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分配器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620087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空 气。气液混合室115配设在杆105内。在图示的例子中,气液混合室115位于配设在下杆 138的上端部内的加压部件142和上杆139的缩径部143附近之间。气液混合室115与空 气用圆筒114的下室能够通过由纵槽144内、内滑动筒146和下杆138的空气用活塞对应 部分之间的间隙、W及纵槽150内构成的空气导入路径152连通。
[0248] 发泡部件116设置在杆105内。具体而言,发泡部件116嵌合在上杆139的上端 部内,载置在缩径部143上。发泡部件116通过在筒体的开口边缘部細紧设置网体而成的 发泡单元153在上下方向连续设置多个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发泡单元153在上下设 置两个。两个发泡单元153中位于上方的发泡单元153仅在筒体的上端开口边缘部设置有 网体,位于下方的发泡单元153仅在筒体的下端开口边缘部设置有网体。
[0249] 此外,发泡单元153和网体至少设置一个即可。另外,通过改变位于上方的发泡单 元153的网体(细网格)和位于下方的发泡单元153的网体(粗网格)的网格粗细,能够 进一步生成极细的泡沫。 阳巧0] 通过在气液混合室115内混合内容物和空气而得到的气液混合体从气液混合室 115通过缩径部143内在发泡部件116内流通,发泡为泡沫状。 阳巧1] 技压头107具备头王体154和封装同部155。头王体154和封装同部155独立形 成并相互组装。头主体154具备顶壁部156、安装筒部157、嵌合筒部158、被覆壁部159、喷 嘴筒部160。 阳巧2] 顶壁部156配置在杆105的上方。 阳巧3] 安装筒部157从顶壁部156朝向下方延伸并安装于杆105。安装筒部157配置成 与轴线0同轴,从外侧嵌合于上杆139的上端部。安装筒部157的下端部插入到引导筒部 120内。安装筒部157被设置为在引导筒部120内在上下方向移动自如。 阳254] 在安装筒部157的上端部的内周面,设置有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限制肋161。限 制肋161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限制肋161的上端部与顶壁部156连结。限制肋 161的下端部与上杆139的上端部抵接。 阳巧5] 嵌合筒部158从顶壁部156朝向下方突出,配置成与轴线0同轴。嵌合筒部158 从径向的外侧包围安装筒部157的上端部。 阳巧6] 喷嘴筒部160从安装筒部157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比嵌合筒部158更向径向的 外侧突出。喷嘴筒部160内通过安装筒部157的上端部内与杆105内连通。在喷嘴筒部 160的突端部内,设置有喷出孔106。应予说明,W下,将径向中的喷嘴筒部160延伸的方向 称为前后方向,将喷出孔106沿前后方向开口的方向(图8中的右侧)称为前方,将其相反 的一侧(图8中的左侧)称为后方。 阳257] 被覆壁部159从顶壁部156的外周边缘部朝向下方延伸。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泡沫 分配器101的俯视图中,,被覆壁部159形成为朝向前方开口的C字状。被覆壁部159的周 端部与喷嘴筒部160的沿周向的侧面连结。被覆壁部159从径向的外侧覆盖安装筒部157 的上端部W及嵌合筒部158。 阳巧引封装筒部155设置于顶壁部156的下方位置。封装筒部155的上边缘与顶壁部156 的下表面抵接,封装筒部155的上端部嵌合在嵌合筒部158内。在封装筒部155的上端部, 设置有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突条部162。突条部162嵌合(内切槽嵌合等)于嵌 合筒部158的内周面。 阳巧9] 封装筒部155从径向的外侧包围安装筒部157W及引导筒部120。封装筒部155 内能够通过引导筒部120内与空气用圆筒114内连通。封装筒部155的下端部与安装筒部 157的下端部沿上下方向配置在相同的位置上。封装筒部155的下端部从径向的外侧包围 引导筒部120的上端部。 阳260] 封装筒部155的下端部,设置有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外引导凸部163。外引导凸 部163形成为环状。在按下按压头107前的状态下,外引导凸部163与内引导凸部123在 径向对置,靠近内引导凸部123。 阳%1] 封装筒部155的上端部,形成有吸气孔164、165。吸气孔164、165在径向贯通封装 筒部155,朝向上侧开口。W下,将吸气孔164称为第一吸气孔164,将吸气孔165称为第二 吸气孔165。 阳%2] 两个第一吸气孔164在封装筒部155中,配置于径向中的位于与前后方向正交的 左右方向的两侧的部分。两个第一吸气孔164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大小。在从 左右方向观察泡沫分配器101的侧视图中,第一吸气孔164形成为长方形。 阳263] 运里,在封装筒部155的外周面中的吸气孔164、165的开口周边部,形成有向径向 的内侧凹陷并与吸气孔164、165连通的凹陷部166。凹陷部166配置于封装筒部155的外 周面中的第一吸气孔164的开口周边部中的从下方与第一吸气孔164连接的部分。在侧视 图中,凹陷部166形成为长方形。凹陷部166的周向的大小与第一吸气孔164的周向的大 小相同。
