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台式纱线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0710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台式纱线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用于连续卷绕纱线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
一般来说,从纺纱机纺出的合成纤维纱线(以下称纱线)被一转台式纱线绕线机所接纳,例如在日本未审定的专利公报(Kokai)1—104576号中已有描述。
上述出版物中所公开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设置有一带有一组旋转锭子的转台构件,该转台件被旋转地支承在一机器框架上;一位于锭子上方的横移机构;一个与支持在锭子上的卷纱筒(或纱筒)或与绕在纱筒上的纱层进入接触的接触辊,该辊在筒或纱层上作用一预定的压力;一个设置在横移机构或接触辊上方的上纱线切换机构;一个设置在一满纱筒下一空纱筒之间的下纱线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用来当纱线(的输送)从满纱筒切换至空纱筒时制约纱线的输送路径;一设置在下纱线切换机构下面的穿纱机构,该机构用来当纱线开始向空纱筒上卷绕时制约纱线的输送路径;和一个可移动地进入空纱筒与下纱线切换机构之间的间隔或空纱筒与穿线机构之间的间隔内的纱线锚定卷绕机构,该机构用来向空纱筒上卷绕纱线,借此,由于转台件的旋转纱线就从满纱筒向空纱筒切换,此时纱线被引导通过上、下纱线切换机构的路径制约导引件,使得纱线与支承在锭子上的空纱筒进入接触。
当上述转台式纱线绕线机的卷纱速度超过4000m/min时,由于吸入枪的最大承纳纱的能力约为3000m/min,故穿线操作只能适应约3000m/min以下的纱线卷绕速度。在此工作情况下,当纱线被一纱线捕获部分捕获时,形成了线束卷绕(bunch winding)和尾端卷绕(tail winding),随后纱线由横移机构作用横移的同时被卷绕到空纱筒上。与之同时,锭子的转速加速至与一导纱轮同步,于是达到预定的卷绕速度。
在以上操作中,纱线被卷绕在空纱筒上形成薄纱层纱筒。
由于卷在薄纱层纱筒上的纱线质量低下而被视为劣等纱。
从而有必要在锭子的转速达到预定的纱线卷绕速度时,通过转台件的旋转使得纱线从薄纱层纱筒向另一空纱筒切换。
当穿纱是按上述方式工作时,有必要采用两种步骤纱线从薄纱层纱筒向空纱筒切换和从满纱筒向空纱筒切换。
当执行纱线的切换操作时为使纱线的轨线保持稳定以便能执行纱线切换操作,应使满纱筒锭子和空纱筒锭子的转速升高从而使纱线的张力增加。
按照上述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如图21中所示,在空纱筒50和满纱筒51之间插入一第二纱线路径制约导引件70,分别由上纱线切换机构(未示出)和下纱线切换机构中的纱线路径制约导引件支持的纱线60与空纱筒50的接触角由于转台件(未示出)旋转而增加,在第二路径制约导引件70处,纱线60的接触角在纱线由薄纱筒向空纱筒切换时变得最小,而在纱线由满纱筒向空纱筒切换时变得最大,因为下纱线切换机构的第二纱线路径制约导引件70,位于相对于一条公切线的满纱筒侧,此公切线是在形成于满纱筒的一最外纱层的周缘(E′)上并处在相对转台旋转方向的前进侧的一个位置与形成于空纱筒的一最外纱层的周缘(D)上并处在相对转台旋转方向的前进侧的另一个位置之间形成的。
因此,如图22所示,当纱线从满纱筒向空纱筒切换,当纱线60与第二路径制约导引件70进入接触时产生张力的降落(δ)(张力下降),这将会导致纱线的振动和/或引起纱线缠绕在导纱轮上,使纱线切换操作的成功率降低。
