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47824发布日期:2020-12-29 09:48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触线安装领域,尤其是一种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



背景技术:

天车滑触线安装时,施工人员需要先将滑触线支架与轨道梁焊接,然后再安装滑触线,而每焊接完成一个滑触线支架施工人员都需要移动位置进行下移出滑触线支架的焊接,因此需要移动吊笼的位置;现有的安装方式是施工人员需要先在轨道梁上将吊笼与轨道梁固定焊接固定,然后施工人员再进入吊笼进行滑触线支架的焊接,每焊接完一个滑触线支架,施工人员都需要先从吊笼爬到轨道梁上拆除吊笼,然后将吊笼移动位置后再次进行焊接固定,然后施工人员再次进入吊笼进行滑触线支架焊接,以此重复。该安装方法中施工人员需要重复进出吊笼,危险系数大,施工人员重复进出吊笼、拆装吊笼,工作效率低,施工工期长;而且不能根据实际轨道的距离进行调节,实用灵活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运输方便,组装时间快,工作效率高的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包括吊笼和横梁,横梁的一端与吊笼连接,另一端通过行走轮与天车轨道连接,吊笼的立柱上等间距设置有竖向安装孔,横梁上等间距设置有与竖向安装孔配合的横向安装孔,吊笼与横梁通过连接件连接;行走轮包括主轮一和主轮二,主轮一和主轮二相对设置,主轮一通过支腿一与横梁活动连接,主轮二通过支腿二与横梁固定连接,横梁安装行走轮的一端端部设置有配重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灵活机动性强,对于各种型号的轨道及吊车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而且能够重复使用;不用施工人员重复进出吊笼,安全性高;无需反复拆装吊笼,能够直接沿天车轨道滑动,施工效率高。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优选方案:

主轮一与主轮支腿一之间、主轮二与主轮主轮支腿二之间分别设置有挡板。

挡板为环形结构,挡板的直径分别大于主轮一和主轮二的轮径。

吊笼底板为绝缘板。

主轮一和主轮二的外侧分别设置有辅轮,辅轮通过辅轮支腿与横梁活动连接,辅轮置于轨道梁与横梁之间。

配重筐通过其底部的伸缩杆与横梁连接。

横梁对应主轮一的位置横向开设有长孔一,主轮支腿一通过连接件与长孔一固定。

横梁对应辅轮支腿的位置分别分别竖向开设有长孔二,辅轮支腿通过连接件与长空二连接。

配重筐的底板为孔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图;

图中:吊笼1;立柱101;栏杆102;底板103;竖向安装孔104;加强板105;横梁2;腹板201;翼板202;横向安装孔203;主轮一3;主轮支腿一4;主轮二5;主轮支腿二6;辅轮7;辅轮支腿8;伸缩杆9;配重筐10;天车轨道11;天车轨道梁12;挡板13;连接螺栓14;长孔二15;顶紧螺栓16;长孔一1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一种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由吊笼1和横梁2组成,横梁2由槽钢焊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横梁2的左端为敞开端,右端为封闭端。横梁2的腹板上分别等间距设置有横向安装孔203。

横梁2的左端竖向安装有吊笼1,吊笼1整体由底部支架以及四根立柱101焊接而成,底部支架的四个角上焊接一根立柱101,相邻立柱101之间自上而下等间距焊接栏杆102,吊笼1的底部支架上铺设有绝缘底板103,底板103的底部设置有加强板105,加强板105的两端与底部支架焊接。

吊笼1的四根立柱101上分别等间距设置有竖向安装孔104,吊笼1的竖向安装孔104与横向安装孔203对齐并通过连接螺栓14连接固定,通过竖向安装孔104和横向安装孔203,可以调节吊笼1的高度以及横向水平方向的位置。

横梁2的右端设置通过行走轮与天车轨道连接,行走轮由主轮一3和主轮二5组成,主轮一3通过主轮支腿一4与横梁2活动连接,横梁2的翼板202对应主轮支腿一4的位置设置有一个长孔一17,主轮支腿一4与翼板202通过穿过长孔一17的连接螺栓14连接;主轮二5通过主轮支腿二6与横梁2连接,主轮支腿二6的顶部与横梁2固定焊接。主轮一3与主轮支腿一4之间、主轮二5与主轮支腿二6之间分别安装一个环形挡板13,环形挡板13的直径分别大于主轮一3和主轮二5的直径,主轮一3和主轮二5固定在天车轨道11上时,两个挡板13正好卡在天车轨道11的外侧,保证主轮一3和主轮二5能都沿天车轨道11行走的前提下不会从天车轨道11上脱落。

