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1920发布日期:2020-09-15 19:14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电设备领域,特别是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水电站的核心设备之一,它外形大、重量重,巨型机组的单个变压器重量可达几百吨。因运输要求较高,变压器从安装位置运至装车点或者从卸车点运至安装位置的二次搬运一直是较为棘手的问题。

现有的运输方式主要采用卷扬机牵引运输,将卷扬机固定在变压器需要运至的位置,再用钢丝绳和卡环将变压器与卷扬机相连,通过卷扬机牵引,带动安装在变压器底部的行走轮沿着轨道慢慢移动,实现变压器二次搬运。现有技术缺点:

1.变压器在二次搬运过程中存在一次转向,要换轨行走,需要将卷扬机布设在两个不同方位的地方牵引,卷扬机重量较大,搬运费时费力,且采用临时固定牵引,存在移位、拉翻风险。

2.变压器器身与卷扬机采用单点连接,在其移动过程中易出现偏斜,致使车轮在轨道上发生卡阻,需要人工不断调整车轮的方向,移动过程中稳定性差。

3.需要多人协同作业,且作业时间长。

4.变压器移动时,需要作业人员不断关注变压器底部车轮、钢丝绳、卡环以及卷扬机工作状况,一旦出现脱绳或钢丝绳突然张紧,极有可能伤害作业人员,危险性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实现了快速安全的换轨操作,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存在的安全隐患;协同作业,同步执行,大大提升了换轨操作的精准性,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整个装置结构安全新颖,便于操作使用,实用性极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包括支撑板,所述的支撑板的底部设有连板和支撑架,支撑板的顶部设有转动座和顶升机构,支撑架的底部设有多个轮轴,轮轴上设有多个轨道轮和对称设置在轨道轮两侧的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内环与轮轴连接,相邻的第一轴承的外环通过连杆连接,轴承连板通过多个螺栓与固定座连接,固定座上设有第一动力装置,第一动力装置的输出端穿过连板并通过联轴器与其中一个轮轴连接,顶升机构的输出端设有垫板。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转动座内设有第二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与顶升机构的底部连接,顶升机构的底部外壁上设有辅助环,顶升机构通过第二轴承与转动座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辅助环的底部设有导向槽,转动座的顶部设有与导向槽配合的导向块。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和第二动力装置的上均设有减速器。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和第二动力装置可为电力驱动或液压驱动。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垫板上设有定位槽和多个固定孔。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撑板的底部对称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穿过支撑架的平衡轴。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固定板与支撑板之间设有加强板。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连杆上设有加强杆。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实现了快速安全的换轨操作,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存在的安全隐患;

(2)协同作业,同步执行,大大提升了换轨操作的精准性,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3)整个装置结构安全新颖,便于操作使用,实用性极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动力装置及轨道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座及顶升机构结构剖视图。

图中:支撑板1,连板2,螺栓3,固定座4,第一动力装置5,固定板6,平衡轴7,支撑架8,轨道轮9,第一轴承10,轮轴11,连杆12,转动座13,辅助环14,顶升机构15,垫板16,定位槽17,固定孔18,联轴器19,加强杆20,第二动力装置21,减速器22,第二轴承23,导向块24,导向槽2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中,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包括支撑板1,所述的支撑板1的底部设有连板2和支撑架8,支撑板1的顶部设有转动座13和顶升机构15,支撑架8的底部设有多个轮轴11,轮轴11上设有多个轨道轮9和对称设置在轨道轮9两侧的第一轴承10,第一轴承10的内环与轮轴11连接,相邻的第一轴承10的外环通过连杆12连接,轴承连板2通过多个螺栓3与固定座4连接,固定座4上设有第一动力装置5,第一动力装置5的输出端穿过连板2并通过联轴器19与其中一个轮轴11连接,顶升机构15的输出端设有垫板16。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转动座13内设有第二动力装置21,第二动力装置21的输出端与顶升机构15的底部连接,顶升机构15的底部外壁上设有辅助环14,顶升机构15通过第二轴承23与转动座13连接。便于转动,实现了换轨操作,实用性强。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辅助环14的底部设有导向槽25,转动座13的顶部设有与导向槽25配合的导向块24。提升了转动结构的稳定性,实用性强。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5和第二动力装置21的上均设有减速器22。提升了动力结构工作的稳定性,实用性强。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5和第二动力装置21可为电力驱动或液压驱动。传动稳定,方便调节操控。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垫板16上设有定位槽17和多个固定孔18。便于变压器的安装固定,实用性强。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撑板1的底部对称设有固定板6,固定板6上设有穿过支撑架8的平衡轴7。提升了整个装置的支撑稳定性。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固定板6与支撑板1之间设有加强板26。提升了支撑结构的整体强度。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连杆12上设有加强杆20。提升了支撑结构的整体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使用时,采用八到十六组本装置设置于导轨上,然后将变压器安装在垫板16上并将其固定,通过第一动力装置5工作提供变压器在导轨上移动的动力,待到需要换轨时,分组控制顶升机构15工作,促使部分本装置脱离轨道,再依托第二动力装置21工作实现轨道轮9的九十度换向,实现换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实现了快速安全的换轨操作,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存在的安全隐患;协同作业,同步执行,大大提升了换轨操作的精准性,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整个装置结构安全新颖,便于操作使用,实用性极强。



技术特征:

1.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包括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板(1)的底部设有连板(2)和支撑架(8),支撑板(1)的顶部设有转动座(13)和顶升机构(15),支撑架(8)的底部设有多个轮轴(11),轮轴(11)上设有多个轨道轮(9)和对称设置在轨道轮(9)两侧的第一轴承(10),第一轴承(10)的内环与轮轴(11)连接,相邻的第一轴承(10)的外环通过连杆(12)连接,轴承连板(2)通过多个螺栓(3)与固定座(4)连接,固定座(4)上设有第一动力装置(5),第一动力装置(5)的输出端穿过连板(2)并通过联轴器(19)与其中一个轮轴(11)连接,顶升机构(15)的输出端设有垫板(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座(13)内设有第二动力装置(21),第二动力装置(21)的输出端与顶升机构(15)的底部连接,顶升机构(15)的底部外壁上设有辅助环(14),顶升机构(15)通过第二轴承(23)与转动座(1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环(14)的底部设有导向槽(25),转动座(13)的顶部设有与导向槽(25)配合的导向块(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5)和第二动力装置(21)的上均设有减速器(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动力装置(5)和第二动力装置(21)可为电力驱动或液压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垫板(16)上设有定位槽(17)和多个固定孔(1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板(1)的底部对称设有固定板(6),固定板(6)上设有穿过支撑架(8)的平衡轴(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板(6)与支撑板(1)之间设有加强板(2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12)上设有加强杆(20)。


技术总结
变压器移动换轨输送机构,包括支撑板,所述的支撑板的底部设有连板和支撑架,支撑板的顶部设有转动座和顶升机构,支撑架的底部设有多个轮轴,轮轴上设有多个轨道轮和对称设置在轨道轮两侧的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内环与轮轴连接,相邻的第一轴承的外环通过连杆连接,轴承连板通过多个螺栓与固定座连接,固定座上设有第一动力装置,第一动力装置的输出端穿过连板并通过联轴器与其中一个轮轴连接,顶升机构的输出端设有垫板。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了快速安全的换轨操作,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存在的安全隐患;协同作业,同步执行,大大提升了换轨操作的精准性,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整个装置结构安全新颖,便于操作使用,实用性极强。

技术研发人员:廖海生;董钟明;吴涛;黄海;熊荣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18
技术公布日:2020.09.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