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绵纸双面对联胶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96890发布日期:2021-12-04 11:24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绵纸双面对联胶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绵纸双面对联胶带。


背景技术:

2.双面胶是以纸、布、塑料薄膜为基材,再把弹性体型压敏胶或树脂型压敏胶均匀涂布在上述基材上制成的卷状胶粘带,由基材、胶粘剂、离型纸(膜)或者叫硅油纸三部分组成。
3.目前,由于绵纸双面胶带比较容易撕断,进而人们常常通过绵纸双面胶带将对联贴在门窗上,但在人们在使用绵纸双面胶带时,由于无法快速的找到胶带的起始端,进而导致绵纸双面胶带使用起来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目前,由于绵纸双面胶带比较容易撕断,进而人们常常通过绵纸双面胶带将对联贴在门窗上,但在人们在使用绵纸双面胶带时,由于无法快速的找到胶带的起始端,进而导致绵纸双面胶带使用起来较为不便,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绵纸双面对联胶带。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绵纸双面对联胶带,包括l形板,所述l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u形柱,所述l形板的底部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的内壁和u形柱的表面均贴合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左侧和l形板的右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滑块的右侧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l形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表面套接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底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内壁与支撑架的表面接触,所述连接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远离连接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胶带筒,所述胶带筒的表面粘接有胶带主体,所述支撑架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与卡块的表面接触,所述支撑架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盖,所述固定盖的底部与连接筒的上表面接触,所述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手柄。
7.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轴承,所述轴承的底部与l形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空心筒,所述空心筒的表面与转盘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空心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所述第一螺纹柱的表面与连接筒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一螺纹柱的表面与固定盖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柱的表面和空心筒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表面与定位槽的内壁接触。
8.优选的,所述l形板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轴承的右侧,所述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滑机构,所述防滑机构的上表面与转盘的底部接触。
9.优选的,所述防滑机构包括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表面与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筒的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柱,所述第二螺纹柱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和转盘的底部均贴合设置有防滑橡胶块,所述防滑橡胶块的表面开设有气槽。
10.优选的,所述手柄的表面套接有硅胶套。
11.优选的,所述l形板的左侧粘接有硅胶垫。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l形板、u形柱、滑块、弹簧、卡块、支撑架、转盘和卡槽,其中,当使用者握住手柄并按压l形板时,通过使用者对l形板施加的推力使卡块与卡槽分离,此时,胶带筒能自由转动,当使用者松开l形板时,通过弹簧使卡块插入至卡槽内,并通过卡块和卡槽的配合,使胶带筒无法转动,进而使用者在将缠绕在胶带筒上的胶带主体揭开后,可通过卡槽和卡块的配合将胶带筒固定住,并将剩余胶带主体的起始端固定在胶带筒的右侧,从而使使用者在下次使用时能快速的找到该胶带的起始端,同时,通过第一螺纹柱和固定盖的配合,使连接筒与第一螺纹柱之间拆装较为方便,从而便于使用者对用完后的胶带筒进行更换。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螺纹筒、第二螺纹柱、凹槽和防滑橡胶块,其中,当防滑橡胶块与转盘紧密接触时,通过防滑橡胶块与转盘之间摩擦力,使使用者需要对胶带主体施加一定的拉力,才能使转盘转动,进而防止使用者在拉动胶带主体时,因对胶带筒受到的惯性力较大,而导致胶带主体揭开的长度过长。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l形板的俯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滑块的右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正视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筒的仰视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转盘的俯视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防滑机构的俯视图。
23.图中:1、l形板;2、u形柱;3、滑孔;4、滑块;5、弹簧;6、连接槽;7、卡块;8、支撑架;81、轴承;82、空心筒;83、第一螺纹柱;84、定位块;9、连接筒;10、定位槽;11、连接柱;12、胶带筒;13、胶带主体;14、转盘;15、卡槽;16、固定盖;17、通孔;18、防滑机构;181、螺纹筒;182、第二螺纹柱;183、凹槽;184、防滑橡胶块;185、气槽;19、手柄;20、硅胶套;21、硅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实施例一
27.参照图1

