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8263发布日期:2018-10-30 23:14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成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采用塑胶材质制成,而制成所需要的形状则需要采用相应的模具来进行注塑成型。

相关技术中所述模具包括下模及上模,所述下模与所述上模盖接形成流道、模仁,通过在进料口注入注塑料然后通过所述流道流通进入所述模仁,来制成所需要的形状。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模具在注塑时,料灰容易经过所述流道同注塑料一起进入所述模仁,使得最后在所述模仁制成的成品产生脏污。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模具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靠性良好的模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其包括上模、与所述上模相对设置的下模、开设于所述下模的模仁以及自所述下模向远离所述上模方向凹陷形成的流槽,所述流槽与所述模仁连通,所述模具还包括自所述下模向远离所述上模方向凹陷形成且与外界连通的排气槽,所述排气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排气槽和第二排气槽,所述第一排气槽与外界连通,所述流槽位于所述第二排气槽内且自所述第二排气槽向远离所述上模方向凹陷形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气槽包括四个且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下模的周缘。

优选的,所述下模呈矩形,其包括靠近所述上模一侧的上表面以及与所述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排气槽分别位于所述上表面的四个角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流槽包括主流槽及与所述主流槽连通的分流槽,所述主流槽位于所述第二排气槽内,所述分流槽将所述主流槽与所述模仁连通。

优选的,所述模仁包括四个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流槽分别与四个所述模仁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气槽呈矩形,所述第二排气槽呈长条形。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排气槽和所述第二排气槽与外界连通,并使所述流槽开设于所述第二排气槽内,注塑时,注塑料由所述流槽流入所述模仁,在注塑料流动时迫使流槽内的料灰进入所述第二排气槽提前进行沉积,然后通过所述第一排气槽排出,这样减少了料灰堆积在所述模仁注塑成型的成品中,从而减少了因料灰的堆积而致使成品的脏污,进而提升了所述模具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3的B所示区域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具100,其包括下模10及与所述下模10相对设置的上模20。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其中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图4为图3的B所示区域局部放大图。所述下模10包括靠近所述上模20一侧的上表面11、与所述上表面11相对设置的下表面12、贯穿所述下模10设置并连通所述上表面11与所述下表面12的进料口13、自所述上表面11向所述下表面12方向凹陷形成的流槽14、开设所述上表面11上的模仁15及自所述上表面11向所述下表面12方向凹陷形成的排气槽16。

所述下模10呈矩形。

所述进料口13用于注塑料注入所述模具100中。

所述流槽14与所述进料口13及所述模仁15连通。

所述流槽14包括与所述进料口13连通的主流槽141及与所述模仁15连通的分流槽142。

所述主流槽141设有四条,四条所述主流槽141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进料口13连通。

所述分流槽142设有八条并分别两两连通于所述主流槽141且位于远离所述进料口13一侧,即每条所述主流槽141远离所述进料口13一侧均连通有两所述分流槽142。

所述分流槽142一端连通所述主流槽141另一端连通所述模仁15。

所述模仁15用于产品的成型。

所述模仁15包括四个且互相间隔设置,所述分流槽142分别与四个所述模仁15连通。即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模具100为一出四模具,通过一次注塑可以得到四个成品。

所述排气槽16用于料灰气体的排出。

所述排气槽16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排气槽161和第二排气槽162,所述第一排气槽161与外界连通,所述主流槽141位于所述第二排气槽162内且自所述第二排气槽162向所述下表面12方向凹陷形成。

所述第一排气槽161设于所述上表面11并自所述上表面11向所述下表面12方向凹陷形成。

所述第一排气槽161呈矩形。

所述第一排气槽161设有四个并间隔设置于所述上表面11的周缘。

具体的,四个所述第一排气槽161分别位于所述上表面11的四个角的位置。

所述第二排气槽162设于所述上表面11并自所述上表面11向所述下表面12方向凹陷形成。

所述第二排气槽162呈长条形。

所述第二排气槽162设有四个并间隔设置于所述上表面11的中心区域且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一排气槽161连通。

所述主流槽141位于所述第二排气槽162内且自所述第二排气槽162向所述下表面12方向凹陷形成。

所述上模20与所述下模10盖合时,所述上模20与所述流槽14围合形成流道用于运输注塑料,所述上模20与所述排气槽16围合形成排气通道用于将料灰排出。在注塑时注塑料流经所述流道,因为所述排气通道的位置与所述流道最低点的位置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因此受到重力的影响注塑料会从所述流道最低点开始流通,而带有料灰的气体会处于注塑料的上方并通过所述排气通道排出,这样最后在所述模仁15中成型的成品就不会受到料灰的污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槽161与所述第二排气槽162均设于所述下模10中。当然,所述第一排气槽161与所述第二排气槽162还可设于所述上模20中,即只需所述下模10与所述上模20之间产生间隙形成所述第一排气槽161与所述第二排气槽162即可,本实施例中仅以位于所述下模10中的所述第一排气槽161与所述第二排气槽162为例进行说明。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排气槽和所述第二排气槽与外界连通,并使所述流槽开设于所述第二排气槽内,注塑时,注塑料由所述流槽流入所述模仁,在注塑料流动时迫使流槽内的料灰进入所述第二排气槽提前进行沉积,然后通过所述第一排气槽排出,这样减少了料灰堆积在所述模仁注塑成型的成品中,从而减少了因料灰的堆积而致使成品的脏污,进而提升了所述模具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