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厢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79389发布日期:2022-12-24 04:38阅读:25来源:国知局
电梯轿厢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轿厢及电梯。


背景技术:

2.电梯作为垂直方向的交通运输工具,其在高层建筑和工作场所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设备。
3.电梯包括用于搭载乘客的电梯轿厢,电梯轿厢内的空间较小,如果电梯轿厢内发生火灾,将会产生较大的危害。然而,在相关技术中,用于电梯轿厢灭火的灭火装置通常设置在电梯轿厢停靠的各楼层上,使得困在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很难实现自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轿厢及电梯,用以解决电梯轿厢内无灭火装置,使得电梯轿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包括:
7.轿厢主体,包括轿厢侧壁,所述轿厢侧壁内设有多个通风道,所述轿厢侧壁朝向所述轿厢主体内部的一侧设有多个出风口和至少一个进风口,多个出风口与多个通风道一一对应,且连通;
8.电梯空调,配置为所述电梯空调吹出的风经各所述通风道和出风口吹入所述轿厢主体的内部,且所述轿厢主体的内部的空气自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电梯空调;
9.火灾检测装置,配置为检测所述轿厢主体的内部的火灾情况;
10.灭火装置,数量为n个,n大于零且小于等于所述通风道的个数,且n为整数,在多个所述通风道中,其中n个所述通风道内设有所述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配置为,在所述火灾检测装置检测到火灾情况时,所述灭火装置喷出灭火物质,所述灭火物质随所述通风道内的气流自所述出风口喷至所述轿厢主体的内部。
11.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轿厢内设置有电梯空调的出风口,火灾检测装置和灭火装置,在火灾检测装置检测到电梯轿厢内发生火灾时,灭火装置喷出灭火物质,灭火物质能够随电梯空调的气流自出风口喷至轿厢主体的内部,以对电梯轿厢内的火灾进行自动灭火作业,提高了乘坐电梯的安全性,减少了乘坐电梯的安全隐患。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各所述出风口均设置有可拆卸的出风格栅,各所述灭火装置可拆卸的设置于各所述通风道内。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轿厢主体内是否有乘客的重力传感器;
14.所述电梯轿厢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重力传感器、所述火灾检测装置、所述电梯空调和所述灭火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获取所述重力传感器和所述火灾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并根据所述重力传感器和所述火灾检测装置的检测信
号,控制所述电梯空调和所述灭火装置的运作。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火灾检测装置为热成像摄像机,所述热成像摄像机设置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内部的顶侧。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灭火装置的数量与所述通风道的数量相同;
17.各所述通风道内均设置有风轮以及驱动所述风轮转动的电机,各所述电机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
18.所述控制单元还配置为,根据所述热成像摄像机拍摄的热成像图,获取火灾发生的位置;根据火灾发生的位置,控制各所述电机的转速,以使各灭火装置喷出的灭火物质喷至火灾发生的位置。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轿厢侧壁包括竖向侧壁和顶侧壁,各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竖向侧壁。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轿厢主体具有轿厢门,与所述轿厢门相对的竖向侧壁为第二竖向侧壁,位于所述第二竖向侧壁两侧的两个竖向侧壁分别为第一竖向侧壁和第三竖向侧壁;
21.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出风口分别为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竖向侧壁远离所述第二竖向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三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竖向侧壁沿水平方向的两端,所述第四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三竖向侧壁远离所述第二竖向侧壁的一端。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侧壁具有间隔空间,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轿厢主体的内部和所述间隔空间,各所述通风道分别与所述间隔空间连通;
23.所述电梯空调包括空调内机和空调外机,所述空调内机设置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所述空调外机设置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外侧的上部。
