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1163发布日期:2023-03-29 08:36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薄膜贴附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


背景技术:

2.薄膜是一种可粘贴附着于物体表面,对物体进行隔离保护、以防止物体被损坏的保护膜。
3.隐形车衣(又称汽车漆面保护膜)便是功能高分子薄膜,用于贴附在车漆表面,以减免紫外线、摩擦、冲击等对汽车的影响。一般而言,隐形车衣成品主要由透明离型膜、顶涂层、透明基底、压敏胶层及半透明离型膜组成。在贴附隐形车衣前,需要剥离透明离型膜与半透明离型膜,使与半透明离型膜接触的压敏胶层与被贴部分接触,以实现隐形车衣在汽车上的贴附。
4.现有技术中,类似隐形车衣等薄膜的贴附工作一般全部由人工来完成,包括裁切、剥离透明离型膜及半透明离型膜、将膜移动至车身的对应位置、人工贴附。由于隐形车衣一般为尺寸较大的薄膜结构,因此人工剥离半透明离型膜的难度往往较大,不仅容易在透明基底及压敏胶层上留下痕迹,影响隐形车衣贴附的效果,甚至会导致压敏胶失效,致使隐形车衣还未贴附就被报废。同时人工贴附时,往往容易因为观察误差而难以将隐形车衣准确的定位,导致隐形车衣放置精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采用真空台机构与真空吸附机构相结合来对薄膜进行分层剥离,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人工剥离的方式而言,不仅可避免因人工剥离失误而在薄膜上留痕或导致薄膜报废,有效提高薄膜剥离的质量,而且利用设备来替代人工的剥离方式,可有效的提高薄膜剥离的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节约人工成本。另外,该装置还采用了视觉定位机构来对剥离后薄膜的放置位置进行定位,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人工凭经验和观察进行定位的方式而言,可有效的降低薄膜定位的误差,提高薄膜定位的精度。
6.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7.本实用新型中的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包括装置机架,架设于薄膜待放置处上方;真空台机构,与薄膜待放置处相邻设置,用于薄膜的放置;真空吸附机构,活动设置于所述装置机架上,用于与所述真空台机构结合对薄膜进行分层剥离,以及薄膜或剥离后薄膜的转移;以及视觉定位机构,与薄膜待放置处对应、设于所述装置机架上,用于实现薄膜或剥离后薄膜的定位放置。
8.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真空台机构包括机构机架,以及设于所述机构机架上、用于对薄膜进行吸附剥离或吸附整形的第一真空吸附组件。
9.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真空吸附机构包括用于对薄膜进行吸附剥离或吸
附转运的第二真空吸附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二真空吸附组件连接、设置于所述装置机架上的转运驱动组件。
10.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运驱动组件为三轴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机架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真空吸附组件在真空台机构与薄膜待放置处之间运动的x轴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x轴驱动单元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真空吸附组件沿着垂直于所述x轴驱动单元方向水平运动的y轴驱动单元,以及设于所述y轴驱动单元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真空吸附组件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z轴驱动单元。
11.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真空吸附组件和第二真空吸附组件均包括组件外罩,设于所述组件外罩开口侧、用于与所述组件外罩结合形成闭合腔室的吸附孔板,设于所述吸附孔板上、用于均衡真空吸附力的透气垫,以及与所述组件外罩连接、用于对闭合腔室内部进行抽真空的抽真空单元。
12.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组件外罩包括外罩本体,以及若干设于所述外罩本体内部、用于将所述外罩本体内部划分成若干小腔室的加强筋单元。
13.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强筋单元包括若干与所述外罩本体横向方向平行设置的横向加强筋,以及若干与所述外罩本体纵向方向平行设置的纵向加强筋。
14.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上均开设有使各小腔室之间相连通的通气孔。
15.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附孔板包括与所述组件外罩相适配的封板,以及与各小腔室对应、开设于所述封板上的真空吸附孔。
16.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透气垫为海绵垫或软质发泡垫。
17.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透气垫的厚度与组件外罩相近。
