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发泡注塑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注塑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1825发布日期:2019-11-05 21:46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发泡注塑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注塑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特别地是,一种用于发泡注塑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注塑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化学发泡注塑通常在普通塑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化学发泡剂。首先,化学发泡剂经由料管加热后与塑料熔融混合。此时,化学发泡剂在料管内受热开始分解产生氮气或一氧化碳气体,但由于挤出螺杆的背压存在,氮气或一氧化碳气体仍融于塑料中。接着,氮气或一氧化碳气体随着塑料熔体一起注射进入空敞的模具型腔内。此时,氮气或一氧化碳气体瞬间释放,气体分两种状态存在,一部分气体融合于塑料熔体内部形成闭孔气泡,另一部分多余的气体溢出塑料熔体。溢出的气体在模具型腔内造成大量困气,如果使用快速填充会出现塑料熔体与气体高温高压剪切烧焦、产品无法填充完整、表面银丝分解等缺陷,普通分型面排气槽设置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为了避免与气体产生剪切,则使用慢速填充,缺陷就是熔体冷却效应增加、表面黏度增加,产品表面出现毛糙不光滑等缺陷。目前,注塑厂家大多采用慢速填充工艺,注塑后表面毛糙的注塑发泡件在喷涂之前必须要经过反复的打磨和刮腻子以解决表面不平整,增加很大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慢速填充工艺下的注塑发泡件表面较为粗糙,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发泡注塑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注塑模具结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发泡注塑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注塑模具结构,包含有,模具本体、排气钢及真空发生器,所述模具本体的内部形成有模具型腔,所述模具本体上形成有沿着所述模具型腔均匀分布的多个本体容置通孔且各所述本体容置通孔均与所述模具型腔相连通,其中,每一个所述本体容置通孔的内部均容置有一个所述排气钢且所述排气钢具有面向所述模具型腔的进气端及背向所述模具型腔的出气端,每一个所述排气钢又均对应有一个所述真空发生器且所述真空发生器具有与所述排气钢的出气端通过管路相连接的负压端。

作为一种用于发泡注塑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注塑模具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模具本体具有本体顶面及本体底面,所述模具型腔被置于所述本体顶面与所述本体底面间,各所述本体容置通孔均自所述本体顶面始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

作为一种用于发泡注塑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注塑模具结构的优选方案,还包含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分别与各所述真空发生器相连接。

作为一种用于发泡注塑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注塑模具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本体容置通孔的内径为20mm,所述排气钢的外径为20mm,所述排气钢中微孔的内径为7μm。

作为一种用于发泡注塑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注塑模具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气钢的型号为PM-3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1)利用所述排气钢的气体渗透性并且结合所述真空发生器的抽气功能,迅速地将所述模具型腔内的多余气体排出于所述模具型腔外,从而改善发泡注塑件的表面粗糙度;(2)所述真空发生器产生的真空负压有利于塑料熔体在未明显降温及增加黏度前更为快速地填充满所述模具型腔,有利于发泡注塑件形成光滑的外观表面。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之外,本实用新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1,图中示出的是一种用于发泡注塑改善表面粗糙度的注塑模具结构。所述注塑模具结构主要由模具本体1、排气钢2、真空发生器3及控制阀4等部件组成。所述模具本体1具有本体顶面及本体底面。所述模具本体1的内部形成有模具型腔(图中未示)。所述模具型腔被置于所述本体顶面与所述本体底面间。所述模具本体1上形成有沿着所述模具型腔均匀分布的多个本体容置通孔10。各所述本体容置通孔10均自所述本体顶面始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至所述模具型腔。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容置通孔10的数量为8个。

每一个所述本体容置通孔10的内部均容置有一个所述排气钢2且所述排气钢2具有面向所述模具型腔的进气端及背向所述模具型腔的出气端。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钢2的型号为PM-35(日本新东SINTO)。所述本体容置通孔10的内径为20mm。所述排气钢2的外径为20mm。所述排气钢2中微孔的内径为7μm。利用所述排气钢2的结构特性,多余气体能迅速通过微孔排出,而发泡熔体止于微孔不会排出。

每一个所述排气钢2又均对应有一个所述真空发生器3且所述真空发生器3具有与所述排气钢2的出气端通过管路相连接的负压端。所述真空发生器3用于从所述排气钢2抽气。

所述控制阀4分别与各所述真空发生器3相连接。所述控制阀4用于统一控制各所述真空发生器3的开启与关闭。

工作过程:向所述模具型腔的内部注射发泡熔体的同时,启动所述控制阀4,让各所述真空发生器3打开进入抽气模式,通过各所述排气钢2将所述模具型腔内部的空气排出(接近负压),此时发泡熔体以最快的射速迅速进入所述模具型腔,大量外溢气体通过所述排气钢2迅速地经过所述真空发生器3排出,熔体由于负压可迅速在其未明显降温及增加黏度前就填充满所述模具型腔,有利于发泡注塑件形成光滑的外观表面。

而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且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