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吹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内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9363阅读:1247来源:国知局
上吹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内冷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多层共挤吹膜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吹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内冷结构。



背景技术:

塑料薄膜可以采用上吹式吹膜法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塑料融体从机头的圆环形膜泡挤出口向上挤出并形成膜泡,膜泡被牵引不断向上运动,而位于膜泡旁边的冷却风环则不断吹出向上的空气,空气一方面对膜泡起到支撑稳定作用,更主要的方面是对膜泡起到冷却作用。

多层共挤吹膜机生产的膜泡由内外多层塑料物料复合而成的,各层物料均需得到同步冷却。虽然现有多层共挤吹膜机既有外冷风环(位于膜泡外面,吹出向心方向的冷却气流,从膜泡外面进行冷却),又有内冷风环(位于膜泡里面,吹出离心方向的冷却气流,从膜泡里面进行冷却),然而,由于空间限制因素,使膜泡里面的冷却气流比膜泡外面的冷却气流更难以组织和控制(例如内冷风环下方的膜泡内表面难以直接冷却),因而,现有技术中,多层共挤得到的膜泡靠近外层的物料冷却效果往往较好,膜泡靠近内层的物料冷却效果往往较差,当膜泡厚度较大、薄膜的生产速度较高时,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因此进一步导致膜泡内层物料凝结、结晶质量较差。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膜泡内层的冷却效率,只能加大内冷风环的风速,但风速过大,意味要求冷却风环内部的风压越高,而风压越高则越不利于气流均匀、稳定,进而容易使膜泡运行不稳定,这也影响了吹膜成型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上吹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内冷结构,它既能提高膜泡内层冷却效果而又不影响膜泡运行稳定性。

其目的可以按以下方案实现:该上吹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内冷结构包括吹膜机头,吹膜机头设有朝向上方的圆环形膜泡挤出口,吹膜机头的正上方设有内冷风环,内冷风环设有圆环形的内冷风腔,内冷风环的四周边沿形成有内冷出风口;在吹膜机头中央设有竖向的出风管和竖向的进风管,进风管管壁套在出风管管壁外围,进风管管壁和出风管管壁之间的圆环形间隙形成为总进风通道,出风管的管腔形成总出风通道;出风管从吹膜机头向上延伸到内冷风环上方;其主要特点在于,所述内冷风环的内冷出风口朝向斜下方;在内冷风环上方还设有第一环形壁,第一环形壁套设在出风管的外围,第一环形壁和出风管管壁之间形成第一环形腔,第一环形腔和内冷风环的内冷风腔之间设有多个第一连通孔,第一环形腔的顶部设有密封盖板;所述出风管的上端口露出在密封盖板上方;第一环形壁开设有多个出风孔;在内冷风环下方还设有第二环形壁,第二环形壁位于吹膜机头上方,第二环形壁套设在出风管的外围,第二环形壁和出风管管壁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第二环形腔和内冷风环的内冷风腔之间设有多个第二连通孔;在第二环形腔和吹膜机头之间设有圆环形的回收导风圆盘,回收导风圆盘的直径小于所述圆环形膜泡挤出口的直径;回收导风圆盘由圆环形的上盘片和圆环形的下盘片组成,上盘片和下盘片套在所述出风管的外围;上盘片和下盘片从上下方向夹合后形成有圆环形的回收导风腔,上盘片和下盘片的外边沿之间留有间隙而形成为圆环形的回收导风缝;在回收导风圆盘里面还设有多根水平方向延伸的回收水平导风管、多根竖向延伸的竖向导风小管;各根回收水平导风管以回收导风圆盘的圆心为中心呈均匀放射状分布,各根回收水平导风管的中心轴线延伸方向为回收导风圆盘的径向;竖向导风小管的数量和回收水平导风管的数量相同,竖向导风小管和回收水平导风管相间布置,每根竖向导风小管的水平投影位置位于对应的相邻两根回收水平导风管之间的扇形区域中,且竖向导风小管与对应相邻的两根回收水平导风管构成异面垂直;每根回收水平导风管的远心端直接与所述回收导风腔连通,每根回收水平导风管的近心端直接与所述出风管的管腔连通;每根竖向导风小管的上端直接与所述第二环形腔连通,每根竖向导风小管的下端直接与所述总进风通道连通。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一、本发明在吹膜过程中,内冷气流从总进风通道经竖向导风小管进入第二环形腔,由第二环形腔经过第二连通孔进入内冷风环的内冷风腔后,内冷气流被组织成为两股,其中第一股气流继续向上运行,经过第一连通孔进入第一环形腔,由第一环形壁的多个出风孔吹向膜泡,对膜泡实施冷却,然后经出风管的上端口进入总出风通道;第二股气流由内冷风环的内冷出风口吹向斜下方,进入膜泡和第二环形壁之间的环形间隙,然后向下流动,直至到达回收导风圆盘的回收导风缝,并由回收导风缝进入回收导风圆盘的回收导风腔,经回收水平导风管进入总出风通道。上述两股气流位于膜泡内部,同时直接对内冷风环上方和内冷风环下方的膜泡的内表面进行冷却,可加强对膜泡内层的冷却效果,使膜泡内层与膜泡外层冷却效果基本接近。

