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2788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在热风循环线路、冷却效果和风机基础框架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的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全部从马来西亚进口,利用2台主风机将一定温度的热空气鼓入烘干柜内上下穿透装在烘干车内的胶粒,烘干产量在3吨干胶/小时以下,烘干车进(出)烘干柜的间隔时间在10分钟以上。若需要提高烘干产量至4吨干胶/小时以上,则必须缩短烘干车进(出)烘干柜的间隔时间。由于要求每台烘干车在烘干柜内停留的时间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必须增加烘干柜车位。相应地,2台主风机的叶轮直径和转速也必须提高,原有的主风机安装方式不能满足要求。由于冷却时间的相应缩短,原有的从一个方向鼓入新鲜空气的冷却方式已不能保证使烘干后的胶粒上部和下部温度均降到特定的温度。现有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也有在烘干柜顶部设置冷却回风道,将冷却余热导入I号主风机,这种冷却方式不仅会导致烘干柜第一个车位内呈现正压状态,大量废气泄漏到厂房内,还会造成I号燃烧室呈现正压状态,引发安全事故。此外,现有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或者只设一个抽湿段,I号主风机有3个回风口,废气只穿透1次胶层便被排放,废气排放温度高,热能利用率低;或者虽然设置了2个抽湿段,但I号主风机只设半个车位的回风口,大部分热空气成为废气被排放,热能利用也不够充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解决方案选用风机厂定型产品,风机重心在烘干柜区域上时,主风机基础用6根或9根20号的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作柱子,用20号的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拼接成“田”字形横梁框架并焊接在柱子上;选用非定型风机,风机重心在主风机出风腔区域时,主风机基础用4根或6根20号的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作柱子,用20号的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拼接成“田”字形横梁框架并焊接在柱子上,但这种框架的烘干柜区域部分是悬臂式的。这些柱子都联接在预埋的铁板上。
冷却回风道设在烘干柜内时,一台冷却风机将新鲜空气鼓入冷却出风腔,冷却出风口位于冷却出风腔的上部,新鲜空气经冷却出风口进入烘干柜内自上向下穿透烘干车内的胶粒,被II号主风机抽回;另一台冷却风机进一步冷却胶粒,将新鲜空气鼓入另一个冷却出风腔,冷却出风口位于该冷却出风腔的下部,新鲜空气经冷却出风口进入烘干柜,再自下向上穿透烘干车内的胶粒后直接排出烘干柜外。冷却回风道设在烘干柜的顶部时,在烘干柜顶部通往I号主风机的冷却回风道上再连接一条通往II号主风机的分支风道,在通往两台主风机的冷却风道内分别安装阀门。
在烘干柜的抽湿I段旁增加抽湿II段,抽湿II段由1个以上车位组成,同时I号主风机的回风口也增加到1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风机基础框架能完全适应定型或不定型大尺寸和高转速风机的要求;在烘干柜内设置冷却回风道时,由于新鲜空气同时从上下两个方向穿透胶粒,干燥车内的胶粒上部和下部温度均匀,冷却效果好;在烘干柜顶部布置冷却回风道时,由于两台主风机均抽取冷却回风,通过调节两个阀门,可以使烘干柜内第1个车位和I号燃烧室内的正压状态消失;大部分热空气被I号主风机抽回重复利用,小部分热空气成为废气经2次穿透胶层后被抽湿风机排放,热能得到充分利用,废气排放温度降低,减小了废气处理塔的负荷。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烘干柜顶部冷却回风道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主风机基础框架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主风机基础框架示意图;图9是图8的俯视图。
图中1.烘干车,2.I号主风机,3.II号主风机,4.I号冷却风机,5.II号冷却风机,6.隔断,7.烘干柜,8.抽湿风机,9.轨道,10.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1.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2.II号燃烧机,13.II号燃烧室,14.II号主风机出风腔,15.I号主风机出风腔,16.I号燃烧室,17.I号燃烧机,18.抽湿风机进风腔,19.链轮式推进器,20.I号主风机回风口,21.I号主风机出风口,22.II号主风机出风口,23.II号主风机回风口,24.冷却回风道,25.阀门,26.柱子,27.横梁,28.抽湿风机进风口,29.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30.I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31.I号冷却风机抽风腔,32.I号冷却风机抽风口,33.抽湿I段,34.抽湿II段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图1中,链轮式推进器19将装满胶粒的烘干车1以一定的周期沿轨道9推入烘干柜7内,烘干柜7内布满烘干车1,隔断6和烘干车1形成了烘干柜7内的风道,抽湿风机8安装在抽湿风机进风腔18旁的地面上,I号冷却风机4和II号冷却风机5分别架设在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1和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0上部。