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11019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
技术背景[0002]虽然单头开孔的玻璃钢压力容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双头开孔的玻璃钢压力容器也有其特殊的应用场合,并且在水处理系统中,双头开孔的玻璃钢压力容器也可以扩展出很多不同的应用方法,比如软净水一体机,无需中心输水器的水处理系统等[0003]由于传统的吹塑工艺难于实现双头塑料内胆的制作,目前用于制作双头塑料内胆的方法主要有滚塑工艺,熔接工艺等,以上两种工艺生产效率较低,不合格品率高,成本较高。另外申请号为200810035313. 5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吹塑工艺制作双头塑料内胆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采用的吹针由于过于长、重,所以在制作长度大于500mm的内胆时存在模具过重的问题,造成取件困难,所以只能在小型号的内胆上得到应用。[0004]由于生产效率和成本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所以双头开孔的玻璃钢压力容器的应用得不到广泛普及,目前只在大型的工业水处理场合用到。[0005]那传统的制作单头开口塑料内胆的方法为什么不能用于制作双头开孔的塑料内胆呢?这里就牵涉到在内胆成型过程中,下吹针所必须有的下拉动作。从图1上可以看出, 内胆口部的螺纹镶件8是固定在下吹针4上面的,下吹针4的动作实际上就是螺纹镶件8的动作。螺纹镶件8在模具合模以后,高压气体放出之前,需要有一个下拉的动作发生。该下拉动作能够解决螺纹镶件与料坯10之间的结合问题。如果没有这个下拉动作,经验证明, 坯料10与螺纹镶件之间的结合不是很稳定,内胆的口部发生缩痕的可能性较大,从而造成次品率很高。但是该方法无法应用于双头开口的塑料内胆上因为与下吹针对应的上吹针也要有一个上拉动作才可以。而上拉动作因为料坯口模的存在,无法再另外增加上拉油缸, 于是,用吹塑工艺制作双头开口塑料内胆的工艺一直没有发展成熟。实用新型内容[000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内胆成型装置无法用于双头内胆的吹制的缺陷,提供一种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0007]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0008]一种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其包括两个相互对置的内胆模具,两个所述内胆模具合模后形成一空腔,在该空腔的下方设有一下吹针,在该空腔的上方设有一扩张型口模,其特征在于,该扩张型口模包括一内口模以及一套设在该内口模外部的外口模,该内口模的下端面设有一上吹针。[0009]其中,该空腔的下方设有一下吹针支架,该下吹针通过一升降机构固定于该下吹针支架上;该装置还包括一同步器,该同步器与该内口模和该升降机构连接。[0010]其中,该升降机构为一竖直汽缸。[0011]本实用新型中,上述优选条件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施例。[0012]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利用料坯口模自身的动作来实现上吹针的上拉动作。该装置通过扩张型口模释放料坯,料坯在上、下吹针的上拉或者下拉动作完成同时,通过扩张型口模的内、外部件的相对动作来夹断料坯。通过对扩张型口模结构的改进,将上吹针与内口模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通过控制系统的信号控制,实现下拉动作与下拉动作的同步。


[0013]图1为现有技术中吹制单口内胆时螺纹镶件和下吹针的结构示意图。[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双头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在待机状态时的示意图。[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头塑料内胆成型装置下料时的示意图。[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头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合模时的示意图。[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头塑料内胆成型装置的上、下吹针释放高压气体并分别将设置的螺纹镶件与内胆的上、下端结合后的示意图。