在天车轨道11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辅轮7,每个辅轮7分别通过辅轮支腿8与横梁2活动连接,根据天车轨道梁12的宽度确定好辅轮7的安装位置后,在横梁2的腹板201上设置两个长孔二15,每个辅轮支腿8各对应一个,然后调整好辅轮7的高度后将辅轮支腿8与横梁2通过连接螺栓14连接固定。

横梁2安装行走轮一端的端部设置有一个用角铁焊接而成的配重筐10,配重筐10的底板为4mm的孔板,配重筐10的底部通过两根伸缩杆9与横梁2固定连接,伸缩杆9采用φ40钢管与φ50钢管配套螺栓连接,φ40钢管的上端与配重筐10底部焊接固定,下端插入φ50钢管上部并用顶紧螺栓16顶进固定,φ50钢管的下部与横梁2固定焊接。

本安装小车在应用时,先将主轮二5卡在天车轨道11上,然后横向调整主轮一3的位置,使主轮一3与主轮二5同时卡在天车轨道11上不脱落,且能沿着天车轨道11移动,确定好主轮一3的位置后将主轮支腿一4与横梁2用连接螺栓14固定;竖向调节两个辅轮7,使两个辅轮7能够分别沿天车轨道梁12移动,并将辅轮支腿8与横梁2用连接螺栓14固定。施工人员的安全绳挂在天车栏杆上,然后逐渐缓慢进入吊笼1,同时另一个施工人员向配重筐增加配重物,直到施工人员整体重量全部置于吊笼1中,且横梁2两端能够保证平衡为止,停止向配重筐10内增加配重物,安装小车安装完成。

施工人员安装滑触线时,在安装好一处为止后,施工人员直接拉拽安装绳,安装小车直接向拉拽方向的方法向移动,直接带施工人员移动至安装位置。

本实用新型取代传统的固定安装模式,同时在保证滑触线顺利安装的同时,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灵活机动性能高,能够通过调整行走轮间距以及辅轮7高度适用不同型号的天车轨道11,而且本实用新型方便拆装,运输方便,能够重复利用。本实施例中吊笼框架。横梁以及配重筐均为钢材焊接,承载能力强,受力性能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并不局限于此,所有涉及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想到的对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提出的等效变化或替换,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包括吊笼和横梁,横梁的一端与吊笼连接,另一端通过行走轮与天车轨道连接,其特征在于:吊笼的立柱上等间距设置有竖向安装孔,横梁上等间距设置有与竖向安装孔配合的横向安装孔,吊笼与横梁通过连接件连接;行走轮包括主轮一和主轮二,主轮一和主轮二相对设置,主轮一通过支腿一与横梁活动连接,主轮二通过支腿二与横梁固定连接,横梁安装行走轮的一端端部设置有配重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其特征在于:主轮一与主轮支腿一之间、主轮二与主轮主轮支腿二之间分别设置有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其特征在于:挡板为环形结构,挡板的直径分别大于主轮一和主轮二的轮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其特征在于:吊笼底板为绝缘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其特征在于:主轮一和主轮二的外侧分别设置有辅轮,辅轮通过辅轮支腿与横梁活动连接,辅轮置于轨道梁与横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其特征在于:配重筐通过其底部的伸缩杆与横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其特征在于:横梁对应主轮一的位置横向开设有长孔一,主轮支腿一通过连接件与长孔一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其特征在于:横梁对应辅轮支腿的位置分别分别竖向开设有长孔二,辅轮支腿通过连接件与长空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其特征在于:配重筐的底板为孔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触线安装领域,尤其是一种可移动调节式滑触线安装专用小车,包括吊笼和横梁,横梁的一端与吊笼连接,另一端通过行走轮与天车轨道连接,吊笼的立柱上等间距设置有竖向安装孔,横梁上等间距设置有与竖向安装孔配合的横向安装孔,吊笼与横梁通过连接件连接;行走轮包括主轮一和主轮二,主轮一和主轮二相对设置,主轮一通过支腿一与横梁活动连接,主轮二通过支腿二与横梁固定连接,横梁安装行走轮的一端端部设置有配重筐。本实用新型取代传统的固定安装形式,在保证滑触线顺利安装的同时保护施工人员安全,灵活机动性高,安装效率高,而且本装置可以多次重复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夏振一;王建厂;刘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31
技术公布日:2020.12.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