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弹簧固定射嘴安装位置之冷浇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4373阅读:6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弹簧固定射嘴安装位置之冷浇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弹簧固定射嘴安装位置之冷浇道装置,尤指在射嘴顶部设置一弹簧,使弹簧两端分别抵靠至射嘴之顶部及安装槽之顶缘内壁之结构,由于弹簧能对射嘴施加一向下推抵的力道,故能确保该射嘴之底部稳固地抵靠至该安装槽之内壁对应于出料口的位置,避免热固性材料溢出。



背景技术:

按,随着塑性材料所具有的机械性质(如:耐热性、电性、化学性、光学性)不断提高,且其尚有大量生产、加工容易之优点,因此,目前有诸多产业商品,例如:汽机车、电子配件、通信装置、大型机台…等零件或外壳,均是采用塑性材料制成,此举,使得塑料模具于模具产业中占有大量比例,亦使射出成型成为一项普遍的工艺技术。

兹就目前射出成型作业中,所会使用的「冷浇道装置」简单说明如后,请参阅第1图所示,该冷浇道装置1包括一座体11,该座体11能组装至一射出成型模具上,一般言,该座体11系由复数块范本拼装组成,其中央部位能供一射嘴13嵌入(在第1图中,系省略了座体11下半部,以能呈现出该射嘴13)。该座体11内设有水冷通道,其邻近射嘴13底部之位置则设有一加热器131,该加热器131能对该射嘴13加热,使得该射嘴13能保持在一预定温度,又,该座体11的顶侧设有一入料部15,该入料口151与该射嘴13相连通,使一射出成型机高压射出之热固性材料能经由该入料部15,流入至该射嘴13中,且透过该加热器131,确保热固性材料以熔融状态流入至射出成形模具中,以形成业者所需的外观造型。

然而,创作人在长期研究冷浇道装置的过程中,发现前述冷浇道装置之结构并不完善,而有许多可改良之处,举例而言,该射嘴13系安装于该座体11内之一安装槽中,以固定其位置,且该射嘴13之底端能抵靠至该安装槽底部之一出料口,令热固性材料流经该射嘴13后,能透过该出料口,注入至射出成形模具内。然而,由于热固性材料一旦冷却,即会定型而难以再融化塑形,而该座体11可能会因为组装上的公差、材质热胀冷缩、或长久使用后的松脱位移,致使该射嘴13并未紧密地被固定于该安装槽中,意即,该射嘴之底部与该出料口之间,会产生些微的间隙,而在该射嘴13射出该热固性材料时,该热固性材料很容易会随着该间隙,渗入至该安装槽中形成残料,导致影响射出成形的质量,且亦让业者难以保养、清洁该冷浇道装置。

如前所述,由于,该射嘴与安装槽间的组装间隙,可能会因为生产上的公差、材质热胀冷缩或长久使用后的松脱位移…等因素产生,极难避免,若要业者定期检测该座体11内是否产生间隙,则将会大幅影响业者的生产效率与保养成本,因此,如何针对既有的冷浇道装置再做改良,以设计出一种简单、易于实施且有效的解决方案,即成为本实用新型在此亟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系提供一种利用弹簧固定射嘴安装位置之冷浇道装置,包括:

一座体,其顶部设有一入料口,其底部则设有一出料口,且该座体内设有一安装槽,该安装槽之顶端及底端系分别与该入料口及出料口相连通;一射嘴,系定位于该安装槽中,其顶端系对应于该入料口,其底端则对应于该出料口,以使一射出成型机高压射出之热固性材料,能经由该入料口、依序通过该射嘴内之流道及该出料口,而注入至该射出成型模具中;一阀针,其一端系连接至一驱动机构,其另一端系呈锥状,且能通过该流道,并伸入至该出料口,该阀针能被该驱动机构带动,以调整该阀针之另一端与该出料口间的间隙,进而改变该热固性材料注入至该射出成型模具的注料速率;

其特征在于,所述射嘴之顶部设有一凸出部,一弹簧套设于该凸出部上,该弹簧之两端系分别抵靠至该射嘴之顶部及该安装槽之顶缘内壁,以能通过弹性恢复力,对该射嘴之顶部施加一向下推抵的力,进而令该射嘴之底部能稳固地抵靠至该安装槽之底缘内壁对应于该出料口的位置。