[0264] 第一吸气孔164利用嵌合筒部158W及被覆壁部159从径向的外侧被覆盖。第一 吸气孔164与泡沫分配器101的外部通过凹陷部166而连通。
[02化]第二吸气孔165位于封装筒部155的前方。第二吸气孔165被配置为第二吸气孔 165的周向的位置与喷嘴筒部160 -致。 阳%6] 喷嘴筒部160从上方插入到第二吸气孔165内。喷嘴筒部160从第二吸气孔165 朝向前方延伸,比封装筒部155更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第二吸气孔165的周向的大小与喷 嘴筒部160的周向的大小相同。喷嘴筒部160的侧面卡止于第二吸气孔165的内周边的朝 向周向的内侧的部分。 阳%7] 第二吸气孔165在上下方向比喷嘴筒部160大。因此,在喷嘴筒部160的下表面 和第二吸气孔165的内周边的朝向上侧的部分之间,设置有上下方向的间隙。
[0268] 在封装筒部155的内周面,突出地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肋167、168。在按 压头107被倾斜按下时,引导肋167、168能够从径向的外侧与引导筒部120 (在图示的例子 中引导筒部120的内引导凸部123)滑动接触。引导肋167、168配置于封装筒部155中的在 径向夹持引导筒部120且位于相反侧的部分。W下,将引导肋167称为第一引导肋167 (第 一引导肋),将引导肋168称为第二引导肋168 (第二引导肋)。
[0269] 第一引导肋167配置于封装筒部155的前方。具体而言,第一引导肋167配置于位 于第二吸气孔165的下侧的部分。第一引导肋167的上端部位于比第二吸气孔165的内周 边更靠近下侧的位置。第一引导肋167的下端部与外引导凸部163连结。第一引导肋167 在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平滑地连结到外引导凸部163的表面。 阳270]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在封装筒部155的前方在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个第一 引导肋167。S个第一引导肋167在周向隔开相同的间隔而配置。S个第一引导肋167中 的位于周向中央的引导肋相对于轴线0配置于前方正面。 阳271] 第二引导肋168配置于相对于第一引导肋167位于径向的相反侧的部分、即后部。 第二引导肋168遍及封装筒部155的后部的上下方向的全长而形成。第二引导肋168的下 端部与外引导凸部163连结。第二引导肋168在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与外引导凸部163 的表面平滑地连结。 阳272]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在封装筒部155的后部在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第二 引导肋168。两个第二引导肋168避开封装筒部155中的相对于轴线0位于后方正面的部 分而配置。 阳273] 在头主体154的顶壁部156,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且在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 对卡止部169。一对卡止部169卡止于吸气孔164、165的内周边的朝向周向的内侧的部分。
[0274] 一对卡止部169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吸气孔164,配置于顶壁部156的位于左右方 向的两侧的部分。卡止部169形成为沿径向延伸的板状,俯视时沿左右方向笔直延伸。卡 止部169的朝向周向的表面卡止于第一吸气孔164的内周边,与该内周边接近或者抵接。 阳2巧]卡止部169连结安装筒部157和嵌合筒部158。具体而言,卡止部169的径向的内 侧的端部与安装筒部157连结,径向的外侧的端部与嵌合筒部158连结。 阳276] 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卡止部169的上下方向的大小是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呈 阶梯状减小。卡止部169中的位于比封装筒部155更靠近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筒内部分相对 于位于比筒内部分更靠近径向外侧且配置于第一吸气孔164内的部分更向下方突出。筒内 部分从径向的内侧支撑封装筒部155,从径向的内侧接近或抵接到封装筒部155的内周面。 [0277] 在顶壁部156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且在径向延伸的支撑板部170。支撑板部170 在周向配置多个。支撑板部170在俯视时设置成W轴线0为中屯、的放射状,在周向的整周 上间断地配置。支撑板部170配置于在周向避开沿周向一对卡止部169的之间的部分和喷 嘴筒部160的位置。 阳27引支撑板部170的径向的内侧的端部与安装筒部157连结。支撑板部170的径向的 外侧的端部从径向的内侧支撑封装筒部155,从径向的内侧接近或者抵接到封装筒部155 的内周面。支撑板部170通过在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而构成板部列。封装筒部155相 对于该板部列从外侧嵌合。
