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62197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座板、动模板、定模板以及若干浇口,所述动模板与定模板合模形成用于塑件成型的型腔,所述型腔数量与浇口的数量相同且两者之间相互联通,所述动模座板上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带有开口的容腔,所述底板于开口一侧与动模座板固定连接,所述底板设有推动件和移动件,所述推动件与移动件联动连接且所述推动件外接有驱动件,移动件设置于底板的容腔内,所述动模座板于容腔开口一侧开设有供移动件滑动的滑槽,对应于每一个型腔均设置有一根顶针,所述顶针一端与移动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经过滑槽穿过动模座板连接至型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注塑冷凝时即可自动将塑件和废料分离的注塑模具。
【专利说明】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0002]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
[0003]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两部分,定模由浇口、定模座板、定模板、导套构成,动模由导柱、动模板、支承板、复位杆、复位杆固定板、推板、动模座板和顶杆构成。
[0004]所述注塑模具动模部分,复位杆与顶杆置于复位杆固定板中与推板固定联接,复位杆与顶杆贯穿于支承板与动模板中并可在其中运动,动模板、支承板与动模座板固定联接。分流道分别一半加工在定模板与动模板上,动定模两部分合模时,型腔是由定模板、动模板与顶杆共同构成,塑料从浇口注射到每个型腔的距离相等。
[0005]动定模两部分在合模过程中,导柱与定模板孔配合,定模板与复位杆先接触,复位杆带动复位杆固定板、推板与顶杆回原位,当定模板与动模板完全接触时合模完成,熔融塑料流经浇口进入型腔,待塑料冷凝后,动模一侧向后退,塑件包在顶杆上随动模运动,注射机推杆带动推板及顶杆将塑件从动模一侧的型腔中顶出,完成一个成型周期。
[0006]但这种模具成型后的塑件产品,产品部分和流道中冷凝产生的废料的部分连接在一起,需另外由人工剪切,费时费力又费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7]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注塑冷凝时即可自动将塑件和废料分离的注塑模具。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座板、动模板、定模板以及若干浇口,所述动模板与定模板合模形成用于塑件成型的型腔,所述型腔数量与浇口的数量相同且两者之间相互联通,所述动模座板上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带有开口的容腔,所述底板于开口一侧与动模座板固定连接,所述底板设有推动件和移动件,所述推动件与移动件联动连接且所述推动件外接有驱动件,移动件设置于底板的容腔内,所述动模座板于容腔开口一侧开设有供移动件滑动的滑槽,对应于每一个型腔均设置有一根顶针,所述顶针一端与移动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经过滑槽穿过动模座板连接至型腔。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动模板与定模板合模形成用于塑件成型的型腔,型腔与浇口的数量相等;底板设置有带有一个开口的容腔,底板于容腔一侧固定连接于动模座板上,底板上的推动件和移动件联动连接且推动件外接有驱动件,移动件设置于底板的容腔内,动模座板设有供移动件滑动的滑槽,移动件还联动连接有顶针,顶针一端与移动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动模座板连接至型腔,驱动件驱动推动件,推动件推动移动件向右移动,进入滑槽内,同时带动固定连接于其上的顶针移动,顶针将塑件与废料的连接点切断,将两者分离开,从而减去了人工剪切的繁琐与工时的增加。
[00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设置于底板的外侧面,所述驱动件驱动推动件上下移动,所述推动件包括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设置为朝向动模座板一侧且沿抵接部从上往下呈厚度逐渐减小,所述移动件上设置有用于嵌入抵接部的凹槽,所述凹槽设置有与第一斜面相对应的第二斜面,所述移动件设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穿过移动件且两端分别与底板和动模座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移动件和动模座板之间设置有若干回复件,所述回复件两端分别与移动件和动模座板固定连接。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驱动件设置于底板的侧面,有助于注塑模具结构的紧凑性,不会占用更大工作行程范围;推动部上设置有抵接部,抵接部设置为朝向动模座板一侧且沿抵接部从上往下呈厚度逐渐减小的第一斜面,移动件上开设的凹槽设置有与第一斜面相对应的第二斜面;所述移动部设有定位件,定位件穿过移动件且两端分别与底板和动模座板固定连接;移动件和动模座板之间设有若干回复件,回复件两端分别与移动件和动模座板固定连接,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设置将推动件的垂直上下运动转变为移动件的左右移动,移动件上的定位件限定住移动件,令移动件在定位件上左右滑动。
[00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接部设置为直角梯形结构,直角梯形的大端与推动件固定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角梯形结构简单易于制作。
[00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设置为与抵接部相对应的直角梯形结构,所述两个直角梯形的斜面相互贴合。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角梯形结构简单易于制作。