2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重力传感器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重力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轿厢主体底部的四角处。
2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梯,该电梯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电梯轿厢。
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所述电梯轿厢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7.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及电梯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电梯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电梯轿厢的截面图;
3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梯空调以及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梯轿厢自动灭火的流程图;
33.图5为第一平面上的二维坐标系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00、轿厢主体;
36.110、出风口;120、轿厢门;130、进风口;140、间隔空间;150、竖向侧壁;
37.111、第一出风口;112、第二出风口;113、第三出风口;114、第四出风口;
38.200、电梯空调;
39.210、空调外机;220、空调内机;
40.300、热成像摄像机;
41.400、重力传感器;
42.500、风轮;
43.600、灭火装置;
44.700、通风道;
45.710、第一部分;720、第二部分;
46.800、火灾发生的位置;
47.900、第一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48.在相关技术中,用于电梯轿厢灭火的灭火装置通常设置在电梯轿厢停靠的各楼层上,如果电梯轿厢内发生火灾,使得困在电梯轿厢内的乘客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灭火,进而对人身财产产生较大的损害。
49.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电梯轿厢内设置灭火装置,在电梯轿厢内发生火灾时,灭火装置能够与电梯空调配合实现对电梯轿厢内的火灾进行自动灭火作业,提高了乘坐电梯的安全性,减少了乘坐电梯的安全隐患。
5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电梯轿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电梯轿厢的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梯空调以及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梯轿厢自动灭火的流程图,图5为第一平面上的二维坐标系的示意图。
52.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轿厢,包括轿厢主体100、电梯空调200、火灾检测装置和多个灭火装置600。其中,轿厢主体100用于承载乘客,轿厢主体100包括轿厢侧壁,轿厢侧壁内设有多个通风道700,轿厢侧壁朝向轿厢主体100内部的一侧设有多个出风口110和至少一个进风口130,多个出风口110与多个通风道700一一对应,且连通。也就是说,出风口110连通通风道700和轿厢主体100的内部,气体可以通过通风道700、出风口110进入轿厢主体100的内部。
53.电梯空调200通过制冷或制热来调控轿厢主体100内的温度,电梯空调200配置为电梯空调200吹出的风经各通风道700和出风口110吹入轿厢主体100的内部,且轿厢主体100的内部的空气自进风口130流向电梯空调200,以实现对轿厢主体100的制冷或制热。
54.火灾检测装置配置为检测轿厢主体100的内部的火灾情况。
55.灭火装置600的数量为n个,n大于零且小于等于通风道700的个数,且n为整数,在多个通风道700中,其中n个通风道700内设有灭火装置600,也就是说,灭火装置60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与通风道700的数量相同,在灭火装置600的数量为一个时,多个通风道700中一个通风道700内设有灭火装置600,在灭火装置600的数量与通风道700的数量相同时,每个通风道700内均设有灭火装置600。灭火装置600配置为,在火灾检测装置检测到火灾情况时,灭火装置600喷出灭火物质,灭火物质随通风道700内的气流自出风口110喷至轿厢主体100的内部,以对轿厢主体100内发生的火灾进行灭火。也就是说,在火灾检测装置检测到火灾情况时,灭火装置600喷出灭火物质,基于电梯空调200吹出的风经各通风道700和出风口110吹入轿厢主体100的内部,使得灭火装置600喷出的灭火物质随通风道700内的气流自出风口110喷至轿厢主体100的内部,以实现轿厢主体100内的灭火。
5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轿厢通过设置在轿厢主体100内的火灾检测装置、电梯空调200和灭火装置600的配合实现对轿厢主体100内的火灾进行自动灭火作业,提高了乘坐电梯的安全性,减少了乘坐电梯的安全隐患。