热空气被I号主风机2鼓入I号主风机出风腔15,经I号主风机出风口21至烘干柜7下部后,自下向上穿过a8、a9、a10和a11车位的烘干车1,再自上向下穿过a3、a4、a5、a6和a7车位的烘干车1,大部分经位于I号燃烧室16下部的I号主风机回风口20(风口数量大于1个)回到I号燃烧室16,由I号燃烧机17加热后被I号主风机抽回,少部分自下向上穿过抽湿II段34的a2车位烘干车1,再自上向下穿过抽湿I段33的a1车位烘干车1,经抽湿风机进风口28至抽湿风机进风腔18,被抽湿风机8抽走。热空气被II号主风机3鼓入II号主风机出风腔14,经II号主风机出风口22至烘干柜7上部后,自上向下穿过a12、a13、a14和a15车位的烘干车1,再自下向上穿过a16、a17、a18、和a19车位的烘干车1,经II号主风机回风口23回到II号燃烧室13,由II号燃烧机12加热后被II号主风机抽回。干燥车1和隔断6组成了烘干柜7内I号冷却风机4的冷却回风道新鲜空气被I号冷却风机4鼓入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1,经位于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1上部的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29进入烘干柜7,先自上向下穿过a21车位的烘干车1,再自下向上穿过a20车位的烘干车1,被II号主风机3抽回;II号冷却风机5将新鲜空气鼓入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0,经位于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0下部的I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30进入烘干柜7,自下向上穿过a22车位的烘干车,由烘干柜顶部开口排出。图6中,主风机重心在烘干柜7区域时,I号主风机2和II号主风机3分别安装在I号主风机出风腔15和II号主风机出风腔14内的第一种主风机基础框架上,主风机基础框架的柱子26为二十号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柱子26数量为六至九根,横梁27为二十号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呈“田”字结构,主风机基础框架横跨烘干柜7和主风机出风腔。
实施例二图1中,热空气被I号主风机2鼓入I号主风机出风腔15,经I号主风机出风口21至烘干柜7下部后,自下向上穿过a8、a9、a10和a11车位的烘干车1,再自上向下穿过a3、a4、a5、a6和a7车位的烘干车1,大部分经位于I号燃烧室16下部的I号主风机回风口20(风口数量大于1个)回到I号燃烧室16,由I号燃烧机17加热后被I号主风机抽回,少部分自下向上穿过抽湿II段34的a2车位烘干车1,再自上向下穿过抽湿I段33的al车位烘干车1,经抽湿风机进风口28至抽湿风机进风腔18,被抽湿风机8抽走。热空气被II号主风机3鼓入II号主风机出风腔14,经II号主风机出风口22至烘干柜7上部后,自上向下穿过a12、a13、a14和a15车位的烘干车1,再自下向上穿过a16、a17、a18和a19车位的烘干车1,经II号主风机回风口23回到II号燃烧室13,由II号燃烧机12加热后被II号主风机抽回。干燥车1和隔断6组成了烘干柜7内I号冷却风机4的冷却回风道新鲜空气被I号冷却风机4鼓入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1,经位于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1上部的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29进入烘干柜7,先自上向下穿过a21车位的烘干车1,再自下向上穿过a20车位的烘干车1,被II号主风机3抽回;II号冷却风机5将新鲜空气鼓入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0,经位于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0下部的I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30进入烘干柜7,自下向上穿过a22车位的烘干车,由烘干柜顶部开口排出。图8中,主风机重心在主风机出风腔区域时,采用第二种主风机基础框架,主风机基础框架的柱子26为二十号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柱子26数量为四至六根,横梁27为二十号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呈“田”字结构,横跨主风机出风腔,以悬臂的方式伸出至烘干柜7区域。
实施例三图1中,热空气被I号主风机2鼓入I号主风机出风腔15,经I号主风机出风口21至烘干柜7下部后,自下向上穿过a8、a9、a10和a11车位的烘干车1,再自上向下穿过a3、a4、a5、a6和a7车位的烘干车1,大部分经位于I号燃烧室16下部的I号主风机回风口20(风口数量大于1个)回到I号燃烧室16,由I号燃烧机17加热后被I号主风机抽回,少部分自下向上穿过抽湿II段34的a2车位烘干车1,再自上向下穿过抽湿I段33的al车位烘干车1,经抽湿风机进风口28至抽湿风机进风腔18,被抽湿风机8抽走。热空气被II号主风机3鼓入II号主风机出风腔14,经II号主风机出风口22至烘干柜7上部后,自上向下穿过a12、a13、a14和a15车位的烘干车1,再自下向上穿过a16、a17、a18和a19车位的烘干车1,经II号主风机回风口23回到II号燃烧室13,由II号燃烧机12加热后被II号主风机抽回。图4中,I号冷却风机4的冷却回风道24布置在烘干柜7的顶部,分别通往2台主风机,并分别设置1个阀门25,通过调节阀门25的开度来调节2台主风机抽取冷切回风的比例。I号冷却风机4安装在烘干柜7上,I号冷却风机抽风口32位于I号冷却风机抽风腔31的下部;II号冷却风机5将新鲜空气鼓入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0,经位于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0下部的I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30进入烘干柜7,自下向上穿过a22车位的烘干车,由烘干柜顶部开口排出。图6中,主风机重心在烘干柜7区域时,I号主风机2和II号主风机3分别安装在I号主风机出风腔15和II号主风机出风腔16内的第一种主风机基础框架上,主风机基础框架的柱子26为二十号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柱子26数量为六至九根,横梁27为二十号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呈“田”字结构,主风机基础框架横跨烘干柜7和主风机出风腔。