[00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部设置为气缸,所述气缸包括有一根推动杆,所述推动杆一端与气缸连接,另一端与推动件相对于抵接部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设置为气缸,气缸包括有一根推动杆,推动杆与推动件固定连接,气缸上的推动杆将运动传递给推动件,抵接部上的第一斜面与凹槽的第二斜面相互贴合,将推动杆的垂直上下运动转变为移动件的横向移动,从而带动顶针的移动将塑件与废料分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做进一步说明。
[0020]—种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座板1、动模板2、定模板3以及若干烧口 23,所述动模板2与定模板3合模形成用于塑件15成型的型腔4,所述型腔4数量与浇口 23的数量相同且两者之间相互联通,所述动模座板I上设置有底板5,所述底板5上设置有带有开口的容腔6,所述底板5于开口一侧与动模座板I固定连接,所述底板5设有推动件8和移动件9,所述推动件8与移动件9联动连接且所述推动件8外接有驱动件7,移动件9设置于底板5的容腔6内,所述动模座板I于容腔6开口一侧开设有供移动件9滑动的滑槽11,对应于每一个型腔4均设置有一根顶针12,所述顶针12 —端与移动件9固定连接,另一端经过滑槽11穿过动模座板I连接至型腔4。
[0021]所述驱动件7设置于底板5的外侧面,有助于结构的紧凑性,合理利用空间;驱动件7驱动推动件8上下移动,推动件8包括有抵接部17,抵接部17设有第一斜面171,第一斜面171设置为朝向动模座板I 一侧且沿抵接部17从上往下呈厚度逐渐减小,移动件9上设置有用于嵌入抵接部17的凹槽14,凹槽14设置有与第一斜面171相对应的第二斜面141,第一斜面171和第二斜面141相互贴合,将驱动件7的垂直上下运动转变为移动件9的横向滑动;移动件9还设有定位件10,所述定位件10呈圆柱状,定位件10穿过移动件9且两端分别与底板5和动模座板I固定连接,定位件10用于限定移动件9,令移动件9于定位件10上左右滑动;于所述移动件9和动模座板I之间设置有若干回复件13,回复件13两端分别与移动件9和动模座板I固定连接,当顶针12将塑件15从型腔4中顶出完成而后向后退时,回复件13将移动件9回复至原位。
[0022]所述抵接部17设置为直角梯形结构,直角梯形的上端部为大端,与推动件8固定连接。
[0023]所述凹槽14设置为与抵接部17相对应的直角梯形结构,所述两个直角梯形的斜面相互贴合。
[0024]所述驱动部7设置为气缸,所述气缸包括有一根推动杆16,所述推动杆16 —端与气缸连接,另一端穿过底板5侧边伸入容腔6内与推动件8相对于抵接部1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0025]由上述结构可知:复位杆18与顶杆19置于复位杆固定板20中与推板21固定联接,复位杆18与顶杆19贯穿于支承板22与动模板2并可在其中运动,动模板2、支承板22与动模座板I固定联接。型腔4与浇口 23分别一半加工在定模板3与动模板2上,动定模两部分合模时,型腔4和浇口 23是由定模板3、动模板2与顶杆19共同构成,塑料从注塑口25注射到每个型腔4的距离相等。
[0026]动定模两部分在合模过程中,导柱24与动模板2孔配合,定模板3与复位杆18先接触,复位杆18带动复位杆固定板20、推板21与顶杆19回原位,当定模板3与动模板2完全接触时合模完成,熔融塑料流经注塑口 25进入型腔4,待塑料冷凝后,动模一侧向后退,塑件15包在顶杆19上随动模运动,此时气缸运动,推动杆16下移,抵接部17上的第一斜面171与凹槽14内的第二斜面141相贴合,将运动传递到移动件9,移动件9向右运动,带动其上的顶针12 —起移动,将塑件15推出型腔4,切断与废料的连接,然后注射机推杆带动推板21及顶杆19将废料从动模一侧的浇口 23中顶出,完成一个成型周期,实现塑件15与废料的自动分离。
【权利要求】
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座板、动模板、定模板以及若干烧口,所述动模板与定模板合模形成用于塑件成型的型腔,所述型腔数量与浇口的数量相同且两者之间相互联通,其特征是:所述动模座板上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带有开口的容腔,所述底板于开口一侧与动模座板固定连接,所述底板设有推动件和移动件,所述推动件与移动件联动连接且所述推动件外接有驱动件,移动件设置于底板的容腔内,所述动模座板于容腔开口 一侧开设有供移动件滑动的滑槽,对应于每一个型腔均设置有一根顶针,所述顶针一端与移动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经过滑槽穿过动模座板连接至型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是:所述驱动件设置于底板的外侧面,所述驱动件驱动推动件上下移动,所述推动件包括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设置为朝向动模座板一侧且沿抵接部从上往下呈厚度逐渐减小,所述移动件上设置有用于嵌入抵接部的凹槽,所述凹槽设置有与第一斜面相对应的第二斜面,所述移动件设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穿过移动件且两端分别与底板和动模座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移动件和动模座板之间设置有若干回复件,所述回复件两端分别与移动件和动模座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是:所述抵接部设置为直角梯形结构,直角梯形的大端与推动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是:所述凹槽设置为与抵接部相对应的直角梯形结构,所述两个直角梯形的斜面相互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是:所述驱动部设置为气缸,所述气缸包括有一根推动杆,所述推动杆一端与气缸连接,另一端与推动件相对于抵接部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文档编号】B29C45/26GK204076694SQ201420522060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1日
【发明者】季海螺 申请人:浙江黄岩红旗塑料模具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