[0279] 在如上构成的泡沫分配器101中,若按下按压头107使杆105向下方移动,则容器 主体102内的内容物被移送而与空气混合形成气液混合体,气液混合体被发泡而成的泡沫 状的内容物从喷出孔106喷出。 阳280] 在使用喷出容器110时,在使限制部件124从安装盖104脱离后,通过将按压头 107相对于容器主体102向下方按压,从而将杆105W及液体用活塞111 一体按下。 阳281] 此时,空气用活塞113的内滑动筒146在下杆138的空气用活塞对应部分的外侧 相对移动,内滑动筒146的上端部在上杆139的内周面上滑动。由此,空气用活塞113的上 下方向的位置被保持。其结果,在下杆138的凸缘部140与空气用活塞113的内滑动筒146 的下边缘之间,设置有将空气导入路径152和空气用圆筒114的下室连通的连通间隙,从而 下室和气液混合室115被连通。另外,此时,阀部件135也向下方移动,阀部件135的下部 阀体137落位于液体用圆筒112的锥筒部127,液体用圆筒112的下端开口部被封闭。
[0282]若按下按压头107直到上杆139的下边缘抵接到空气用活塞113的内滑动筒146 的第S引导肋131,则空气用活塞113与按压头107 -起向下方移动,空气用活塞113的外 滑动筒145在空气用圆筒114的周壁的内周面上朝向下方滑动。 阳283] 此时,与空气用活塞113的连结板147从其下方抵接的阀体149是直接紧密接触 到连结板147的下表面的状态,空气孔148被封闭。由此,空气用圆筒114的下室内的空气 被压缩,该空气通过连通间隙W及空气导入路径152而被移送至气液混合室115。另外,此 时,在液体用圆筒112的下端开口部被封闭的状态下,使推压部件134压缩变形的同时,使 液体用活塞111向下方移动,使阀部件135的上部阀体136与液体用活塞111的阀座部(小 径部130)分罔。由此,液体用圆同112的内部和下杆138的上方部分的内部连通,液体用 圆筒112内的内容物通过阀座部的内侧W及上部阀体136的外侧,推升液喷出阀151而使 内容物通过阀座141的内侧,移送至气液混合室115。 阳284] 如上所述,通过按下按压头107,从而空气W及内容物分别移送至气液混合室 115,在气液混合室115合流而进行混合。由此得到的气液混合体被移送至发泡部件116,依 次通过下方的发泡单元153的网体W及上方的发泡单元153的网体,由此发泡成为泡沫状, 在喷嘴筒部160内流通而从喷出孔106喷出。
[0285] 其后,若解除按压头107的按压,则通过推压部件134的弹性恢复力将液体用活塞 111向上方推升。由此,液体用活塞111的阀座部与阀部件135的上部阀体136抵接而被封 闭,内容物向气液混合室115的移送停止。另外,下部阀体137从液体用圆筒112内的下端 开口部分离,容器主体102内和液体用圆筒112内连通,容器主体102内的内容物流入到液 体用圆筒112内。应予说明,此时,由于容器主体102内变为负压,因此通过设置于空气用 圆筒114的位于比外滑动筒145更靠近上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导入孔,空气用圆筒114内的 位于空气用活塞113的上方的上室内的空气被导入到容器主体102内。 阳286] 另外,杆105W及按压头107与运样上升的液体用活塞111 一起一体地上升,下杆 138的凸缘部140与空气用活塞113的内滑动筒146的下边缘抵接。由此,通过空气导入路 径152的空气用圆筒114的下室和气液混合室115的连通被阻断,空气向气液混合室115 的移送停止。其后,通过利用推压部件134的弹性恢复力推升空气用活塞113,从而下室内 变为负压状态,空气用活塞113的阀体149向下方弹性变形,空气孔148被打开。由此,外 部气体从容器外部通过空气孔148、空气用圆筒114的上室、引导筒部120内W及封装筒部 155内被供给到空气用圆筒114的下室内。
[0287] 根据W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泡沫分配器101,在喷出器108的插通到安装盖104 的引导部118内的插通部分(具体而言,安装筒部157、上杆139的下方部分W及空气用活 塞113的内滑动筒146)的外周面、W及安装盖104的引导部118 (具体而言引导筒部120、 W及上壁部119的插入筒122)的内周面中的一方设置有相对于另一方在上下方向能够滑 动的引导肋125,因此起到下述的显著效果。 阳28引目P,在按下按压头107时,喷出器108即使具有不朝向下方笔直地移动而是在与上 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的趋势,设置在一方的引导肋125也在另一方的圆周面上滑动接触 并且在上下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喷出器108相对于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