而且,当纱线从满纱筒向空纱筒切换过程中由于锭子转速增加而使卷绕张力上升,于是在满纱筒的最外层纱和内层的纱之间会存在质量上的差异,从而大量的最外层纱必须从满纱筒上作为废品除去。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即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在纱线切换操作时通过使张力变化减至最小来提高纱线切换操作中的成功率。
一按本发明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基本上具有下述的技术结构以实现上述目的。这种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包括有一旋转地安装在机器框架上的转台件,转台件具有许多支持卷纱筒的旋转锭子;一设置于锭子上方的横移机构;一旋转地安装在机器框架或横移机构的一框架上的接触辊;一设置于接触辊上游的上纱线切换机构;和一能运动进入一满纱筒与一空纱筒之间间隔内的下纱线切换机构;其中下纱线切换机构设置有一纱线锚定卷绕机构。
本发明更为具体地方面是提供一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它包括一具有一组支持纱筒的旋转锭子并旋转地安装在一机器框架上的转台件;一设置于锭子上方的横移机构;一旋转地安装在机器框架或横移机构的一框架上的接触辊;一设置于位于纱线卷绕的锭子上游的上纱线切换机构,和一能运动进入一满纱筒与一空纱筒之间间隔内的下纱线切换机构,其中下纱线切换机构包括一用来使行进的纱线移到纱筒上所形成的纱层外周面上一预定位置处以形成一个线卷的线束外侧(部)成形导引件;和一用来使行进的纱线沿着由上纱线切换机构制约的一条路径移至纱筒的纱线捕获部分的纱线搜索导引件。其中,由于转台沿与锭子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当空纱筒移至邻近于纱线卷绕位置附近的纱线切换位置的情况下,线束外侧成形导引件移位进入满纱筒与空纱筒之间形成的间隔中。线束外侧成形导引件位于相对于一条公切线的空纱筒侧,此公切线是在形成于满纱筒的一最外部纱层的周缘上并处在相对转台旋转方向的前进侧的一个位置,与形成于空纱筒的一最外部纱层的周缘上并处在相对转台旋转方向的前进侧的另一个位置之间形成的。
按照上述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由于转台沿与锭子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当在空纱筒移至邻近于纱线卷绕位置附近的纱线切换位置的情况下,线束外侧成形导引件移位进入满纱筒与空纱筒之间形成的间隔中。线束外侧成形导引件位于相对于一条公共切线的空纱筒侧,此公切线是在转台件旋转部分上设置的满纱筒的最外部纱层的周缘和在转台件旋转部分上设置的空纱筒的最外部纱层的周缘之间形成的,因此若下纱线切换机构的纱线搜索导引件与转台件旋转同步而沿纱筒的轴线方向位移时,纱线就能与空纱筒的纱线捕获部分啮合。


图1是一按本发明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的一实施例的正视略图;图2是图1的侧视略图3是图1中的部分放大简略视图;图4是图1中的一上纱线切换机构的放大简略视图,图中示出其构造;图5是图4中沿II—II线箭头所指方向看去的视图;图6是图1中所示的一下纱线切换机构的放大简略视图,图中示出其构造;图7是图4中沿III—III线箭头所指方向看去的视图;图8是图4的透视图;图9,10,11,12,13和14是示出按本发明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