7,一种新型绵纸双面对联胶带,包括l形板1,l形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u形柱2,l形板1的底部开设有滑孔3,滑孔3的内壁和u形柱2的表面均贴合设置有滑块4,通过u形柱2和滑孔3的配合,使滑块4仅能左右移动,滑块4的左侧和l形板1的右侧均固定连接有弹簧5,滑块4的右侧开设有连接槽6,连接槽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卡块7,l形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8,支撑架8的表面套接有连接筒9,连接筒9的底部开设有定位槽10,定位槽10的内壁与支撑架8的表面接触,连接筒9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1,连接柱11远离连接筒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胶带筒12,胶带筒12的表面粘接有胶带主体13,支撑架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转盘14,转盘14的表面开设有卡槽15,卡槽15的内壁与卡块7的表面接触,当卡块7插入至卡槽15内时,通过弹簧5使卡块7无法自动的从卡槽15内移出,支撑架8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盖16,固定盖16的底部与连接筒9的上表面接触,滑块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手柄19。
28.支撑架8包括轴承81,轴承81的底部与l形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轴承8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空心筒82,空心筒82的表面与转盘14的内壁固定连接,空心筒8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83,第一螺纹柱83的表面与连接筒9的内壁接触,第一螺纹柱83的表面与固定盖16的内壁螺纹连接,当固定盖16拧在第一螺纹柱83上时,通过固定盖16将连接筒9固定在第一螺纹柱83上,第一螺纹柱83的表面和空心筒82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84,定位块84的表面与定位槽10的内壁接触,通过定位槽10和定位块84的配合,使第一螺纹柱83能跟随连接筒9一起转动。
29.实施例二
30.参照图1

8,l形板1的底部开设有通孔17,通孔17位于轴承81的右侧,通孔1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滑机构18,防滑机构18的上表面与转盘14的底部接触。
31.防滑机构18包括螺纹筒181,螺纹筒181的表面与通孔17的内壁固定连接,螺纹筒181的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柱182,第二螺纹柱182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183,凹槽183的内壁和转盘14的底部均贴合设置有防滑橡胶块184,通过螺纹筒181和第二螺纹柱182的配合,使防滑橡胶块184拆装起来较为方便,防滑橡胶块184的表面开设有气槽185,当防滑橡胶块184插入至凹槽183内时,通过气槽185使凹槽183内的空气能顺畅的排出,通过设置螺纹筒181、第二螺纹柱182、凹槽183和防滑橡胶块184,其中,当防滑橡胶块184与转盘14紧密接触时,通过防滑橡胶块184与转盘14之间摩擦力,使使用者需要对胶带主体13施加一定的拉力,才能使转盘14转动,进而防止使用者在拉动胶带主体13时,因对胶带筒12受到的惯性力较大,而导致胶带主体13揭开的长度过长。
32.手柄19的表面套接有硅胶套20,通过设置硅胶套20,使使用者在握住手柄19时较为舒适,l形板1的左侧粘接有硅胶垫21,通过设置硅胶垫21使使用者在按压l形板1时较为舒适。
33.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使用该胶带时,先将带有胶带主体13的连接筒9套在第一螺纹柱83,并通过固定盖16,将连接筒9固定在第一螺纹柱83上,同时,通过定位块84和定位槽10的配合,使第一螺纹柱83能跟随连接筒9一起转动,当使用者需要贴对联时,先握住手柄19并按压l形板1,使卡块7与卡槽15分离,此时,胶带筒12能自由转动,然后,使用者通过拉动胶带主体13的起始端使胶带主体13揭开,当胶带主体13揭开至指定长度时,先将l形板1松开,通过弹簧5使卡块7插入至卡槽15内,并通过卡块7和卡槽15的配合,使胶带筒12无法转动,然后,将揭开后的胶带主体13撕断,并将剩余胶带主体13的起始端固定在胶带筒12的
右侧,当胶带筒12上的胶带主体13用完后,可通过转动固定盖16,使固定盖16与第一螺纹柱83分离,并使连接筒9能第一螺纹柱83上取下来。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