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4733发布日期:2020-04-24 21:1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薄非晶带材传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非晶合金材料是一种绿色节能材料,其表现为制造技术节能和应用节能。“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及,实现国产非晶带材20-30吨/年的产业化能力。我国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超薄非晶带材制备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市场,尤其是以超薄非晶带材为铁芯材料的非晶立体卷变压器由于节能节材、噪音低、漏磁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配电领域。

非晶立体卷变压器铁芯的生产要求非晶带材完整无撕裂、无折叠,以保证非晶带材卷绕紧密、铁芯无接缝、气隙损耗小,因此,在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过程中对超薄非晶带材自身张力有严格控制。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过程的研究和现有的传送设备都比较欠缺。传统的超薄非晶带材传送方式采用的只是简单的双辊传送,无法实现传送过程中超薄非晶带材自身张力检测、反馈、调整的措施。容易在成对传送辊转速不同步、传送辊的辊间间隙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下,使超薄非晶带材的传输张力不稳定:在带材传送过程中若承受过紧或两侧不均匀的张力,导致薄非晶带材容易产生撕裂或折叠现象;若带材传输张力松弛,则严重影响着带材传送效率及后续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该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可调节超薄非晶带材的传输张力,以保证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过程中不会撕裂或折叠,从而实现带材高效、平顺的传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对超薄非晶带材进行传送的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包括至少两组传送单元,每组传送单元包括可转动的传送辊组件和支撑辊组件;每组传送单元的传送辊组件和支撑辊组件之间作为超薄非晶带材的传送位,传送辊组件以转动的方式对超薄非晶带材进行传送;

用于对传送过程中超薄非晶带材的传输张力进行检测的张力检测机构;

用于调整超薄非晶带材传送间隙的间隙调节机构;所述间隙调节机构与传送单元数量相等,并与支撑辊组件连接;

以及用于接收张力检测机构信号并对间隙调节机构和传送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张力检测机构、间隙调节机构和传送机构连接;

所述张力检测机构包括用于检测传送辊组件扭矩变化的扭矩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相邻传送单元之间在传送位上超薄非晶带材垂直位置变化的位置传感器;所述扭矩传感器设置在每个传送辊组件上;所述位置传感器设置在相邻传送单元之间,并与相邻传送单元的传送辊组件和支撑辊组件之间的传送位相对;所述扭矩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分别与控制机构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本实用新型通过扭矩传感器监测传送辊组件的扭矩变化,位置传感器精确测出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过程中垂直位置的变化,则实现对超薄非晶带材传输张力的监测。扭矩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将监测信号反馈给控制机构,并由控制机构控制间隙调节机构自动调节超薄非晶带材的传输张力,以保证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过程中不会撕裂或折叠,从而实现带材高效、平顺的传送。

所述传送机构还包括与传送单元数量相等的电机和联轴器;所述传送辊组件由传动轴和穿设在传动轴上的传送辊连接组成;所述支撑辊组件由支撑轴和穿设在支撑轴上的支撑辊连接组成;所述电机与控制机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固定板;在每个传送单元中,所述传动轴两端通过轴承设置在固定板上,并其中一端通过联轴器与电机连接;所述支撑辊位于传送辊下方,支撑辊与传送辊之间作为超薄非晶带材的传送位。

所述扭矩传感器对称设置在传动轴的两端。

所述位置传感器安装在固定板的内侧面,并与相邻传送单元中传送辊和支撑辊之间的超薄非晶带材传送位相对。

所述间隙调节机构包括液压系统、推杆组件、移动梁和滑块;所述滑块与固定板垂直方向齐平设置,支撑轴两端通过轴承设置在滑块上;所述移动梁与滑块连接,并位于支撑轴组件下方;所述推杆组件一端与液压系统连接,另一端与移动梁连接;所述液压系统与控制机构连接,实现控制液压系统驱动推杆组件带动移动梁上下移动,以调节支撑辊与传送辊之间超薄非晶带材传送位的间隙。

所述推杆组件包括推杆和推杆套;所述推杆一端与液压系统连接,另一端通过推杆套与移动梁的底部连接。

所述固定板从底部开设有移动空间,滑块位于移动空间内并与固定板垂直方向齐平。

本实用新型原理:超薄非晶带材的传送方式是传送辊传送。电机带动传动轴和传送辊,通过摩擦力带动超薄非晶带材前进,支撑辊起辅助传送和调节辊间间隙的作用;扭矩传感器测量传动轴和传送辊的扭矩变化,当超薄非晶带材的传输张力绷紧超差时,扭矩传感器就会测出扭矩变化;位置传感器测量超薄非晶带材在传送过程中垂直位置的变化,超薄非晶带材的传输张力削弱时,带材在重力作用下有微小下垂,或因传送堵塞而向上或向下翘曲,位置传感器会测出带材垂直位置变化。扭矩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将监测信号反馈给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控制间隙调节机构的液压系统通过推杆组件驱动移动梁上下移动,以调节支撑辊与传送辊之间超薄非晶带材传送位的间隙。