上纱线切换各步骤的简略视图;图15,16,17和18是示出按本发明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上,当执行纱线切换操作时的纱线路径的简图视图;图19是表示按本发明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纱线切换操作的成功率与加速比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图20表示按本发明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当进行纱线切换操作时的张力变化曲线;图21示出了在常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上当进行纱线切换操作时的纱线路径(轨线);和图22表示常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当进行纱线切换操作时的张力变化曲线。
参阅附图中所示最佳实施例,将对本发明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的正向示意图,图2是该绕线机的侧向示意图,该绕线机包括旋转地安装于一机器框架1上的转台件2;旋转地安装在转台件2上的用来支撑纱筒的锭子3,4;位于锭子3,4上方且与一框架体5相连的横移机构6,框架体5在竖直方向沿设置在机器框架1上的导向柱1a移动;旋转地安装在框架体5上的一接触辊7;设置在机器框架1上的上纱线切换机构8,它设置在接触辊7的相对侧,框架体5设置在横移机构6的上方,并与之有一预定间隔;安装在机器框架1上的下纱线切换机构9,该机构9可移入在一满纱筒51和一空纱筒50之间形成的间隔中;安装在下纱线切换机构9上的一纱线锚定卷绕机构10,该机构10可移入形成于接触辊7和位于纱线卷绕位置的空纱筒50之间的凹槽(A)中;设置在机器框架1上的一分隔机构11,在执行纱线切换操作时该机构11位于空纱筒50和下纱线切换机构9之间;一设置在机器框架1上且位于下纱线切换机构9下方位置处的穿纱机构12,该机构用来限定出一纱线路径,从而使纱线在纱线卷绕操作的初始阶段卷绕到空线纱筒50上。
上述转台件2通过利用一轴承13旋转地安装在机器框架1上,并且当处于纱线卷绕位置的支持在锭子3上的纱筒绕满纱线时,转台件2由一驱动机构(未示出)驱动沿P方向旋转180°,这样处于纱筒落纱位置的带空纱筒50的锭子4移位至纱线卷绕位置。
如图8所示,具有一斜导引表面30a的一止挡部30设置在转台件2上的与锭子3,4相邻的位置,该位置可通过利用一狭长孔30b调节。
锭子3或4所具有的结构已在日本已审定专利(Kokoku)50—13858,日本已审定实用新型专利(Kokoku)50—46034或日本未审定专利(Kokai)62—196267所公开。
通过沿一斜路径摆动或上升/下降,横移机构6可移至预定的纱线卷绕位置。横移机构6具有如下结构设置一个用来使纱线横移的纱线引导板,从而使机构6在涡形凸轮辊作用下往复运动或使纱线直接在一组旋转叶片作用下作往复运动。
接触辊7可由一电机主动驱动或由支持于锭子3,4上纱筒上形成的纱层所造成的磨擦力作用而被动驱动。
在图3,4,5中专门示出了上述纱线切换机构8,此机构8旋转地安装在框架体5上且位于横移机构6上方位置处,它包括有一纱线释放导引件14,该导引件14在一作动筒15的作用下可沿垂直于纱线运动方向和纱线横移方向运动;一设置在机器框架1上且与纱线释放导向引件14相对设置的纱线推压导引件16,利用此件16可在导引件14和16之间构成一纱线输送路径,该件16在作动筒17作用下沿空纱筒50的轴向移动;和一安装在框架体5上的用来支撑纱线的纱线支撑导引件18,当纱线推压导引件16移至线束卷绕位置和空纱筒上尾端卷绕位置时,该件18位于纱线推压导引件16的下方。
