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43670阅读:13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需要一次以上开模的注塑模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注塑模具上的顺序开合模机构。《足狡不
在塑胶制品的生产领域,有些注塑制品需要模具进行一次以上的开模才能顺利取出。目前注塑模具中的顺序开模通常都是通过树脂开闭器的摩擦力或者其他的机械拉钩来保证模具的各模板开模顺序,另外一种方式是使用推杆来保证模具的合模顺序,这类开合模机构分开动作,需要两套机构来完成开模和合模顺序,当其中一套机构不能顺利工作时,模具就不能正常开、合模,而影响正常运作,无法满足高效率生产的要求。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顺序开合模机构,满足模板按次序开合模的要求,简化模具结构,提高模具的动作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至少包括可开、合模的上模板、中间模板和下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中间模板上的定位装置和分设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上的两拉杆,所述定位装置内设有当其中一拉杆相对于定位装置滑动时、与另一拉杆保持卡定的制动块。
4所述两拉杆为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拉杆和下拉杆,制动块设置在上、下拉 杆之间,并可在两拉杆之间左右滑动,在上、下拉杆上相对的一侧设有先后 与制动块相卡定的卡口,合模状态下,两卡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模具第一次 开模的行程相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装置内还设有定位块,所 述定位块设置在制动块的滑动行程上、并与上拉杆相对应的一侧,定位块 的正面与上拉杆的背面相贴合,定位块的背面设有弹性元件。
所述下拉杆的顶部设有与定位装置相互卡定的卡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装置上还设有限定定位
块行程的定位销。所述上拉杆的底部设有推动定位块复位的斜面。
所述定位装置为卡座,卡座上设有容纳两拉杆上下滑动的滑槽,滑
槽上设有盖板。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顺序开合模机构,开模开始时,制动块卡住上拉 杆不动,上模板与中间模板不能打开,在开模力的作用下,下拉杆跟随下
模板的带动向下运动进行第一次开模;运动到下拉杆确定的距离后,下模 板与中间模板不能继续分开,此时开模力才能借助上拉杆推动制动块向下 拉杆的卡口方向运动,上模板与中间模板打开进行第二次开模。当上拉杆 相对中间模板运动离开卡座时,定位块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弹出,卡住制 动块,完成整个开模动作。合模开始时,中间模板首先向上模板运动,上 拉杆进入卡座,上拉杆压回定位块;上模板和中间模板合模到位以后,合 模力使制动块向上拉杆的卡口方向运动,下模板带动下拉杆向中间模板运 动,依次完成合模动作。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顺序开合模机构,简 单实用, 一套机构完成两种机构的功能,保证开合模的顺序准确无误,简 化了模具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顺序开合模机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顺序开合模机构的主视图3为图2中下拉杆处的A-A剖视图4为图2中上拉杆处的B-B剖视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6为图2中定位装置处的C.-C剖视图7为第一次开模的状态图8为图7的D-D剖视图9为第二次开模的状态图10为图9的E-E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 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6所示,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至少包括需要进行开、合模的 下模板3和中间模板2,以及需要进行开、合模的中间模板2和上模板3。 在中间模板3上设有定位装置,在上模板1上固装有上拉杆4,在下模板3 上固装有下拉杆5,上拉杆4与下拉杆5的自由端方向相反并相互平行设置。 定位装置包括一个装设在中间模板2上的卡座6,卡座6上设有容纳两拉杆 4、 5上下滑动的滑槽6a、 6b,滑槽6a、 6b上设有盖板7。同时在卡座6的 两滑槽6a、 6b之间设有可左右移动的制动块8,如附图6所示,制动块8上 的凹槽与盖板7上的凸销相配合。
如附图2所示,在模具处于合模状态时,在上拉杆4上与制动块8对应 的位置设有卡口4a,且在该状态下,制动块8与上拉杆4上的卡口4a是处 于卡定状态,而制动块8的另一端与下拉杆5处于摩擦配合状态。在开模开 始时,由于上拉杆4与制动块8卡定,因此下模板3先与中间模板2分离, 如附图7、 8所示,即在图中L1处开模。下拉杆5随着下模板3相对于制动块8向下滑动。在下拉杆5的顶部设有一个与卡座6相互卡定的定位卡勾5b,来限定中间模板2与下模板3分开的距离,此距离是上拉杆4与下拉杆5上的卡口4a、 5a之间的垂直距离即第一次开模的行程。此时,下拉杆5与制动块8对应的位置设有一个卡口5a。当下拉杆5的卡勾5b碰到卡座6时,下模板3与中间模板2的距离不能再增大,即第一次开模完成。此时,开模力通过下模板3、下拉杆5传递到中间模板2,制动块8在开模力和上拉杆4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制动块8向下拉杆5的卡口5a移动,并且与下拉杆5上的卡口5a相卡定。
