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机升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2524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3D打印机升降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3D打印机,具体涉及一种3D打印机升降结构。



背景技术:

3D打印机又称三维打印机,即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机器,它是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是一种累积制造技术,通过打印一层层的粘合材料来制造三维的物体,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把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机器会按照程序把产品一层层造出来,而打印出的产品,并可以即时使用。

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打印平台升降机构大多是采用电机连接单侧丝杆带动平台的升降运动;这种方案虽然结构简单,但是不能精确控制打印尺寸;且由于导轨不固定,造成打印效果不稳定。一旦受到外力影响,容易使得打印平台产生偏移,影响最终打印效果,增加了打印成本和能源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能精确控制打印尺寸和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3D打印机升降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3D打印机升降结构,包括顶板、底板,设置并固定于底板和顶板间的导轨和支架,导轨和支架上设置有升降平台,升降平台上设置有升降装置,升降平台的同一水平面上设置有打印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圆筒形升降体,升降体外径上设置有环形卡槽,所述升降装置内筒上设置有螺纹,在升降装置内筒外侧设置有固定螺丝和固定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平台上设置有两个通孔,其中一个用于安置升降装置,另一个用于安置支架;所述升降平台上还设置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升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轨上设置有螺纹,并与升降装置内筒上的螺纹相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导轨、支架和升降平台均设置有两个,呈轴对称设置于底板和顶板间,所述两个升降平台间设置有丝杆,丝杆上设置有打印装置,打印装置上设置有喷头。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3D打印机升降结构,结构简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更精确控制打印尺寸,并使打印机工作时的稳定性有效上升,降低了打印成本和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2是升降结构图;

图3是升降装置结构图;

图4是升降装置俯视图;

图中标记:1-螺纹,2-固定螺丝,3-升降体,4-卡槽,5-固定螺母,6-支架,7-升降平台,8-导轨,9-升降装置,10-驱动装置,11-打印装置,12-丝杆,13-喷头,14-底板,15-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结合图1、图2、图3、图4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其中,主要包括顶板15、底板14,设置并固定于底板14和顶板15间的导轨8和支架6,导轨8和支架6上设置有升降平台7,升降平台7上设置有升降装置9,升降平台7的同一水平面上设置有打印装置11。升降装置9、导轨8、支架6和升降平台7均设置有两个,呈轴对称设置于底板14和顶板15间,两个升降平台7间设置有丝杆12,丝杆12上设置有打印装置11,打印装置11上设置有喷头13。

如图2所示,是升降结构图。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平台7上设置有两个通孔,其中一个用于安置升降装置9,另一个用于安置支架6;所述升降平台7上还设置有驱动装置10,用于驱动升降装置9。导轨8上设置有螺纹,并与升降装置9内筒上的螺纹1相啮合。

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是是升降装置9结构图和升降装置9俯视图。所述升降装置9包括圆筒形升降体3,升降体3外径上设置有环形卡槽4,所述升降装置9内筒上设置有螺纹1,在升降装置9内筒外侧设置有固定螺丝2和固定螺母5。

本方案设计重点在于使3D打印机的打印喷头13能精确、稳定的在垂直平面上做垂直运动。在实际打印时,主要是依靠驱动装置10带动升降装置9,使得升降平台7能在垂直平面上运动,从而通过丝杆12带动打印装置11在垂直平面上稳定、精确的运动。

升降装置9通过升降体3上的卡槽4套在升降平台7上,使得升降装置9能在升降平台7上自由转动,却不会带动升降平台7一起转动。升降体3内筒上的螺纹1与导轨8上的螺纹相啮合,使得升降体3,即升降装置9能在导轨8上做螺旋上升或下降运动。所以,在驱动装置10的带动下,升降体3在垂直平面上做螺旋上升或下降运动,同时由于升降体3套在升降平台7上,这样可以带动升降平台7在垂直平面中做直线运动,而两个对称的升降平台7通过丝杆12带动打印装置11稳定,精确的完成垂直直线运动。

由于导轨8和支架6是固定在顶板15和顶板15上的,所以在升降装置9做垂直运动时,不会受到较小的外力干扰,从而影响打印质量。由于升降装置9是在驱动装置10的带动下完成垂直运动的,只需要控制好两个驱动装置10,即可完成对升降装置9的精确控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