18.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抽真空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组件外罩四角处的第一抽真空单元,以及设于所述组件外罩侧壁或背部上的第二抽真空单元。
19.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视觉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机架上、用于对薄膜进行定位识别的光学定位相机,以及与所述光学定位相机和真空吸附机构分别连接、用于采集图像处理和定位判断的视觉定位系统。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之处:
21.1、本实用新型的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采用真空台机构与真空吸附机构相结合来对薄膜进行分层剥离,不仅可避免因人工剥离失误而在薄膜上留痕或导致薄膜报废,有效的提高薄膜剥离的质量,而且可有效的提高薄膜剥离的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节约人工成本。
22.2、本实用新型的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采用视觉定位机构来对剥离后薄膜的放置位置进行定位,可有效的降低薄膜定位的误差,提高薄膜定位的精度。
23.3、本实用新型的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组件外罩和吸附孔板组装而成的闭合腔室通过加强筋单元划分成若干小腔室,通过与各小腔室连接的相应抽真空单元的控制,可实现对薄膜各部位的适应性吸附,以进一步提高薄膜剥离的质量。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真空吸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真空吸附组件、第二真空吸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组件外罩与抽真空单元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附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30.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实施例1:
32.请参阅附图1,本实施例中的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包括架设于薄膜待放置处10上方的装置机架100、与薄膜待放置处10相邻设置的真空台机构200、活动设置于装置机架100上的真空吸附机构300,以及与薄膜待放置处10对应、设于装置机架100上的视觉定位机构400。其中,装置机架100用于装置各机构的安装和固定;真空台机构200用于薄膜的放置;真空吸附机构300用于与真空台机构200结合对薄膜进行分层剥离,以及薄膜或剥离后薄膜的转移;视觉定位机构400用于实现薄膜或剥离后薄膜的定位放置。
33.本实施例中的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采用真空台机构200与真空吸附机构300相结合来对薄膜进行分层剥离,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人工剥离的方式而言,不仅可避免因人工剥离失误而在薄膜上留痕或导致薄膜报废,有效的提高薄膜剥离的质量,而且利用设备来替代人工的剥离方式,可有效的提高薄膜剥离的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节约人工成本;该装置还采用了视觉定位机构400来对剥离后薄膜的放置位置进行定位,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人工凭经验和观察进行定位的方式而言,可有效的降低薄膜定位的误差,提高薄膜定位的精度。另外,当薄膜没有离型膜,无需进行剥离操作时,该装置也可以起到吸附、转移与定位放置薄膜的功能。
34.实施例2:
35.请参阅附图1,本实施例中的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与实施例1相同,包括架设于薄膜待放置处10上方的装置机架100、与薄膜待放置处10相邻设置的真空台机构200、活动设置于装置机架100上的真空吸附机构300,以及与薄膜待放置处10对应、设于装置机架100上的视觉定位机构400;其主要区别在于:
36.真空台机构200包括机构机架210,以及设于机构机架210上、用于对薄膜进行吸附剥离或吸附整形的第一真空吸附组件220;真空吸附机构300包括用于对薄膜进行吸附剥离或吸附转运的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以及与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连接、设置于装置机架100上的转运驱动组件320;视觉定位机构400包括设置于装置机架100上、用于对薄膜进行定位识别的光学定位相机410,以及与光学定位相机410和真空吸附机构300分别连接、用于采集图像处理和定位判断的视觉定位系统420。