纱线推压导引件16和纱线支撑导引件18可设置在框架体5上。
纱线支撑导引件18具有一支撑区18a和用来将纱线引导至线束卷绕位置且具有一L形部分的导引区18b。
当位于纱线卷绕位置的纱筒满纱线时,在作动筒15的作用下纱线释放导引件14伸出,从而将纱线从横移机构6的横移导引件6a中推出。
然后,在作动筒17的作用下纱线推压导引件16移向满纱筒51的一端,由横移导引件6a中脱出的纱线60送至空纱筒50的端部。纱线60由纱线支撑导引件18引导送至一纱线捕获部(B),诸如形成在空纱筒上的一纱线捕获槽,其边界在支持于锭子上的相邻空纱筒的相邻端部之间或在纱筒端部与用来使与前一纱筒相邻的纱筒定位的台肩之间。
在图6,7,8中详细示出了下纱线切换机构9,它包括一旋转地安装在机器框架1上的臂19;用来使臂19旋转的作动筒20;一整体地固定在臂19的杠杆区19a上的摆臂21;一旋转地安装在摆臂21上的分隔板22;和一安装在分隔板22上可移动的纱线搜索机构23。
凸轮从动件24设置在分隔板22侧面,并且与形成在机器框架1上的导引槽1b啮合。
在分隔板22的自由端形成一导引区22a,用来在缠绕于纱筒上的最外纱层的一预定位置处形成一纱线束的外侧部。
当臂19在作动筒20的作用下旋转时,分隔板22沿设置在机器框架1上的导引槽1b移动,从而使用来形成纱线束外侧部的导引区22a移至位于满纱筒51和空纱筒50之间的纱线切换位置。
纱线搜索机构23包括一通过利用销钉旋转地安装在分隔板22上的纱线搜索导引件25;一插在形成于分隔板22上的导引部22b中的杆27,杆27在一作动筒28的作用下可沿纱筒轴向移动;一旋转地安装在杆27一端的辊29,它可与设置在转台2上的一止挡部30啮合。
辊29应安装在杆27上,这样在转台件2旋转时在辊29和止挡部30之间形成一预定间隔,辊与止挡部30相互不接触;而在纱线切换操作时,在作动筒28的作用下,辊29以一预定压力抵靠在止挡部30上。
纱线搜索导引件25包括一个由杆27处伸出且与形成于导引件25上的一狭长孔25a啮合的销钉部27a,当转台件2旋转从而使空纱筒50移至预备位置时,杆27上的辊29在作动筒28的作用下抵靠在止挡部30上。
当转台件2旋转时,杆27沿形成于止挡部30上的斜导向表面30a移动,从而使纱线搜索导引件25以销钉为轴旋转,这样使纱线60沿空纱筒50的轴向移动并与纱线捕获部(B)啮合。
纱线锚定卷绕机构10包括一个利用销钉32旋转地安装在杆27的支撑区27b上的纱线锚定卷绕导引板31;和一个用来使纱线锚定卷绕导向板31在一纱线锚定卷绕位置和一等待位置之间旋转的作动筒33。用来限定出一纱线路径的一导引区31a形成于纱线锚定卷绕导引板31的一个边缘上。
当纱线切换时,在作动筒20的作用下臂19旋转,分隔板32沿机器框架1上的导引槽1a移动。这会使纱线束外侧部成形导引区22a移到满纱筒51和空纱筒50之间形成的纱线切换位置。此后,当由于纱线锚定卷绕导引板31在作动筒33作用下旋转从而使用来限定出一纱线路径的导引区31a旋转到一纱线锚定卷绕位置时,杆27上的辊29在作动筒28的作用下与止挡部30相互抵靠。当由于转台件2旋转而使杆27沿空纱筒50的轴向移动时,纱线搜索导引件25以销钉26为轴旋转从而将纱线60穿过纱线捕获部(B)。
在纱线搜索导引件25旋转的同时,纱线锚定卷绕导引板31上的导引区31a沿空纱筒50的轴向移动,从而通过利用纱线搜索导件25和限定出一纱线(输送)路径的导引区31a使纱线60穿过纱线捕获部(B)上的竖直线。
如图3所示,分隔机构11包括一个旋转地安装在机器框架1上的分隔板34;和一个使分隔板34在一纱线切换位置和一等待位置之间移动的作动筒35,该纱线切换位置形成于空纱筒50下纱线切换机构9之间。
