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线框架入位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85611发布日期:2020-01-14 18:0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线框架入位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引线框架入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手动塑封压机上并无针对引线框架的入位检测功能。设备运行状况由操作人员进行肉眼观察。现有技术需要操作人员全程跟踪塑封压机的运行状况,人为观察范围有限,设备内部情况无法看见。这会增加废品率,且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引线框架入位检测装置,

能够实现自动检测,提高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引线框架入位检测装置,包括基体,以及和基体连接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引线框架在模具中是否完全入位。

作为优选例,所述检测单元为四个或八个。

作为优选例,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压板和至少两个检测组件;所述压板位于基体下方,检测组件包括连接子组件和检测子组件,连接子组件用于连接压板和基体,且压板可移动;检测子组件用于检测引线框架是否入位。

作为优选例,所述连接子组件包括连接体和第一弹性体;压板与连接体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贯穿孔;连接体的顶端穿过基体,且连接体的顶部与基体的顶面搭接;连接体的底端位于压板的第一贯穿孔中,且连接体的底部和压板搭接;第一弹性体套装在连接体上,且第一弹性体的一端和压板的顶面相抵,第一弹性体的另一端和基体相抵。

作为优选例,所述连接体的底部和压板搭接,包括:连接体的底部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和第一贯穿孔中的凸台适配,且限位件位于凸台下方。

作为优选例,所述连接体的顶部与基体的顶面搭接,包括:连接体的顶部底端边缘和基体的顶面相贴合。

作为优选例,所述检测子组件包括检测体、第二弹性体、检测器;压板与检测体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贯穿孔;检测器和基体固定连接,检测体的底端位于压板的第二贯穿孔中,检测体的底部和压板搭接;检测体的顶端穿过基体,第二弹性体套装在检测体上,且第二弹性体的一端和检测体相抵,另一端和基体相抵。

作为优选例,所述检测体底端和压板的第二贯穿孔孔底齐平。

作为优选例,所述检测体的底部和压板搭接,包括:检测体位于第二贯穿孔外侧的部位的底端和压板的顶面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引线框架入位检测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检测,提高工作效率。本实施例的检测装置检测引线框架在模具中位置是否符合作业要求。当引线框架在模具中位置不符合作业要求时,则发送报警信号。当引线框架在模具中位置符合作业要求时,则不发送报警信号。通过本实施例的检测装置,实现自动检测,无需人工视觉检测。本实施例节省人员,且提升了良品率,产品质量稳定可控,检测效率显著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测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有:基体1、检测单元2、压板21、第一贯穿孔211、第二贯穿孔212、检测组件22、连接子组件221、连接体2211、第一弹性体2212、限位件2213、检测子组件222、检测体2221、第二弹性体2222、检测器22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引线框架入位检测装置,包括基体1,以及和基体1连接的检测单元2。检测单元2用于检测引线框架在模具中是否完全入位。优选的,所述检测单元2为四个或八个。

将引线框架放置在模具中后,利用本实施例的检测装置,检测引线框架在模具中位置是否符合作业要求。当引线框架在模具中位置不符合作业要求时,则发送报警信号。当引线框架在模具中位置符合作业要求时,则不发送报警信号。通过本实施例的检测装置,实现自动检测,无需人工视觉检测。本实施例也提高了检测效率。

优选的,检测单元2包括压板21和至少两个检测组件22,压板21位于基体1下方,检测组件22包括连接子组件221和检测子组件222。连接子组件221用于连接压板21和基体1,且压板21可移动。检测子组件222用于检测引线框架是否入位。

压板21和引线框架接触。当引线框架在模具中没有入位,则呈倾斜状态。此时,压板21和引线框架接触,那么压板21也呈倾斜状态。上述实施例中,检测组件22可以布设在压板21的两端。连接子组件221在连接压板21和基体1后,压板21处于可移动状态。压板21根据引线框架在模具中的位置,调整自身位置。检测子组件222检测引线框架是否在模具中入位。