实施例四图1中,热空气被I号主风机2鼓入I号主风机出风腔15,经I号主风机出风口21至烘干柜7下部后,自下向上穿过a8、a9、a10和a11车位的烘干车1,再自上向下穿过a3、a4、a5、a6和a7车位的烘干车1,大部分经位于I号燃烧室16下部的I号主风机回风口20(风口数量大于1个)回到I号燃烧室16,由I号燃烧机17加热后被I号主风机抽回,少部分自下向上穿过抽湿II段34的a2车位烘干车1,再自上向下穿过抽湿I段33的al车位烘干车1,经抽湿风机进风口28至抽湿风机进风腔18,被抽湿风机8抽走。热空气被II号主风机3鼓入II号主风机出风腔14,经II号主风机出风口22至烘干柜7上部后,自上向下穿过a12、a13、a14和a15车位的烘干车1,再自下向上穿过a16、a17、a18和a19车位的烘干车1,经II号主风机回风口23回到II号燃烧室13,由II号燃烧机12加热后被II号主风机5抽回。图4中,I号冷却风机4的冷却回风道24布置在烘干柜7的顶部,分别通往2台主风机,并分别设置1个阀门25,通过调节阀门25的开度来调节2台主风机抽取冷切回风的比例。I号冷却风机4安装在烘干柜7上,I号冷却风机抽风口32位于I号冷却风机抽风腔31的下部;II号冷却风机5将新鲜空气鼓入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0,经位于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0下部的I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30进入烘干柜7,自下向上穿过a22车位的烘干车,由烘干柜顶部开口排出。图8中,主风机重心在主风机出风腔区域时,采用第二种主风机基础框架,主风机基础框架的柱子26为二十号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柱子26数量为四至六根,横梁27为二十号工字钢、槽钢或H型钢,呈“田”字结构,横跨主风机出风腔,以悬臂的方式伸出至烘干柜7区域。
权利要求1.一种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由干燥柜(7)、干燥车(1)和出风腔组成风道,主风机和冷却风机分别架设在干燥柜(7)或出风腔上,抽湿风机(8)安装在抽湿风机进风腔(18)的旁边,其特征是抽湿I段(33)旁加设一个抽湿II段(34)且I号主风机回风口(20)数量大于1个,主风机安装在基础框架上,I号冷却风机(4)的冷却回风道通往主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其特征是基础框架的柱子(26)为20号工字钢、H型钢或槽钢,柱子(26)数量为6-9根,横梁(27)为20号工字钢、H型钢或槽钢,横梁为“田”字形,横跨烘干柜(7)和主风机出风腔,I号冷却风机(4)的冷却回风道在干燥柜内通往II号主风机(3),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29)位于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1)的上部,I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30)在I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0)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其特征是基础框架的柱子(26)为20号工字钢、H型钢或槽钢,柱子(26)数量为4-6根,横梁(27)为20号工字钢、H型钢或槽钢,横梁为“田”字形,横跨主风机出风腔,以悬臂的方式伸出至烘干柜(7)区域,I号冷却风机(4)的冷却回风道在干燥柜内通往II号主风机(3),I号冷却风机出风口(29)位于I号冷却风机出风腔(11)的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其特征是I号冷却风机(4)的冷却回风道(24)在干燥柜顶部分别通往两台主风机,冷却回风道(24)内分别设置一个阀门(25),I号冷却风机(4)安装在烘干柜(7)上,I号冷却风机抽风口(32)位于I号冷却风机抽风腔(31)的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其特征是I号冷却风机(4)的冷却回风道(24)在干燥柜顶部分别通往两台主风机,冷却回风道(24)内分别设置一个阀门(25),I号冷却风机(4)安装在烘干柜(7)上,I号冷却风机抽风口(32)位于I号冷却风机抽风腔(31)的下部。
专利摘要一种浅层天然橡胶烘干机。设有两个抽湿段且I号主风机回风口数量大于1个,冷却回风道在烘干柜内时,两台冷却风机的出风口分别在冷却风机出风腔的上部和下部,增强冷却效果。冷却回风道布置在烘干柜顶部时,使其分别通往两台主风机,可以消除第一车位和I号燃烧室的正压状态。两种主风机基础框架,可以满足安装大尺寸高转速主风机的要求。热能得到充分利用,废气排放温度降低,减小了废气处理塔的负荷。
文档编号B29C35/00GK2763006SQ200520003680
公开日2006年3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18日
发明者林斌 申请人:林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