57.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轿厢侧壁包括竖向侧壁150和顶侧壁,也就是说,各出风口110可以设置在竖向侧壁150朝向轿厢主体100内部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顶侧壁朝向轿厢主体100内部的一侧,同样,进风口130可以设置在竖向侧壁150朝向轿厢主体100内部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顶侧壁朝向轿厢主体100内部的一侧。
5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各出风口110均设置有可拆卸的出风格栅,各灭火装置600可拆卸的设置于各通风道700内。出风格栅可拆卸的设置方式一方面便于出风格栅拆卸下后的清理,另一方面出风格栅拆卸下后暴露出出风口110,便于灭火装置600的拆装。此外,基于灭火装置600内的灭火物质为消耗品,其在使用后需要更换灭火装置600,灭火装置600可拆卸的设置便于灭火装置600的更换。
59.可选的,灭火装置600内的灭火物质可以为灭火粉末,也可以为二氧化碳,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60.由于轿厢主体100内发生火灾时,轿厢主体100内可能会有乘客,如果此时灭火装置600直接向轿厢主体100内喷灭火物质,可能会对乘客造成伤害,故轿厢主体10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检测轿厢主体100内是否有乘客的重力传感器400,当重力传感器400检测到轿厢主体100内有乘客时,电梯轿厢就近楼层停靠,先疏散乘客后进行灭火,由此保证乘客的安全。
61.可选的,电梯轿厢还包括报警装置,报警装置设置于工作人员的工作区,以使得电梯轿厢内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提醒工作人员。
62.电梯轿厢还包括控制单元,重力传感器400、火灾检测装置、电梯空调200和灭火装置600分别与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控制单元配置为获取重力传感器400和火灾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并根据重力传感器400和火灾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电梯空调200和灭火装置600的运作。也就是说,控制单元根据重力传感器400和火灾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电梯
空调200和灭火装置600的运作,以实现轿厢主体100的自动灭火。
63.可选的,火灾检测装置为热成像摄像机300,热成像摄像机300设置于轿厢主体100的内部的顶侧。热成像摄像机300通过拍摄轿厢主体100内的热成像图,控制单元获取热像成图,一方面能够根据热成像图分析轿厢主体100内的温度情况,以控制电梯空调200制冷或制热,另一方面能够根据热成像图分析轿厢主体100内是否有火灾情况,如果轿厢主体100内发生火灾,控制单元控制灭火装置600喷出灭火物质,以实现灭火。
64.值得说明的是,因为如果轿厢主体100内发生火灾,其温度会明显升高,通过热成像图能够很容易辨识出。
65.可选的,灭火装置600可以包括用于盛装灭火剂的灭火容器、用于释放灭火物质的释放管,以及连接在灭火容器与释放管之间用以控制灭火物质释放的电控阀门,释放管用于喷出灭火物质的管口朝向出风口110,以便于灭火物质的喷出,电控阀门与控制单元通信连接,在轿厢主体100内发生火灾时,控制单元控制电控阀门打开,以使灭火装置600释放灭火物质。
66.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梯轿厢自动灭火的方案为:
67.s301、控制热成像摄像机300开启;
68.s302、获取热成像摄像机300拍摄的热成像图,根据热成像图,控制电梯空调200制冷或制热;
69.当轿厢主体100内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电梯空调200制热,当电梯空调200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电梯空调200制冷。
70.s303、根据热成像图,判断轿厢主体100内是否发生火灾,若否,电梯空调200正常运行,若是,则获取重力传感器400检测的重力数据,根据重力传感器400检测的重力数据,判断轿厢主体100内是否有乘客,若轿厢主体100内有乘客,则控制轿厢主体100就近楼层停靠,电梯停靠后,打开轿厢主体100的轿厢门120,以疏散乘客,乘客疏散后,关闭轿厢门120,控制灭火装置600喷出灭火物质以进行灭火,且控制轿厢主体100外的显示装置显示灭火中;若轿厢主体100内没有乘客,则控制灭火装置600喷出灭火物质以进行灭火,并控制轿厢主体100就近楼层停靠,且控制轿厢主体100外的显示装置显示灭火中。
71.s304、控制报警装置报警。
7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灭火装置600的数量与通风道700的数量相同,各通风道700内均设置有风轮500以及驱动风轮500转动的电机,各电机分别与控制单元通信连接,电机运作能够带动风轮500转动,风轮500转动能够引导通风道700内的风自出风口110吹入轿厢主体100的内部,电机的转速不同,出风口110的出风速度不同。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还配置为,根据热成像摄像机300拍摄的热成像图,获取火灾发生的位置800;根据火灾发生的位置800,控制各电机的转速,以使各灭火装置600喷出的灭火物质喷至火灾发生的位置800。也就是说,通过控制电机的转速来控制出风口110的出风速度,出风速度大的的出风口110,喷出灭火物质的距离远,出风速度小的出风口110,喷出灭火物质的距离相对较近,基于此,根据轿厢主体100内火灾的发生位置,控制各电机的转读,使得距离火灾发生位置较远的出风口110内的电机转速增加,距离火灾发生位置较远的出风口110内的电机转速减小,以使得各灭火装置600喷出的灭火物质喷至火灾发生的位置800。此设置能够达到快速高效灭火的功效。
73.为了增加出风口110出风不会吹向乘客的头部,增加电梯空调200的舒适性,轿厢侧壁包括竖向侧壁150和顶侧壁,各出风口110分别设置于竖向侧壁150。