连接子组件221的结构有多种。优选的,连接子组件221包括连接体2211和第一弹性体2212。压板21与连接体2211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贯穿孔211。连接体2211的顶端穿过基体1,且连接体2211的顶部与基体1的顶面搭接。连接体2211的底端位于压板的第一贯穿孔211中,且连接体2211的底部和压板21搭接。第一弹性体2212套装在连接体2211上,且第一弹性体2212的一端和压板21的顶面相抵,第一弹性体2212的另一端和基体1相抵。

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子组件221在工作时,压板21和位于模具中的引线框架接触。当引线框架在模具中入位时,引线框架处于水平状态,那么压板21也处于水平状态。当引线框架在模具中没有入位时,引线框架处于倾斜状态,那么压板21也处于倾斜状态。具体来说,基体1向下移动,压板21随着基体1向下移动。若引线框架处于倾斜状态时,当压板21触碰到倾斜的引线框架时,对基体1继续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压板21向上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一弹性体2212被压缩,连接体2211向上移动。

优选的,连接体2211的底部和压板21搭接,包括:连接体2211的底部设有限位件2213,所述限位件2213和第一贯穿孔211中的凸台适配,且限位件2213位于凸台下方。设置限位件2213,是为了避免压板21下落。本优选例中,设置限位件2213,实现压板21和基体1通过连接体2211连接。

优选的,连接体2211的顶部与基体1的顶面搭接,包括:连接体2211的顶部底端边缘和基体1的顶面相贴合。连接体2211的顶部和基体1之间不是固定连接。在压板21向上移动时,连接体2211的顶部脱离基体1的顶面。

优选的,检测子组件222包括检测体2221、第二弹性体2222、检测器2223。压板21与检测体2221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贯穿孔212。检测器2223和基体1固定连接,检测体2221的底端位于压板的第二贯穿孔212中,检测体2221的底部和压板21搭接;检测体2221的顶端穿过基体1,第二弹性体2222套装在检测体2221上,且第二弹性体2222的一端和检测体2221相抵,另一端和基体1相抵。

检测器2223可以为传感器。检测器2223可以通过固定块和基体1固定连接。当引线框架在模具中没有入位时,引线框架处于倾斜状态,那么压板21也处于倾斜状态。此时,对于检测子组件222来说,基体1向下移动,压板21和检测体2221都向上移动。检测体2221的顶部进入检测器2223的检测范围内,实现对引线框架倾斜状态的检测。当检测完成后,向上移动基体1。在第二弹性体2222的作用下,压板21和检测体2221向下移动。检测体2221的顶端回到初始位置,移出检测器2223的检测范围。设置第二弹性体2222,还可以起到缓冲压板21和检测体2221移动的作用。

优选的,检测体2221底端和压板的第二贯穿孔212孔底齐平。这样,当压板21向上移动时,检测体2221也同步向上移动。这可以更加准确的检测引线框架的倾斜状态。

优选的,检测体2221的底部和压板21搭接,包括:检测体2221位于第二贯穿孔212外侧的部位的底端和压板21的顶面贴合。这样,当压板21向上移动时,检测体2221也同步向上移动。这可以更加准确的检测引线框架的倾斜状态。当检测结束后,由于检测体2221位于第二贯穿孔212外侧的部位的底端和压板21的顶面贴合,所以检测体2221向下移动时,抵压着压板21向下移动。

将引线框架压在模具表面。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引线框架无法顺利入位,检测装置中的检测体2221会被顶起。检测体2221上下方向有自由度,默认情况(即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检测体2221上套着的第二弹性体2222将其下压。当遇到障碍,便克服第二弹性体2222压力向上运动,从而被位于上部的传感器2223检测出来。

另外,引线框架入位出现轻微偏差时,本实施例的检测装置能自动纠正,以使得引线框架正常入位。具体来说,引线框架入位出现轻微偏差时,在压板21在第一弹性体2212作用下,有下压的趋势。压板21下压的过程中,接触到模具上定位针上端的倒角斜面,在斜面的导向下,使得引线框架入位到正确的位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