正常工作时,电机带动传送辊实现超薄非晶带材的正常传送。当扭矩传感器检测到传送辊的扭矩增量超过设计量时,说明超薄非晶带材的传输张力过大;当扭矩传感器检测到传送辊的扭矩增量低于设计量时,说明超薄非晶带材的传输张力过小;当位置传感器检测到超薄非晶带材发生下垂或向上向下翘曲时,说明超薄非晶带材的张力过小,通过调整前后传送辊的转速或调整传送辊间隙调节张力。液压系统提供间隙调节驱动力和支撑辊的位置锁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可调节超薄非晶带材的传输张力,以保证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过程中不会撕裂或折叠,从而实现带材高效、平顺的传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位置传感器检测超薄非晶带材下垂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位置传感器检测超薄非晶带材上翘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的正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电机,2为联轴器,3为传动轴,4为传送辊,5为支撑辊,6为支撑轴,7为滑块,8为移动梁,9为螺钉,10为推杆套,11为螺栓,12为推杆,13为液压系统,14为扭矩传感器,15为位置传感器,16为超薄非晶带材,17为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以设计两组传送单元为例对下面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包括:

固定板17;

用于对超薄非晶带材16进行传送的传送机构,该传送机构包括两组传送单元,每组传送单元包括可转动的传送辊组件和支撑辊组件;每组传送单元的传送辊组件和支撑辊组件之间作为超薄非晶带材16的传送位,传送辊组件以转动的方式对超薄非晶带材16进行传送;

用于对传送过程中超薄非晶带材16的传输张力进行检测的张力检测机构;

用于调整超薄非晶带材16传送间隙的间隙调节机构,该间隙调节机构与传送单元数量相等,并与支撑辊组件连接;

以及用于接收张力检测机构信号并对间隙调节机构和传送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分别与张力检测机构、间隙调节机构和传送机构连接;

其中,张力检测机构包括用于检测传送辊组件扭矩变化的扭矩传感器14以及用于检测相邻传送单元之间在传送位上超薄非晶带材16垂直位置变化的位置传感器15,该扭矩传感器14设置在每个传送辊组件上,位置传感器15设置在相邻传送单元之间,并与相邻传送单元的传送辊组件和支撑辊组件之间的传送位相对,扭矩传感器14和位置传感器15分别与控制机构连接。

具体地说,传送机构还包括与传送单元数量相等的电机1和联轴器2,传送辊组件由传动轴3和穿设在传动轴3上的传送辊4连接组成,支撑辊组件由支撑轴6和穿设在支撑轴6上的支撑辊5连接组成,该电机1与控制机构连接。在每个传送单元中,传动轴3两端通过轴承设置在固定板17上,并其中一端通过联轴器2与电机1连接,支撑辊5位于传送辊4下方,支撑辊5与传送辊4之间作为超薄非晶带材16的传送位。

而本实用新型的扭矩传感器14对称设置在传动轴3的两端。位置传感器15安装在固定板17的内侧面,并与相邻传送单元中传送辊4和支撑辊5之间的超薄非晶带材16传送位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间隙调节机构包括液压系统13、推杆12、推杆套10、移动梁8和滑块7,其中,固定板17从底部开设有移动空间,滑块7位于移动空间内并与固定板17垂直方向齐平,支撑轴6两端通过轴承设置在滑块7上,移动梁8与滑块7连接,并位于支撑轴组件下方。该推杆12一端与液压系统13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11与推杆套10连接,推杆套10通过螺钉9与移动梁8的底部连接,该液压系统13与控制机构连接,实现控制液压系统13驱动推杆12和推杆套10带动移动梁8上下移动,以调节支撑辊5与传送辊4之间超薄非晶带材16传送位的间隙。

本实施例的液压系统可采用是一种微小型集成式的液压站,例如鞍山市力盛液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lsbz系列液压动力单元。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超薄非晶带材传送装置可设计两组以上的传送单元对超薄非晶带材进行传送和传输张力的检测控制。其中,每组传送单元的结构、张力检测机构的安装位置和间隙调节机构的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一致。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