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压注塑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7553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料注塑成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模压注塑一体机。



背景技术:

面料具有延展性和张性好的特点。为了让面料具有良好的手感,通常会在面料表面进行注塑处理。现有加工工艺为:人工先将面料放置于预热压机上进行预热处理,然后取出被加热后的面料并将其放入成型压机中进行注塑处理,以在面料表面形成注塑层,将注塑层与面料复合,最后手动将成品从成型压机中取出。然而,整个生产过程全部由人工来搬运,不仅增大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还降低了生产效率。此外,预热压机只能对面料的上表面进行预加热,而无法对面料的下表面进行加热,存在加热速度慢的缺陷,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面料预热速度快、实现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自动化程度高的模压注塑一体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模压注塑一体机,它包括从左往右顺次设置的平带输送装置、第一抓料机器人、预热压机、第二抓料机器人、成型压机和第三抓料机器人,抓料机器人的工作端均安装有夹头,所述的预热压机包括机座A、设置于机座A上方的液压缸A、设置于机座A顶部的下加热装置,液压缸A的活塞杆作用端设置有上加热装置,上加热装置位于下加热装置的正上方;所述的成型压机包括机座B、设置于机座B上方的液压缸B,液压缸B的活塞杆作用端设置有压板,压板上设置有注塑头,注塑头的注塑口贯通压板下表面。

所述的第一抓料机器人、第二抓料机器人和第三抓料机器人均为六自由度机器人。

该注塑一体机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抓料机器人和液压缸连接均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的液压缸A和液压缸B均垂向设置。

所述的平带输送装置包括机架、旋转安装于机架上的主动滚筒和从动滚筒,主动滚筒和从动滚筒之间安装有平带。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面料预热速度快、实现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平带输送装置,2-第一抓料机器人,3-预热压机,4-第二抓料机器人,5-成型压机,6-第三抓料机器人,7-夹头,8-机座A,9-液压缸A,10-下加热装置,11-上加热装置,12-机座B,13-液压缸B,14-压板,15-注塑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一种模压注塑一体机,它包括从左往右顺次设置的平带输送装置1、第一抓料机器人2、预热压机3、第二抓料机器人4、成型压机5和第三抓料机器人6,抓料机器人的工作端均安装有夹头7,所述的预热压机3包括机座A8、设置于机座A8上方的液压缸A9、设置于机座A8顶部的下加热装置10,液压缸A9的活塞杆作用端设置有上加热装置11,上加热装置11位于下加热装置10的正上方。如图1所示,所述的成型压机5包括机座B12、设置于机座B12上方的液压缸B13,液压缸A9和液压缸B13均垂向设置,液压缸B13的活塞杆作用端设置有压板14,压板14上设置有注塑头15,注塑头15的注塑口贯通压板14下表面。

所述的第一抓料机器人2、第二抓料机器人4和第三抓料机器人6均为六自由度机器人。该注塑一体机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抓料机器人和液压缸连接均与控制器连接,通过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抓料机器人2、第二抓料机器人4和第三抓料机器人6的夹头7抓取面料,无需人工转移面料,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

所述的平带输送装置1包括机架、旋转安装于机架上的主动滚筒和从动滚筒,主动滚筒和从动滚筒之间安装有平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步骤如下:

S1、面料的预热:将面料断续的放到平带输送装置1的平带上,平带将面料朝预热压机3方向输送,当运动到最右端时,控制第一抓料机器人2使其夹头7将平带上的面料转移到预热压机3的下加热装置10顶部,随后控制液压缸A9的活塞杆伸出,上加热装置11向下运动并将面料夹在上下加热装置之间,此时控制上下加热装置发热,上加热装置11对面料顶面加热,下加热装置10对面料底面加热,实现了上下面同时加热,缩短了面料的预热时间,提高了效率;

S2、面料的注塑:步骤S1结束后,控制第二抓料机器人4使其夹头7将预热后的面料转移到成型压机5的机座B12顶部,到位后控制液压缸B13活塞杆伸出,当压板14接近面料时,经注塑头15向面料顶部喷射注塑材料,随着压板14的继续移动,压板14将注塑材料复合在面料顶部从而形成注塑层,从而制备出产品;

S3、产品的取出,控制第三抓料机器人6使其夹头7将产品取走,因此整个加工过程无需人工转移,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