74.进一步的,为了增加电梯空调200吹向轿厢主体100内的风的可控性,使得轿厢主体100内的温度能够分布更加均匀,轿厢主体100具有轿厢门120,与轿厢门120相对的竖向侧壁为第二竖向侧壁,位于第二竖向侧壁两侧的两个竖向侧壁分别为第一竖向侧壁和第三竖向侧壁;
75.出风口11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出风口110分别为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12、第三出风口113和第四出风口114,第一出风口111位于第一竖向侧壁远离第二竖向侧壁的一端,第二出风口112和第三出风口113分别位于第二竖向侧壁沿水平方向的两端,第四出风口114位于第三竖向侧壁远离第二竖向侧壁的一端。
76.示例性的,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四个出风口110按逆时针依次为第一出风口111、第二出风口112、第三出风口113和第四出风口114。在各出风口110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相同时,四个电机的总转速均为4r。电机转速的一种控制方式可以如下设置:
77.根据火灾发生的位置800在第一平面900上的二维坐标系内的坐标(x,y),调节与各出风口110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以调节各出风口110的出风速度,第一平面900为平行于轿厢主体100底面的平面,如图5所示,第一平面900上的二维坐标系为以第三出风口113所在的边角为原点,以轿厢主体100的宽边为横坐标轴(x轴),以轿厢主体100的长边为纵坐标轴(y轴)形成的二维坐标系;各出风口110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与轿厢主体100内火灾发生的位置800的坐标(x,y)的关系式为:
78.r1=4r(a-x)(b-y)/ab;
79.r2=4rx(b-y)/ab;
80.r3=4rxy/ab;
81.r4=4ry(a-x)/ab;
82.其中,r1为与第一出风口111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r2为与第二出风口112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r3为与第三出风口113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r4为与第四出风口114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a为轿厢主体100的宽度,b为轿厢主体100的长度。
83.上述各出风口110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与轿厢主体100内火灾发生的位置800的坐标(x,y)的关系式中,距离轿厢主体100内火灾发生的位置800越远的出风口110,其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越快,该出风口110的出风量越大,距离轿厢主体100内火灾发生的位置800越近的出风口110,其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越慢,该出风口110的出风量越小,此设置不仅能够减小轿厢主体100内火灾向其他地方蔓延,还能够使得各灭火装置600喷出的灭火物质喷至火灾发生的位置800,达到快速高效灭火的功效。
84.此外,在没有火灾情况时,电机的调控方式也可以按照上述方式调控,以增加乘客乘坐电梯的舒适性。由于进入轿厢主体100的乘客本身会散播热量,故在没有火灾情况时,轿厢主体100内的热源可以为乘坐电梯的乘客,在没有火灾情况时,电机的调控方式为:当乘客进入电梯轿厢时,根据热成像图,获取各乘客的位置,以及各乘客散播的热量,根据各乘客的位置,以及各乘客散播的热量,获取轿厢主体100内温度分布的中心位置,根据电梯
轿厢内各热源分布的中心位置,调节与各出风口110对应的通风道700内的电机的转速,以调节各出风口110的出风量。
8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顶侧壁具有间隔空间140,进风口130连通轿厢主体100的内部和间隔空间140,各通风道700分别与间隔空间140连通,电梯空调200包括空调内机220和空调外机210,空调内机220设置于间隔空间140内,空调外机210设置于轿厢主体100的外侧的上部,空调内机220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轿厢主体100的进风口130连通,其也可以进气口的边缘贴在进风口130的边缘处,空调外机210同样也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86.可选的,轿厢主体100的上部设置有吊顶,吊顶、轿厢主体100的顶部以及轿厢主体100的竖向侧壁150围合形成间隔空间140。
87.可选的,通风道700包括第一部分710和第二部分720,第一部分710位于出风口110处,第二部分720为连通第一部分710和间隔空间140的管道,电机和风轮500以及灭火装置600均设置在通风道700的第一部分710内。
8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重力传感器40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重力传感器400分别设置于轿厢主体100底部的四角处,四个重力传感器400能够更加精确的获取乘客所在的位置。
8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梯,该电梯包括上述任一方案的电梯轿厢。
90.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9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92.此外,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