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采血操作台。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院,检验室给病人采血时,多数工位没有配备专用的操作台,少数配置有专用操作台的,也需另外配置扫码器、条码打印机等装置,往往会出现物品摆放杂乱,工作台体积大、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并且,现有的操作台在输送试管盒和采血管的过程中,试管盒容易与通道壁发生碰撞,从而卡住,采血管与输送带摩擦碰撞,试管帽子容易脱落,会血样溢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间利用率高,试管盒传输更顺畅,采血管传输更安全的多功能采血操作台。
一种多功能采血操作台,包括:操作台体、操作台面和设置于所述操作台体内的试管盒传送轨道、采血管输送轨道和试管盒回收轨道,所述试管盒传送轨道和采血管输送轨道同高设置,所述试管盒回收轨道设置于所述试管盒传送轨道和采血管输送轨道下方,所述试管盒传送轨道、采血管输送轨道和试管盒回收轨道的两侧均设置有挡板,所述试管盒传送轨道上设置有阻挡装置;靠近所述试管盒回收轨道的操作台体侧部设置有试管盒出口,所述试管盒出口设置有出口托板,所述操作台体内部靠近试管盒出口的位置设置有推出机构,所述推出机构用于将试管盒推出到所述出口托板。
在一些实施例,所述阻挡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一电磁推杆,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试管盒传送轨道的一侧,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试管盒传送轨道靠近所述试管盒出口的一端,所述第一电磁推杆设置于所述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所述出口托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设置有rfid感应器,所述凹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例,所述操作台面上设置有采血管入口,所述采血管入口下方设置有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下方设置有所述采血管输送轨道。
在一些实施例,所述减速装置为倾斜滑道。
在一些实施例,所述推出机构包括:导轨和推板,所述推板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所述操作台面上还设置有立柜,所述立柜上设置有平板电脑、扫码器、条码打印机和物料架。
在一些实施例,所述操作台体侧部对应设置有试管盒入口,所述试管盒回收轨道上设置有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和第二电磁推杆;所述试管盒入口设置有挡片。
在一些实施例,所述挡板为亚克力板。
在一些实施例,所述操作台体一侧设置有观察窗,所述采血管输送轨道上方设置有透明板。
依据上述实施例,本申请提供的多功能采血操作台,将试管盒回收轨道设置于所述试管盒传送轨道和采血管输送轨道下方,充分利用了操作台体的内部空间,能有效减小采血操作台的体积。且试管盒传送轨道、采血管输送轨道和试管盒回收轨道的两侧均设置有挡板,能有效防止试管盒卡住,提高了试管盒传输的流程度,试管盒传送轨道上设置有阻挡装置,能有效避免试管盒之间发生碰撞;推出机构的设置,便于传送试管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功能采血操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操作台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推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操作台体;11-试管盒出口;12-出口托板;121-凹槽;122-rfid感应器;13-试管盒入口;131-挡片;14-观察窗;15-推出机构;151-导轨;152-推板;16-备料区;2-操作台面;21-立柜;211-物料架;212-条码打印机;213-扫码器;214-平板电脑;22-采血管入口;23-减速装置;24-透明板;3-采血管输送轨道;4-试管盒传送轨道;41-第一传感器;42-第二传感器;43-第一电磁推杆;5-试管盒回收轨道;51-第四传感器;52-第五传感器;53-第二电磁推杆;6-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如图1-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采血操作台,包括:操作台体1、操作台面2和设置于操作台体1内的试管盒传送轨道4、采血管输送轨道3和试管盒回收轨道5,试管盒传送轨道4和采血管输送轨道同高3设置,试管盒回收轨道5设置于试管盒传送轨道4和采血管输送轨道3下方,形成高低错落的结构,充分利用了操作台体1内部的空间,减小了该操作台的体积,并且,还能避免试管盒传送轨道4上的试管盒与试管盒回收轨道5上的试管盒发生碰撞。试管盒传送轨道4、采血管输送道3和试管盒回收轨道5的两侧均设置有挡板6,避免了试管盒与轨道壁发生碰撞。操作台体1一侧设置有观察窗14,通过观察窗14能够清楚的看到操作台内部的运行情况。优选地,挡板6为亚克力板,表面光滑,即能避免试管盒与轨道壁发生碰撞,又不会影响到试管盒的传送;自重轻,便于搬运;使用寿命长、可回收率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维护方便,易清洁;还具备较好的透光性,便于观察。
试管盒传送轨道4上设置有阻挡装置;靠近试管盒回收轨道5的操作台体1侧部设置有试管盒出口11和试管盒入口13,试管盒入口13与试管盒回收轨道5连通,试管盒内的采血管全部移出后,试管盒可通过试管盒入口13再次进入该操作台。试管盒出口11与试管盒传送轨道4连通,试管盒出口11处设置有出口托板12,操作台体1内部靠近试管盒出口11的位置设置有推出机构15,推出机构15用于将试管盒推出到出口托板12。
所述阻挡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41、第二传感器42和第一电磁推杆43,第一传感器41设置于试管盒传送轨道4的一侧,第二传感器42设置于试管盒传送轨道4靠近试管盒出口11的一端,第一电磁推杆43设置于第一传感器41与第二传感器42之间。出口托板12上设置有凹槽121,凹槽121底部设置有rfid感应器122,rfid感应器122用于核对试管盒上的信息;凹槽1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传感器(未示出)。优选地,第一传感器41、第二传感器42和第三传感器(未示出)均为光纤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有试管盒通过或停留。具体地,当护士取走出口托板12上的试管盒后,第三传感器(未示出)未感应到出口托板12有试管盒,此时,推出机构15将备料区16内的试管盒推至出口托板12,同时第一电磁推杆43收缩,试管盒传送轨道4上的试管盒将进入备料区16,然后第一电磁推杆43将重新伸出,阻挡新的试管盒进入备料区16。实现了在采血时,始终有两个病人的采血备管,保证了护士工作的连续性,减少了病人的等待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推出机构15的结构如图3所示,推出机构15包括:导轨151和推板152,推板152与导轨151滑动连接,推板152在导轨151上移动,将采血管推出至出口托板12,结构简单,工作迅速、流畅。
在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试管盒回收轨道5上设置有第四传感器51、第五传感器52和第二电磁推杆53;第五传感器52靠近试管盒入口13设置,第二电磁推杆53位于第四传感器51和第五传感器52之间;试管盒入口13设置有挡片131。具体地,第五传感器52实时检测试管盒入口13是否有试管盒,当试管盒入口13有试管盒时,第二电磁推杆53将伸出,阻挡试管盒回收轨道5上的试管盒通过;反之,当试管盒入口13无试管盒时,第二电磁推杆53收缩,正常传送试管盒;避免了从试管盒入口13进入的试管盒与试管盒回收轨道5上的试管盒发生碰撞。当第四传感器51感应到有试管盒经过时,挡片131下降,使试管盒入口13处于半关闭状态,试管盒无法从试管盒入口13进入,从而防止碰撞。
在一些实施例,操作台面2上设置有采血管入口22,采血管入口22下方设置有减速装置23,减速装置23下方设置有采血管输送轨道3。优选地,减速装置23为一个倾斜滑道,结构简单,能有效采血管从采血管入口22进入采血管输送轨道3时发生碰撞,导致管帽脱落、血样溢出。采血管输送轨道3上方设置有透明板24,便于观察采血管输送情况。
操作台面2上还设置有立柜21,立柜21上设置有平板电脑214、扫码器213、条码打印机212和物料架211,合理的利用有限的空间,即保证了空间的利用率,又避免了操作台上物品摆放杂乱的问题。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