穿纱机构12包括一支撑杆(未示出),它以可旋转并可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机器框架1上且位于下纱线切换机构9下方的位置处;一个安装在支撑杆上的臂37,在臂37的一端有一穿纱导引件36;和一个作动筒38,38使支撑杆旋转从而使穿纱导引件36在一穿纱位置和一等待位置间移动。
在纱线卷绕操作开始时纱线60穿过穿纱导向件36,在此之后,穿纱导引件36与支撑杆(未示出)一起旋转到穿纱位置,这样纱线60即可在纱线捕获部(B)上运动。
导引区22a或31a上与纱线接触的部分最好是由陶瓷材料或铝制成的导引件构成。
上面提到的每一个作动筒均联有一供给压缩空气的管道(未示出),该管道具有一电磁阀,该阀由一控制器送出的信号来控制,这样气流通道可通过缩回或伸出作动筒活塞杆来开启/关闭(切换)。
纱线锚定卷绕机构10最好设置在下纱线切换机构9上,但也可装在机器框架1上或者根本不安装此机构10。
参阅图9到18,将对上述转台式纱线绕线机中由满纱筒转换至空纱筒的纱线切换操作的概况进行描述。
在上述转台式纱线绕线机中,如图9所示,当预定数量的纱线60被接纳于一纱筒上从而形成一满纱筒时,携带空纱筒50的锭子4旋转,并且转台件2旋转,使位于纱线卷绕位置的满纱筒51移至纱筒落纱位置,此时,位于纱筒落纱位置处的空纱筒50移至纱线卷绕位置。
如图10所示,当空纱筒50移到位于纱线卷绕位置之前的中间停止位置并且转台件2停止旋转时,用于上纱线切换机构8中的作用筒15动作从而使纱线释放导引件14旋转,这样使纱线从横移导向件6a中被推出。此时纱线输送路径如图15所示。
此后,如图11所示,用于下纱线切换机构9中的作动筒20动作从而使臂19旋转,这就使分隔板22上的导引区22a定位于形成在空纱筒50和满纱筒51之间的纱线切换位置。此后,上纱线切换机构8的作动筒17开始动作使纱线推压导引件16移动,这样会将纱线60送至纱线支撑导引件18上支撑区18a和导引区18b上的某一位置,如图5虚线所示。
根据上述操作,通过利用纱线推压导引件16,纱线支撑导引件18和分隔板22上的导引区22a,可将纱线60引导到满纱筒51的最外部纱层上的线束外侧卷绕位置51a处,并使纱线60在该位置卷绕。此时,纱线输送路径如图16所示。
此后,用于纱线锚定卷绕机构10中的作动筒33开始动作从而使纱线锚定卷绕导引板31的导引区31a旋转到一纱线锚定卷绕位置,并且如图12所示,上纱线切换机构8上的作动筒15开始动作使纱线释放导引件14返回等待位置。
与此同时,纱线60沿空纱筒50的周缘(D)和满纱筒51最外部纱层的周缘(E)的一条公切线运动并开始卷绕。
此后,下纱线切换机构9的作动筒28开始动作使杆27移动一段距离,此距离等于辊29与止挡部30的间隔,这样就使辊29抵靠在止挡部30上。
由于杆27的移动如图8虚线所示,纱线搜索导引件25以销钉26为轴反时针旋转,从而使纱线捕获区25b移到一预定位置。
如图13所示,当转台件2旋转而使空纱筒50移至纱线卷绕位置,并使满纱筒移至纱筒落纱位置时,纱线60开始与空纱筒60的周缘进入接触。
由于转台件2旋转造成止挡部30移动,杆27沿斜导引表面30a移至锭子的基底端,并且纱线搜索导引件25以销钉26为轴反时针旋转,从而使纱线捕获区25b移到图8虚线所示位置。与此同时,纱线锚定卷绕导引板31与杆27一起移动,此时,纱线输送路径如图17所示。
由此,如图14所示,经由纱线搜索引导件25上的纱线捕获区25b以及纱线锚定卷绕导引板31上的导引区31a的朝向线束外侧卷绕位置行进的纱线60移动并穿过纱线捕获部(B)并在(B)处被捕获。此时,纱线输送路径如图18所示。
当纱线60被纱线捕获部(B)捕获时,由于在该部(B)和满纱筒51之间位置处的张力,纱线会断裂。
当纱线60被纱线捕获部(B)捕获时,上纱线切换机构8的作动筒17动作从而使纱线推压导引件16返回等待位置。
当推压导引件16移动时,纱线60沿纱线支撑导引件18的支撑区18a移动以在空纱筒50上形成尾端卷绕。在纱线60从支撑区18a脱出后,纱线60与横移机构的横移导引件6a啮合,并在横移的同时卷绕到空纱筒50上。