二、更重要的是,上述第二股气流由于运动方向朝下(与膜泡运动方向相反),从而提高了气流与膜泡的相对运动速度,因此可提高对膜泡的冷却速度,提高膜泡内层结晶的质量,也为提高膜泡挤出速度创造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虽然冷却气流与膜泡的相对运动速度提高,但气流自身的速度并没有提高,意味着风环内部的气体压力无需提高,因此不会影响到膜泡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和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下半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中间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内冷风环的结构及冷却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的回收导风圆盘的结构及冷却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上盘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的上盘片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上盘片的水平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的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回收导风圆盘的回收导风腔的冷却空气进入总出风通道的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所示的上吹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内冷结构包括吹膜机头1,吹膜机头1设有朝向上方的圆环形膜泡挤出口11,吹膜机头1的正上方设有内冷风环2,内冷风环2设有圆环形的内冷风腔21,内冷风环21的四周边沿形成有内冷出风口22;在吹膜机头1中央设有竖向的出风管7和竖向的进风管6,进风管6管壁套在出风管7管壁外围,进风管6管壁和出风管7管壁之间的圆环形间隙形成为总进风通道61,出风管7的管腔形成总出风通道71;出风管7从吹膜机头1向上延伸到内冷风环2上方。

图4所示,所述内冷风环的内冷出风口22朝向斜下方;图1、图3所示,在内冷风环2上方还设有第一环形壁31,第一环形壁31套设在出风管7的外围,第一环形壁31和出风管7管壁之间形成第一环形腔32,第一环形腔32和内冷风环的内冷风腔21之间设有多个第一连通孔33,第一环形腔32的顶部设有密封盖板34;所述出风管7的上端口710露出在密封盖板7上方;第一环形壁31开设有多个出风孔35。

图1、图3、图4所示,在内冷风环2下方还设有第二环形壁41,第二环形壁41位于吹膜机头1上方,第二环形壁41套设在出风管7的外围,第二环形壁41和出风管7管壁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42,第二环形腔42和内冷风环的内冷风腔21之间设有多个第二连通孔43。

图1、图2所示,在第二环形腔42和吹膜机头1之间设有圆环形的回收导风圆盘5,回收导风圆盘5的直径小于所述圆环形膜泡挤出口11的直径;

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所示,回收导风圆盘5由圆环形的上盘片51和圆环形的下盘片52组成,上盘片51和下盘片52套在所述出风管7的外围;上盘片51和下盘片52从上下方向夹合后形成有圆环形的回收导风腔53,上盘片51和下盘片52的外边沿之间留有间隙而形成为圆环形的回收导风缝54;在回收导风圆盘5里面还设有多根水平方向延伸的回收水平导风管55、多根竖向延伸的竖向导风小管56;各根回收水平导风管55以回收导风圆盘2的圆心为中心呈均匀放射状分布,各根回收水平导风管55的中心轴线延伸方向为回收导风圆盘的径向;竖向导风小管56的数量和回收水平导风管55的数量相同,都为八根,竖向导风小管56和回收水平导风管55相间布置,每根竖向导风小管56的水平投影位置位于对应的相邻两根回收水平导风管55之间的扇形区域中,且竖向导风小管56的中心轴线与对应相邻的两根回收水平导风管55的中心轴线构成异面垂直;

图10、图11所示,每根回收水平导风管55的远心端直接与所述回收导风腔53连通,每根回收水平导风管55的近心端直接与所述出风管7的管腔连通;

图5、图2所示,每根竖向导风小管56的上端直接与所述第二环形腔42连通,每根竖向导风小管56的下端直接与所述总进风通道61连通。

上述实施例使用时,内冷气流从总进风通道61经竖向导风小管56进入第二环形腔32,如图1、图2所示箭头,由第二环形腔42经过第二连通孔43进入内冷风环的内冷风腔21后,内冷气流被组织成为两股,其中第一股气流继续向上运行,经过第一连通孔33进入第一环形腔32,最后由第一环形壁的多个出风孔35吹向膜泡8,如图2、图3、图4所示箭头,对膜泡8实施冷却,然后经出风管7的上端口710进入总出风通道71,排出吹膜机头1外面,如图1、图2、图3所示箭头;第二股气流由内冷风环的内冷出风口22吹向斜下方,进入膜泡8和第二环形壁41之间的环形间隙,如图1、图2、图8箭头所示,然后向下流动,直至到达回收导风圆盘的回收导风缝54,并由回收导风缝54进入回收导风圆盘的回收导风腔53,如图11所示箭头,经回收水平导风管55进入总出风通道71。

上述实施例使用时,在膜泡8的外围还配套设有外冷风环9,如图1所示,即外冷风环和内冷结构同时使用,对膜泡8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同时进行冷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