所述该弹簧为一碟形弹簧。

所述该驱动机构包括一马达及一减速机构,该马达之输出轴能连接至该减速机构的一端,使该减速机构之一端能被该马达之输出轴带动运转,该减速机构之另一端则与该阀针相连接,且该减速机构之另一端转速会低于该马达所输出之转速。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大大改进了现有冷浇道装置的诸多缺点,尤其是射嘴与安装槽间容易产生间隙,致使热固性材料易溢流至安装槽内的问题,使射嘴能紧密地固定于安装槽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冷浇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附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系一种利用弹簧固定射嘴安装位置之冷浇道装置2,该冷浇道装置2系应用至一射出成型模具上,包括一座体20、一射嘴40、一阀针46及一弹簧50,该座体20系能由多个范本结合而成,其顶部设有一入料口201,其底部则设有一出料口202,且该座体20内设有一安装槽200,该安装槽200之顶端及底端系分别与该入料口201及出料口202相连通。

该射嘴40系定位于该安装槽200中,其顶端系对应于该入料口201,其底端则对应于该出料口202,以使一射出成型机高压射出之热固性材料,能经由该入料口201、依序通过该射嘴40内之流道400及该出料口202,而注入至该射出成型模具中。

该阀针46之一端系连接至一驱动机构,其另一端系呈锥状,且能通过该流道400,并伸入至该出料口202,该阀针46能被该驱动机构带动,进行垂直方向之往复位移,以调整该阀针46之另一端与该出料口202间的间隙,进而改变该热固性材料注入至该射出成型模具的注料速率。

该弹簧50系定位于该安装槽200中,该弹簧50之两端系分别抵靠至该射嘴40之顶部及该安装槽200之顶缘内壁,以能透过其弹性恢复力,对该射嘴40之顶部施加一向下推抵的力道,进而令该射嘴40之底部能稳固地抵靠至该安装槽200之底缘内壁对应于该出料口202的位置。

如此,当该座体20因组装上公差、热胀冷缩或长久使用后造成的松动…等因素,造成该射嘴20底部与该出料口202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该弹簧50将能透过其弹性恢复力,对该射嘴40施加一向下推抵的力道,使该射嘴20之底部始终能稳固地且紧密地抵靠至该安装槽200之底缘内壁对应于该出料口202的位置,从而避免了热固性材料会从间隙中渗漏到安装槽200内,导致业者难以清洗的问题。

复请参阅第2~3图所示,该射嘴40之顶部设有一凸出部203,该凸出部203之构形呈一柱状体,使弹簧50能套设于该凸出部203上,确保其位置之稳定。此外,该弹簧50尚可为一碟形弹簧。

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包括一马达30及一减速机构32,该马达30系组装至该座体20上,且能使用步进马达(Stepper motor)的结构,以能采用开回路控制(Open-loop control),能接收一控制单元传来之脉波信号,令该马达30达到精确的速度控制,惟,在本实用新型之其它实施例中,业者能够根据设计需求,调整该马达30的结构。

该马达30之输出轴能连接至该减速机构32的一端,使该减速机构32之一端能被该马达30之输出轴带动运转,且该减速机构32之另一端转速会低于该马达30所输出之转速,在此特别一提者,该减速机构32能够为齿轮减速器(Gear reducer)、蜗杆减速器(Worm wheel reducer)、行星齿轮减速器(Planetary gears)、摆线针轮减速器(Cycloid reducer)、谐波齿轮减速器(Harmonic drive)…等多种态样,由于该减速机构32的具体结构,已为习知技术,故在此即不予赘述。

再者,复请参阅第2~3图所示,该阀针46之一端系与该减速机构32的另一端相连接,该阀针46之另一端能经由该入料口201伸入至该流道400中,并延伸至对应于该出料口202的位置,其中,当该马达30带动该减速机构32运转,且使该减速机构32带动该阀针46逐渐上升时,该阀针46之另一端会逐渐内缩至该流道400中,且其与出料口44两者间的间隙会逐渐增加,此时,该流道400中的热固性材料便能够大量地通过该出料口202,以提高该热固性材料注入至该射出成型模具的注料速率;又,当该马达30带动该减速机构32运转,并使该减速机构32带动该阀针46逐渐下降时,该阀针46之另一端与该出料口202两者间的间隙会逐渐缩小,造成热固性材料仅能少量地通过该出料口202,以降低该热固性材料注入至该成型模具的注料速率,甚至该阀针46之另一端能够使热固性材料无法注入至该成型模具,而停滞于该流道400中。

另,该射嘴40上可装设一保温组件,以能藉由该保温组件而使自身保持一预定温度,使得流经该射嘴结构40的热固性材料能始终处于熔融状态,但由于前述态样乃习知技术,且非本实用新型所欲强调之重点,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整体技术特征,故为避免图式过于复杂,则省略保温组件,并予叙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惟,本实用新型所主张之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按凡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之技术内容,可轻易思及之等效变化,均应属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