另一方面,当纱线60被纱线捕获部(B)捕获时,纱线锚定卷绕机构10的作动筒33动作从而使纱线锚定卷绕导引板31返回等待位置。
接着,当携带满纱筒51的锭子3停止旋转时,分隔机构11的作动筒35和下纱线切换机构9的作动筒20动作从而使分隔板22,34各自返回等待位置。
由此,即完成了纱线切换操作。
在上述转台式纱线绕线机中,在纱线卷绕操作的开始时,空纱筒上的穿纱操作以如下方式执行在纺纱机(未示出)上连续纺出的纱线60由一吸枪(未示出)吸出并插入穿纱机构12的穿纱导引件36中,此时上纱线切换机构8上的纱线释放导引件14伸出,在此之后,穿纱导引件36被送至纱线锚定卷绕位置。此后,利用与纱线切换操作类似的方法来实施穿纱操作,此纱线切换操作是当纱线由满纱筒51切换到空纱筒50的纱线转移操作中在转台件2移到中间停止位置之后进行(见图10)。与纱线切换操作的区别在于穿纱操作中应用用来吸出纱线60的吸枪(未示出),而不在满纱筒51上卷绕纱线。
当实施穿纱操作纱线速度小于预定卷绕速度时,在纱线60已初步卷绕在空纱筒上之后,纱线速度加快至与导纱辊(轮)(未示出)速度相同的预定卷绕速度。
当达到预定卷绕速度时,纱线从一个在穿纱操作和加速期间纱线就已卷绕其上的薄纱层纱筒向另一空纱筒切换。
由薄纱层纱筒向空纱筒的纱线切换操作与由满纱筒向空纱筒的纱线切换操作完全相同。
由满纱筒51向空纱筒50的纱线切换操作是在下述条件下进行的。图19示出了纱线切换操作的成功率。
(纱线切换条件)纱线种类聚酯纱丝(75登尼尔)卷绕速度4,800m/min(米/分)加速比率0.5%,1.0%,2.0%,2.5%形成在满纱筒上纱层的外径400mm(毫米)空纱筒外径126mm由图19可清楚地看出根据本发明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在加速比率在1.0%—2.5%区间时纱线切换操作的成功率几乎为100%,这意味着,与常规转台式纱线绕线相比,纱线切换操作可以更稳定的状态进行。
同时,在图20中示出了在由薄纱层纱筒51向空纱筒50和由满纱筒向空纱筒的纱线切换操作期间的张力变化。
由于,在加速比率为2.0%情况下,在由薄纱层纱筒向空纱筒的整个纱线切换操作中,与下纱线切换机构9中纱线60的接触角几乎不变,因此,一直到纱转换到空纱筒上为止张力变化与由满纱筒向空纱筒的常规纱线切换操作时的张力变化大体相同,但在纱线切换时张力减小量比常规情况要小。
另一方面,在由满纱筒51向空纱筒50的纱线切换操作期间,由于在下纱线切换机构9中的纱线60接触角相当小,因此当纱线开始与线束外侧部卷绕成形导引件进入接触时,由于纱线卷绕的加速引起的张力增量变小并且几乎不发生张力下降。同样,在纱线切换时张力减小量与由薄纱层纱筒向空纱筒的纱线切换所引起的张力减小量相同。
如果在上述纱线切换操作中张力减小量较小,那么就有可能消除纱线振动并可防止纱线包卷在导纱辊上,这会提高纱线切换操作的成功率。这可由图19中的成功率曲线清楚地体现出来。
如实线所示,在加速比率为1.0%时,张力增量比加速比率为2.0%时要小,同样张力变化也更缓和。
因此,在纱线切换操作时就有可能减小加速时间,这样形成于外纱层处的废纱量由于加速作用可降至最小。
如果在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下纱线切换机构上设置一纱线锚定卷绕机构,就有可能在纱线绕在空纱筒上的起始阶段进一步减小张力变化。
下纱线切换机构包括,如权利要求2所示一线束外侧部卷绕成形导引件,它通过使纱线在绕于纱筒上的最外部纱层的某一预定位置处运动从而造成一纱线卷;一纱线搜索导引件,它用来使受上纱线切换机构制约的纱线运动到纱筒的捕获部。如果纱线束外侧部卷绕成形导引件位于相对于一条公切线的空纱筒侧,此公切线是在形成于满纱筒最外部纱层周缘上且处在转台件旋转方向前进侧的一个位置与形成于空纱筒最外部纱层周缘上且处在转台件旋转方向前进侧的另一位置之间形成的,那么当转台件以与锭子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将空纱筒移至纱线切换位置时,在下纱线切换机构中纱线的接触角变到最小,这样就有可能使纱线切换时的张力减小量为最小,并且还可使锭子旋转速度的加速比率降低。