[0018]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头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内的内胆成型后开模取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002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双头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包括左右两个内胆模具1和2,两个内胆模具1和2通过左右移动完成合模动作或者开模动作。内胆模具1和2合模后形成了用于吹制内胆的腔室。在内胆模具1和2相对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一半圆形缺口,当内胆模具1和2合模后在该腔室的上端与下端分别形成有一用于容置吹针的孔。在腔室的正下方设有一下吹针4,该下吹针4通过作为升降机构的竖直汽缸(图中未示)安装于下吹针支架3上。下吹针4上螺纹连接一待与吹制后的内胆结合的螺纹镶件8。[0021]在腔室的正上方设有一用于注入料坯的扩张型口模。该扩张型口模包括了一内口模6,该内口模6的下端形成有一环形的外坡面。在该内口模6的外部套设有一外口模5, 该外口模5内壁的下端形成有一环形的内坡面。该内口模6的外坡面的坡角大于该外口模 5的内坡面的坡角。该内口模6可相对该外口模5上下移动从而开始供料作业或者停止供料作业。在该内口模6的下端面上设有一上吹针7,该上吹针7上螺纹连接另一待与吹制后的内胆结合的螺纹镶件9。[0022]如图3所示,内口模6与外口模5的下端面相互平齐时,料坯10从两者的间隙流出,注入该腔室。随着内口模6向上移动,内口模6与外口模5之间的间隙逐渐缩小直至完全闭合。并且,随着内口模6的移动,螺纹镶件9也向上移动进一步靠近内胆的上端并与之结合。本实施例中该内口模6的下端面与该外口模5的下端面的距离约7mm的时候,上述间隙闭合将料坯切断同时螺纹镶件9与内胆的上端结合。[0023]另外,本装置还包括一同步器,该同步器与该内口模6和竖直汽缸连接,从而控制内口模6和竖直汽缸同步动作,使得上吹针7和下吹针4能同时动作。[0024]结合图2 6对本实用新型的双头塑料内胆成型的方法做进一步说明。[0025]当内胆模具1和2处于待机状态时,上吹针7和下吹针4以及螺纹镶件8和9均位于内胆模具1和2之间,且螺纹镶件8和9均远离内胆模具的端部(即上端和下端)。随后,扩张型口模向内胆模具1和2之间下料,当料坯10在竖直方向将上吹针7和下吹针4 均包覆起来,即料坯在竖直方向贯穿整个腔室后,内胆模具1和2相互靠拢完成合模。[0026]合模后,内口模6向上移动从而关闭料坯的注入,并带动上吹针7和螺纹镶件9向内胆11的上端逐步靠近并结合,同时下吹针4在竖直汽缸的驱动下带动螺纹镶件8向内胆 11的下端逐步靠近并结合,其后,通过下吹针4向料坯10中释放高压气体以形成内胆11。 当螺纹镶件9和8均与内胆11结合后,打开内胆模具1和2便可取出内胆成品。取下内胆成品后将从内胆成品上拧下的上吹针和下吹针分别重新装上螺纹镶件后再安装至内口模和下吹针支架上即可进行下一次的吹制作业。[0027]其中,内胆模具1和2的驱动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0028]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其包括两个相互对置的内胆模具,两个所述内胆模具合模后形成一空腔,在该空腔的下方设有一下吹针,在该空腔的上方设有一扩张型口模,其特征在于,该扩张型口模包括一内口模以及一套设在该内口模外部的外口模,该内口模的下端面设有一上吹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空腔的下方设有一下吹针支架,该下吹针通过一升降机构设于该下吹针支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升降机构为一竖直汽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还包括一同步器,该同步器与该内口模和该升降机构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该装置包括左、右两个内胆模具,两个内胆模具合模后形成一空腔,在该空腔的下方设有一下吹针,在该空腔的上方设有一扩张型口模,该扩张型口模包括一内口模以及一套设在该内口模外部的外口模,该内口模的下端面设有一上吹针。本实用新型的双头开口塑料内胆成型装置利用料坯口模自身的动作来实现上吹针的上拉动作。该装置通过扩张型口模释放料坯,料坯在上、下吹针的上拉或者下拉动作完成的同时,通过扩张型口模的内、外部件的相对动作来夹断料坯。通过对扩张型口模结构的改进,将上吹针与内口模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通过控制系统的信号控制,实现下拉动作与上拉动作的同步。
文档编号B29L22/00GK202293301SQ20112035361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0日
发明者乔火明, 周名车, 瞿建国, 陈小功 申请人:上海开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