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32322阅读:906来源:国知局
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部环设有内扣的模具。
【背景技术】
[0002]在模具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塑胶成型产品I’,如图1所示,这些产品I’的外表面均属于外观面,使得外表面无法放顶针等机构顶出,而内部又形成有很大的内扣。对此,目前模具设计时采用大浇道经铲基连通至模具的型腔的设计方式。采用这种设计方式,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通常铲基为非规则结构,浇道经过铲基将使铲基的结构复杂化,增加了铲基的生产难度,提高了生成成本;2、浇道经铲基连通铲基,为避免影响模具内模仁的运行,通常将浇道口设于铲基的底部,而设于铲基底部将导致浇道达到型腔的距离过长,使得产品注塑成型时需要使用超过标准模具吨位的注塑机台,同时注塑压力也需要设置得比较大,长时间较大的注塑压力的情况下,较低注塑模具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简化铲基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模具及注塑设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包括前模、后模和模仁组件,所述前模包括上下叠置的顶板和前模板,所述后模包括后模板,所述顶板固定有铲基,所述铲基穿设所述前模板并相对于后模板向下运动以驱动所述模仁组件向外运动,并使所述前模板、所述后模板和模仁组件共同围合形成型腔,而所述铲基相对于后模板向上运动并驱使所述模仁组件向内运动;
[0005]所述前模还包括有浇道,所述浇道依次经过所述顶板和所述前模板并连通至所述型腔,所述浇道与所述铲基错位设置。
[0006]优选地,所述浇道连通至所述型腔的上端。
[0007]优选地,所述前模设置有用于加热所述浇道的加热装置。
[0008]优选地,所述浇道包括主流道,以及均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的多条分流道。
[0009]优选地,所述分流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0010]优选地,所述顶板包括上下叠设的面板和水口板,所述主流道设置于所述面板。[0011 ] 优选地,所述模仁组件包括前模仁和后模仁;
[0012]在合模状态下,所述前模仁和所述后模仁环设于所述铲基周侧。
[0013]优选地,,所述前模仁连接有前滑块,所述前滑块滑接于所述前模板,而所述后模仁连接有后滑块,所述后滑块滑接于所述后模板。
[0014]优选地,所述前模仁和所述后模仁依次交替设置。
[0015]在本实用新型中浇道避开铲基,使浇道不经过铲基,因此,相比现有技术,简化铲基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0016]当然,在浇道避开铲基的基础上,还可以将浇道的浇口连通至型腔的上端,缩短了浇道的距离,并解决了几个技术问题:一、减少了浇道内压力的损失,同时,又可以减少缩小的注塑压力,无需使用超过标准模具吨位的注塑机台;2、模具也需要长时间处于较大的注塑压力下,从而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3、减少了注塑压力也可以整体缩小浇道的的口径,减少了原材料在浇道中的浪费;4、浇道的口径整体缩小,减少了冷却浇道需要的冷却施加,从而缩短了产品的注塑成型周期,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模具注塑成型的产品;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具一种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具另一种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2中AA方向、且是模具处于合模状态下的剖视图;
[0021]图5为图2中BB方向、且是模具处于合模状态下的剖视图。
[0022]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4]应当先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照图4中所建立的XY坐标系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左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右方;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
[0025]如图1所示,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模具注塑成型的产品I’。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如图2至图5所示,包括前模1、后模和模仁组件,前模I包括上下叠置的顶板11和前模板12,后模包括后模板21,顶板11固定有铲基3 ;其中,铲基3穿设前模板12并相对于后模板21向下运动以驱动模仁组件向外运动,并使前模板12、后模板32和模仁组件共同围合形成型腔6,而铲基3相对于后模板21向上运动并驱使模仁组件向内运动;在此应当说明的是,模仁组件向内运动的过程是模具开模的过程,而模仁组件向外运动的过程是模具合模的过程。基于此,可结合图4和图5说明本模具的开模过程:首先,顶板11及铲基3固定不动,而前模板12、后模板21和模仁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向下运动,并直至铲基3从型腔6中离开,此过程中铲基3相对于后模板21向上运动,因此铲基3将驱动模仁组件向内运动,该向内运动是为了成型产品在后续中能够从型腔6中脱模;随后,后模板21继续向下运动,并打开型腔6,以取出成型产品。
[0027]本实用新型中前模I还包括浇道4,浇道4依次经过顶板11和前模板12并连通至型腔6,且浇道4与铲基3错位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中浇道4避开铲基3,使浇道4不经过铲基3,因此,相比现有技术,简化铲基3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0028]当然,在浇道4避开铲基3的基础上,还可以将浇道4的浇口连通至型腔6的上端,缩短了浇道4的长度,并解决了几个技术问题:一、减少了浇道4内压力的损失,同时,又可以减小的注塑压力,无需使用超过标准模具吨位的注塑机台;2、模具也无需长时间处于较大的注塑压力下,从而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3、减少了注塑压力也可以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