由此,就不会发生纱线振动或缠绕在辊轮之上,这会提高纱线切换的成功率并减小缠绕于纱筒最外纱层处的废纱。
再者,由权利要求3所述,如果一纱线搜索导引件是在移动地安装在转台件2上的止挡作用下移动,那以就有可能根据纱线种类,厚度或卷绕速度来较容易地改变相对于纱筒的卷绕角,并通过选择最佳卷绕角来提高纱线切换的成功率。
权利要求
1.一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包括有一旋转地安装在机器框架上并有一组用来支持卷纱筒(简称纱筒)的旋转锭子的转台构件(简称转台件);一设置在锭子上方的横移机构;一旋转地安装于机器框架或横移机构的一框架上的接触辊;一设置在接触辊上游的上纱线切换机构;和一能运动进入一满纱筒与一空纱筒之间的间隔内的下纱线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下纱线切换机构设置有一纱线锚定卷绕机构。
2.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包括有一具有一组支持纱筒的旋转锭子并旋转地安装在一机器框架上的转台构件;一设置于锭子上方的横移机构;一旋转地安装在机器框架或横移机构一框架上的接触辊;一设置于位于纱线卷绕位置的锭子上游的上纱线切换机构和一能运动进入一满纱筒与一空纱筒之间间隔内的下纱线切换机构,其中下纱线切换机构包括有一用来使行进的纱线移到纱筒上所形成的纱层外周面上一预定位置处以形成一个线束的线束外侧部成形导引件;和一用来使行进的纱线沿着由上纱线切换机构制约的一条路径移至纱筒的纱线捕获部的纱线搜索导引件。其中,由于转台件沿与锭子旋转相反的方向旋转,当空纱筒移至邻近于纱线卷绕位置附近的纱线切换位置的情况下,线束外侧部成形导引件移位进入满纱筒与空纱筒之间形成的间隔中。线束外侧部成形导引件位于相对于一条公切线的空纱筒侧,该公切线是在形成于满纱筒的一最外部纱层的周缘上并处在相对转台旋转方向的前进侧的一个位置,与形成于空纱筒的一最外部纱层的周缘上并处在相对于转台旋转方向的前进侧的另一位置之间形成的。
3.一按权利要求2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其特征在于纱线搜索导引件是通过利用一旋转地安装在转台构件上的止挡部作用而移动的。
4.一按权利要求2的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其特征在于纱线锚定卷绕机构包括一具有纱线导引区的分隔板和一旋转地安装在分隔板上的纱线搜索导引件。
全文摘要
纱线切换操作时通过减少卷绕张力变化以提高切换成功率,为此提供一转台式纱线绕线机,其特点是设置有上纱线切换机构8和下纱线切换机构9。当锭子4的空纱筒50由于转台件2的旋转朝由8,9各自的纱线路径制约引导件支持的纱线60移动时,50的周面按一接触角与纱线进入接触,该角随转台旋转而增大。安装于转台上的止挡部30使9的纱线搜索导引件25随转台同步旋转,而用于形成纱线锚定卷绕的导引板31使纱线沿50的轴线方向移动。
文档编号B65H54/34GK1119620SQ95107628
公开日1996年4月3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1994年6月27日
发明者岩出卓, 高木顺, 三垣善朗 申请人:东丽工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