)上的吊耳(4)与位于所述后顶端的横梁(12)的吊耳(4)相对称。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浸渗吊篮。本实用新型吊篮,包括篮框,篮框为内部中空,顶端敞口的长方体,篮框是由左右前后竖直设置的四根主立梁、和分别固定连接在相邻的两个主立梁的顶端和底端的8根横梁,主立梁与横梁一起构成篮框的外壁面,篮框的外壁面分别焊装呈十字交叉的栏杆,篮框为不锈钢篮框,位于主立梁顶端的横梁切割拼焊在主立梁上,且露出主立梁顶端端面,其中至少一个主立梁顶端端面上设置有光学捕捉部,以实现吊篮精准定位;篮框底壁上设有二维码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吊篮不污染浸渗胶,大部分部件采用不锈钢材料,减少其他材料污染浸渗胶的风险,结构简单,便于光学定位和扫码,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华周发;张国;刘震;姚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魔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1
技术公布日:2020.05.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