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编织袋生产原料破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5600发布日期:2019-07-17 05:21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编织袋生产原料破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破碎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塑料编织袋生产原料破碎装置。



背景技术:

塑料编织袋按主要材料构成为聚丙烯袋、聚乙烯袋;按缝制方法分为缝底袋、缝边底袋。目前广泛应用于肥料、化工产品等物品的一种包装材料。其主要生产工艺是利用塑料原料经挤出薄膜、切割、单向拉伸为扁丝,经过经纬编织得到产品,一般称为编织袋。塑料扁丝,塑编行业简称:扁丝,也有称为切割纤维,它是生产塑料编织物的基本材料,扁丝由特定品种的聚丙烯,聚乙烯树脂经熔融挤出成膜,然后,纵向分切成条,诸条同时加热牵伸取向后定型,最终卷绕成扁丝纱锭,供织造编织物。原料指没有经过加工制造的材料。例如冶炼金属的矿砂,用以纺织的棉花,制造面粉的小麦,都是原料,是经过人类采集但未加工的对象,现有的塑料编织袋原料破碎装置存在破碎不彻底、破碎效率低、操作不够安全的缺点,无法及时将原料输送出去。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塑料编织袋生产原料破碎装置,破碎彻底、破碎效率高和操作安全,可将原料及时运输出去,供生产使用。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塑料编织袋生产原料破碎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支撑储料箱,所述储料箱通过筛网板连通第一破碎箱,所述第一破碎箱通过出料管连通第二破碎箱,所述第二破碎箱通过进料管连通储料箱;

所述第一破碎箱上方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被圆筒一端套设,所述圆筒另一端与第一破碎箱顶端相通,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带有螺旋叶片的旋转轴,所述圆筒上方与进料斗相通,所述第一破碎箱内设有破碎辊;

所述第二破碎箱顶端设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连接底部均匀安装有破碎刀片的破碎板,所述破碎板下方设有筛网板,所述筛网板由设置在第二破碎箱底部的支撑杆支撑,所述筛网板下方设有助于料进入进料管的倾斜板;

所述储料箱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下方设有盛放装置,所述盛放装置放置在输送带上,所述输送带由设在支撑架上的动力装置提供动力。

进一步,所述第一破碎箱上方设有用于支撑电机的支架。

进一步,所述破碎辊位于圆筒另一端正下方。

进一步,所述出料管位于储料箱内的筛网板上方。

进一步,所述出料口上设有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实用性强,所有的加工装置均在箱体内,操作安全,而且可以将破碎后的物料过滤筛分,未完全破碎的物料继续加工破碎,破碎彻底,破碎效率高,设有输送带,可及时将原料输送出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第一破碎箱、2-储料箱、3-第二破碎箱、4-进料斗、5-电机、6-圆筒、7-螺旋叶片、8-旋转轴、9-破碎辊、10-筛网板、11-出料管、12-电动推杆、13-破碎板、14-倾斜板、15-支撑杆、16-进料管、17-出料口、18-输送带、19-盛放装置、2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塑料编织袋生产原料破碎装置,包括:支撑架20,所述支撑架20支撑储料箱2,所述储料箱2通过筛网板10连通第一破碎箱1,所述第一破碎箱1通过出料管11连通第二破碎箱3,所述第二破碎箱3通过进料管16连通储料箱2;所述第一破碎箱1上方设有电机5,所述电机5被圆筒6一端套设,所述圆筒6另一端与第一破碎箱1顶端相通,所述电机5的输出轴连接带有螺旋叶片7的旋转轴8,所述圆筒6上方与进料斗4相通,所述第一破碎箱1内设有破碎辊9;所述第二破碎箱3顶端设有电动推杆12,所述电动推杆12连接底部均匀安装有破碎刀片的破碎板13,所述破碎板13下方设有筛网板10,所述筛网板10由设置在第二破碎箱3底部的支撑杆15支撑,所述筛网板10下方设有助于料进入进料管16的倾斜板14;所述储料箱2底部设有出料口17,所述出料口17下方设有盛放装置19,所述盛放装置19放置在输送带18上,所述输送带18由设在支撑架20上的动力装置提供动力。

所述第一破碎箱1上方设有用于支撑电机5的支架。所述破碎辊9位于圆筒6另一端正下方。所述出料管11位于储料箱2内的筛网板10上方。所述出料口17上设有电磁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凡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