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47807发布日期:2020-12-29 09:4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龙门架电梯曳引机在长时间使用后,需要进行检修和零件更换。其中由于磨损或其他不良影响,龙门架电梯曳引机中的曳引轮和轴承通常需要进行更换。曳引轮或轴承位于曳引机的内部,在现场是没有办法更换的,其更换操作是需要将曳引机运输到工厂拆卸再更换内部零件。这种操作显然不便利,而且即使是在工厂拆开更换部件也是操作非常麻烦,且容易损坏轴承、转轴等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电机、曳引轮、前轴承、后轴承、上机座、下机座以及螺栓组件;上机座包含竖直设置的上前板部和上后板部以及水平设置且连接上前板部、上后板部的上连接板部;上前板部、上后板部以及上连接板部为一体结构;上前板部的下端部开设有呈上半圆状的第一安装凹槽;上后板部的下端部开设有呈上半圆状的第二安装凹槽;下机座包含竖直设置的下前板部、下后板部以及水平设置连接下前板部、下后板部的下连接板部;下前板部、下后板部以及下连接板部为一体结构;下前板部的上端部开设有呈下半圆状的第三安装凹槽,下后板部的上端部开设有呈下半圆状的第四安装凹槽;上机座与下机座通过螺栓组件相连接固定,使得第一安装凹槽与第三安装凹槽构成前侧圆形安装孔,第二安装凹槽与第四安装凹槽构成后侧圆形安装孔;前轴承、后轴承套设在电机的转轴上,前轴承、后轴承套设在电机的转轴上,且前轴承安装于前侧圆形安装孔内,后轴承安装于后侧圆形安装孔内;曳引轮安装在转轴的外周,且位于上机座和下机座形成的容纳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上机座的下端部设置有向容纳空间内侧水平延伸的四个第一螺栓孔脚座;下机座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容纳空间内侧水平延伸的四个第二螺栓脚座;螺栓组件的数量为四组,四组螺栓组件对应配合四个第一螺栓孔脚座、四个第二螺栓脚座将上机座与下机座连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下机座的下端部设置有四个安装脚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上连接板部的厚度≥15mm;下连接板部的厚度≥15mm。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上连接板部的宽度<曳引轮的直径;下连接板部的宽度≥上连接板部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中,由上机座和下机座构成机座整体,上机座和下机座通过螺栓组件实现可拆卸式连接,在需要更换曳引轮或轴承时,仅仅需要拆卸螺栓组件将上机座取下,即可对曳引轮和轴承实施更换操作,现场就可以操作,该操作简单方便,而且其他部件可以保持原状不动,避免拆卸曳引机的其他零部件,减少了零部件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机座和下机座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上机座1、上前板部11、第一安装凹槽111、上后板部12、第二安装凹槽121、上连接板部13、第一螺栓孔脚座14、下机座2、下前板部21、第三安装凹槽211、下后板部22、第四安装凹槽221、下连接板部23、第二螺栓脚座24、安装脚座25、电机3、曳引轮4、螺栓组件5、制动器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作具体阐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包括:电机3、曳引轮4、前轴承、后轴承、上机座1、下机座2以及螺栓组件5。

如图1和图2所示,上机座1包含上前板部11、上后板部12以及上连接板部13,上前板部11和上后板部12竖直设置,上连接板部13水平设置且连接上前板部11和上后板部12的上端部。上前板部11的下端部开设有呈上半圆状的第一安装凹槽111。上后板部12的下端部开设有呈上半圆状的第二安装凹槽121。上机座1的下端部设置有向容纳空间内侧水平延伸的四个第一螺栓孔脚座14,该四个第一螺栓孔脚座14包含设置在上前板部11的下端部的内侧表面的两侧的二个第一螺栓孔脚座14、以及设置在后前板部11的下端部的内侧表面的两侧的二个第一螺栓孔脚座14。上前板部11、下后板部22以及上连接板部13、第一螺栓孔脚座14为一体结构,即上机座1整体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采用通过铸造工艺一体成型的钢结构。

下机座2包含下前板部21、下后板部22和下连接板部23,下前板部21、下后板部22均竖直设置,下连接板部23水平设置且连接下前板部21、下后板部22的下端部。下前板部21的上端部开设有呈下半圆状的第三安装凹槽211。下后板部22的上端部开设有呈下半圆状的第四安装凹槽221。下机座2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容纳空间内侧水平延伸的四个第二螺栓脚座24,该四个第二螺栓脚座24包含设置在下前板部21的下端部的内侧表面的两侧的二个第二螺栓脚座24、以及设置在下后板部22的下端部的内侧表面的两侧的二个第二螺栓脚座24。下机座2的下端部设置有四个安装脚座25,该四个安装脚座25包含设置在下前板部21的下端部的外侧表面的两侧的二个四个安装脚座25、以及设置在下后板部22的下端部的外侧表面的两侧的二个四个安装脚座25。下前板部21、下后板部22和下连接板部23、第二螺栓脚座24、安装脚座25为一体结构,即下机座2整体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采用通过铸造工艺一体成型的钢结构。

螺栓组件5的数量为四组,每组螺栓组件5均包含螺栓、螺栓及垫片。四组螺栓组件5对应配合四个第一螺栓孔脚座14、四个第二螺栓脚座24将上机座1与下机座2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螺栓孔脚座14、第二螺栓脚座24均设置在机座内侧,相较于在机座外侧的设置,本实施例这样的内侧设置不会对外侧的其他零部件造成干扰,其他零部件维修拆卸时也不会对机座内的零部件造成干扰。

上机座1与下机座2通过螺栓组件5相连接固定后,第一安装凹槽111与第三安装凹槽211构成前侧圆形安装孔,该前侧圆形安装孔与前轴承相配合;第二安装凹槽121与第四安装凹槽221构成后侧圆形安装孔,该后侧圆形安装孔与后轴承相配合。如图1所示,电机3设置在上机座1与下机座2配合构成的机座整体的一外侧,前轴承、后轴承套设在电机3的转轴上,且前轴承安装于前侧圆形安装孔内,后轴承安装于后侧圆形安装孔内。曳引轮4安装在电机的转轴的外周,且位于上机座1和下机座2形成的机座容纳空间内。制动器6采用现有技术的常规安装方式安装在机座整体的另一外侧。机座整体通过四个安装脚座25及螺栓组件安装固定在电梯驱动系统的相应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上机座1中上连接板部13的厚度≥15mm;下机座2中下连接板部23的厚度≥15mm,保证了机座整体强度,为曳引机提供有力的强度支撑。上连接板部13的宽度<曳引轮4的直径,这样在上机座1与下机座2为连接状态时,仍然可以从上方和侧面清楚的看到曳引机在机座容纳空间内的情况,非常方便观察。下连接板部23的宽度≥上连接板部13的宽度,增加机座下端部的强度,使其稳定性能更好。

本实施例中的便于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曳引机结构,其更换曳引轮及轴承的操作过程如下:

将四组螺栓组件5拆除,使得上机座1与下机座2可以分离,取下上机座1,则内部的曳引轮及轴承暴露出来,这样即可实现曳引轮及轴承的更换,更换完成后,再将上机座1安装回原位置,用螺栓组件5将上机座1与下机座2两个部分连接紧固。该操作不再需要返回工厂,在曳引机整体在原位置即可完成更换操作,而且可以不用拆卸曳引机中其余不相关的零部件,减少了对零部件的损伤。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