37.采用该装置对薄膜进行玻璃、转移及定位放置时,首先将薄膜裁切成特定的尺寸大小后放置于第一真空吸附组件220上,随后第一真空吸附组件220开启,对薄膜进行吸附限位,以防止薄膜因外界的影响而移位或折叠;随后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在转运驱动组件320的带动下往薄膜移动,直至移动至薄膜上方,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开启,对薄膜的上方进行吸附;随后,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继续在转运驱动组件320的带动下向薄膜上方移动,直至薄膜的离型膜与薄膜基底完全分离,即可完成薄膜的分层剥离;随后,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吸附薄膜基底继续在转运驱动组件320的带动下往薄膜待放置处10移动,光学定位相机410对待贴附的薄膜基底和薄膜待放置处10进行图像采集和定位识别后传送至视觉定位系统420中;随后视觉定位系统420将所判断的定位信息反馈给转运驱动组件320,直至驱动转运驱动组件320带动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和薄膜基底移送至准确的放置位置上;随后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关闭,将吸附于其上的薄膜基底放置于薄膜待放置处10上,完成薄膜的转运和定位放置。
38.实施例3:
39.请参阅附图1,本实施例中的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真空台机构200和真空吸附机构300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40.请进一步参阅附图2,转运驱动组件320为三轴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装置机架100上、用于驱动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在真空台机构200与薄膜待放置处10之间运动的x轴驱动单元321,设置于x轴驱动单元321上、用于驱动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沿着垂直于x轴驱动单元321方向水平运动的y轴驱动单元322,以及设于y轴驱动单元322上、用于驱动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z轴驱动单元323。请进一步参阅附图3,第一真空吸附组件220和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均包括组件外罩221,设于组件外罩221开口侧、用于与组件外罩221结合形成闭合腔室的吸附孔板222,设于吸附孔板222上、用于均衡真空吸附力的透气垫223,以及与组件外罩221连接、用于对闭合腔室内部进行抽真空的抽真空单元224。
41.请进一步参阅附图4,组件外罩221包括外罩本体2211,以及若干设于外罩本体2211内部、用于将外罩本体2211内部划分成若干小腔室的加强筋单元2212,具体地,加强筋单元2212包括若干与外罩本体2211横向方向平行设置的横向加强筋2212a,以及若干与外罩本体2211纵向方向平行设置的纵向加强筋2212b,且横向加强筋2212a和纵向加强筋2212b上均开设有使各小腔室之间相连通的通气孔201。抽真空单元224包括设于组件外罩221四角处的第一抽真空单元2241,以及设于组件外罩221侧壁或背部上的第二抽真空单元2242。请进一步参阅附图5,吸附孔板222包括与组件外罩221相适配的封板2221,以及与各小腔室对应、开设于封板2221上的真空吸附孔2222。
42.横向加强筋2212a和纵向加强筋2212b交错设置于外罩本体2211内,将外罩本体2211内部划分成若干相互连通的未封闭式小腔室,当封板2221装设于外罩本体2211上、封板2221上的真空吸附孔2222与各未封闭式小腔室对应设置时,可组装若干相互连通的密闭式小腔室;第一抽真空单元2241和第二抽真空单元2242与各密闭式小腔室相连通,通过第一抽真空单元2241和第二抽真空单元2242对各密闭式小腔室的抽真空,即可实现装置对薄膜各部位的适应性吸附,以进一步的提高薄膜剥离的质量。尤其是刚开始剥离薄膜时,由于薄膜的尺寸一般较大,如果采用整体式的腔室来对薄膜进行剥离,不仅需要很大的吸附作用力才能使薄膜分层剥离,剥离操作难度大,而且分层剥离后的薄膜也容易因大吸附作用
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影响剥离后薄膜的质量;因此,可优先开启第一抽真空单元2241,先对薄膜的一角进行剥离,降低薄膜各层之间的作用力后,再逐渐的开启其余的抽真空单元,对薄膜的其他部位进行适应性的剥离,以达到降低薄膜剥离难度、提高薄膜剥离质量的目的。
43.进一步地,透气垫223为海绵垫或软质发泡垫,均为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多孔透气结构;当第一真空吸附组件220和第二真空吸附组件310对薄膜进行吸附时,透气垫223可将薄膜与吸附孔板222有效的分隔开,防止吸附孔板222与薄膜直接接触,因为当吸附孔板222直接接触薄膜时,薄膜仅在真空吸附孔2222处产生吸附力,容易在薄膜表面留下孔痕,因此透气垫223的设置可以把抽真空时产生的吸附力从吸附孔板222的真空吸附孔2222处通过透气垫223内部密集的多孔结构传递到整个透气垫223表面,以使透气垫223产生均衡的吸附力,对薄膜进行不留痕的吸附。优选地,透气垫223的厚度与组件外罩221相近,可有效的防止因透气垫223过薄而无法有效的均衡真空吸附孔2222处所产生的吸附作用力,致使真空吸附孔2222处所受的吸附作用力仍对薄膜有形变的影响。
44.从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薄膜剥离、转移及定位放置装置,不仅可有效的提高薄膜剥离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节约人工成本,而且可有效的降低薄膜定位的误差,提高薄膜定位的精度。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8.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4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
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0.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