另外,在卡座6内还设有一个定位块9,定位块9设置在制动块8滑动行程上与上拉杆4相对应的一侧,定位块9的正面与上拉杆4的背面相贴合,定位块9的背面设有弹性元件10。因此,在合模状态下,定位块9被上拉杆4及制动块8共同压縮,其端面与滑槽6a底面齐平或略高与滑槽6a的底面。当第一次开模完成后,随着制动块8向下拉杆5 —侧滑动而脱离与上拉杆5的卡定,同时,制动块8也不再对定位块9起压縮作用。如附图9、 IO所示,在开模力的作用下,上模板1与中间模板2逐渐分开,即在L2处开模,当上拉杆5移动到与定位块9分离时,定位块9在弹性元件10的作用下向垂直于上拉杆4背面的方向弹出,阻挡制动块8的左移的行程,使得制动块8不能向上拉杆4一侧移动。此时在开模力的作用下,上模板1与中间模板2继续分开至第二次开模完成。
如附图5所示,为了保证定位块9的移动路径和行程,在定位块9的下侧还设有滑槽9a,在卡座6上设有与该滑槽9a配合的定位销11。为了方便定位块9复位,在上拉杆4的底部设有推动定位块9复位的斜面4b。
合模则是机构反向复位,在合模时,合模力作用于下模板3上,由于制动块8左侧被定位块9阻挡,不能移动,因此制动块8与下拉杆5的卡口5a形成刚性的卡定关系,因此合模力传递到中间模板2,上拉杆4开始插入卡座6的滑槽6a,当上拉杆4前端的斜面4b碰到定位块9时,逐渐将定位块9压回,上拉杆4侧面与制动块8形成摩擦接触,制动块8仍然与下拉杆5 保持卡定关系,直到上模板1与中间模板2完全合模,此时上拉杆4上的卡 口 4a与制动块8位置对应。在合模力的作用下,下拉杆5推动制动块8向 左移动到与上拉杆4上的卡口 4a卡合,中间模板2与下模板3开始合模, 直到第二次合模完成。
本实施例的顺序开合模机构中,当其中一拉杆4或5相对于卡座6滑动 时,制动块8总是与另一拉杆5或4保持卡定的关系,从而保证了各模板l、 2、 3之间的顺序开合模。在本实施例中,所设置的定位块9和弹性元件10 是为了实现上模板1与中间模板2先合模;如果要求中间模板2与下模板3 之间先合模,则将该机构调转方向安装即可。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开合 模的顺序决定安装方向。
权利要求1. 一种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至少包括可开、合模的上模板(1)、中间模板(2)和下模板(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中间模板(2)上的定位装置和分设在上模板(1)和下模板(2)上的两拉杆(4、5),所述定位装置内设有当其中一拉杆相对于定位装置滑动时、与另一拉杆保持卡定的制动块(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两拉杆(4、 5)为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拉杆(4)和下拉杆(5),制动块(8) 设置在上、下拉杆(4、 5)之间,并可在上、下拉杆(4、 5)之间左右滑动, 在上、下拉杆(4、 5)上相对的一侧设有先后与制动块(4、 5)相卡定的卡 口 (4a、 5a),合模状态下,两卡口 (4a、 5a)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模具第一次 开模的行程相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拉杆(5)的顶部设有与定位装置相互卡定的卡勾(5b)。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内还设有定位块(9),所述定位块(9)设置在制动块(8) 的滑动行程上、并与上拉杆(4)相对应的一侧,定位块(9)的正面与上 拉杆(4)的背面相贴合,定位块(9)的背面设有弹性元件(10)。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装置上还设有限定定位块(9)行程的定位销(11)。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拉杆(4)的底部设有推动定位块(9)复位的斜面(4b)。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其 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为卡座(6),卡座(6)上设有容纳两拉杆(4、 5)上下滑动的滑槽(6a、 6b),滑槽(6a、 6b)上设有盖板(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注塑模具顺序开合模机构,其至少包括可开、合模的上模板、中间模板和下模板,还包括设置在中间模板上的定位装置和分设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上的两拉杆,所述定位装置内设有当其中一拉杆相对与定位装置滑动时、与另一拉杆保持卡定的制动块。开模开始时,制动块卡住上拉杆不动,下模板与中间模板打开;运动到下拉杆确定的距离后,此时开模力才能推动制动块向下拉杆方向移动动,上模板与中间模板打开,完成开模动作。合模则是机构反向复位,合模开始时,上模板与中间模板之间、下模板与中间模板之间依次复位,完成合模动作。本实用新型的顺序开合模机构,简单实用,一套机构完成两种机构的功能,保证开合模的顺序准确无误。
文档编号B29C45/66GK201261250SQ200820051940
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7日
发明者余敏霞, 周传国, 许绩华 申请人:广东科龙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