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416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筋布的加工,具体涉及一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好多鞋子的鞋面或鞋帮都用到橡筋布,在缝制时橡筋布的端头容易脱丝,大大影响鞋子质量,目前都是人工采用榔头对橡筋布的端头进行敲砸处理来改善,但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费人费时,效果不明显,工作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操作过程中容易砸伤工人的手。

因此,需要一种能替代人工操作的设备来对橡筋布的端头进行处理,解放工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橡筋布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以及易砸伤工人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和底座,所述下模具固定于底座上,下模具上竖直固定有导轨,导轨上端连接有上模具,上模具上端连接有液压气缸,所述上模具底面一侧设有凸台,下模具上表面一侧设有凹台,所述凸台与凹台相对设置,所述下模具中装有电热管。

所述导轨设有两个,且两个导轨竖直设于上模具与下模具的重心点两侧。

所述上模具与液压气缸通过螺杆连接。

所述电热管有两个,且两个电热管水平装于下模具内部两侧。

所述下模具上设有电线孔,电热管上的电线通过电线孔连接于外部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可用于橡筋布的边沿热烫,防止橡筋布脱丝,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人掌握起来很容易,无需长时间培训,提高了劳动效率,并且此工序由原来的三人操作调整为一人操作,每年节省费用6.8万元,进一步提升广大员工的生产技能水平,有效解决了橡筋布热烫压合效率低成本高以及易砸伤工人的技术问题,其研发与应用,提高了产品的标准化。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通过设置两个导轨,两个导轨竖直设于上模具与下模具的重心点两侧,使上模具上下移动时稳定可靠。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通过螺杆连接上模具与液压气缸,便于安装与拆卸。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通过在下模具内部两侧水平装有两个电热管,快速加热下模具保证其工作温度。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通过在下模具上设电线孔,下模具内的电热管通过电线连接于电源,电线置于电线孔内,既美观又便于存放。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上模具 ;2、下模具;3、底座 ;4、液压气缸 ;5、导轨 ;6、电热管 ;7、凸台 ;8、凹台 ;9、电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为了克服橡筋布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以及易砸伤工人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和图2所示的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2和底座3,所述下模具2固定于底座3上,下模具2上竖直固定有导轨5,导轨5上端连接有上模具1,上模具1上端连接有液压气缸4,所述上模具1底面一侧设有凸台7,下模具2上表面一侧设有凹台8,所述凸台7与凹台8相对设置,所述下模具2中装有电热管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接通电源,通过电热管6的加热,待下模具2升温到105 ℃时,将橡筋布的端头放置于下模具的凹台8上,橡筋布边沿紧靠在加热下模具的凹台8上,启动液压气缸4,液压气缸4推动上模具1沿导轨5下移,上模具1的凸台7与凹台8吻合,对橡筋布端头进行的热汤压合,3秒后,液压气缸4带动上模具1自动上移,取出橡筋布,工作完毕。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可用于橡筋布的边沿热烫,防止橡筋布脱丝,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人掌握起来很容易,无需长时间培训,提高了劳动效率,并且此工序由原来的三人操作调整为一人操作,每年节省费用6.8万元,进一步提升广大员工的生产技能水平,有效解决了橡筋布热烫压合效率低成本高以及易砸伤工人的技术问题,其研发与应用,提高了产品的标准化。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橡筋布的热烫压合装置,为了使上模具1上下移动时稳定可靠,所述导轨5设有两个,且两个导轨5竖直设于上模具1与下模具2的重心点两侧。

为了便于安装与拆卸,所述上模具1与液压气缸4通过螺杆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快速加热下模具2,保证其工作温度,所述电热管6有两个,且两个电热管6水平装于下模具2内部两侧;所述下模具2上设有电线孔9,电热管6上的电线通过电线孔9连接于外部电源,电线置于电线孔9内,既美观又便于存放。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