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真空抽气式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1820发布日期:2019-11-05 21:46阅读:7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真空抽气式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真空抽气式构造。



背景技术:

塑胶件在注塑生产过程中,成品容易在结合线部位出现亮印,亮印的出现直接影响产品的外观,亮印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注塑过程中排气不充分导致,熔融状态的胶料进入注塑模的浇注系统时,熔融胶料的进入将模具中的气体挤出,但是气体挤出过程中,通常有遗留气体的存在,无法排出排净模具中的气体,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亮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真空抽气式构造,解决亮印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注塑模具的真空抽气式构造,包括真空器、排气通道及压力感应器,所述真空器连接于外界模具的上模座,所述排气通道连通外界模具的浇注系统,所述压力感应器用于检测排气通道内的气压;

所述压力感应器包括设于排气通道的感应件及设于真空器的数值显示仪。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感应器设于排气通道靠近真空器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排气通道上下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及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真空器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与浇注系统连通,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件设于第一通道。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真空器的转接件,所述转接件用于连通外界抽气驱动源与真空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真空器、排气通道及压力感应器,模具系统内的空气被抽出,通过压力感应器判断是否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使得塑胶产品成型过程中,成型腔内的多余气体被抽出,解决塑胶产品表面出现亮印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排气通道、浇注系统与外界模具的上模座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与外界模具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注塑模具的真空抽气式构造,包括真空器1、排气通道2及压力感应器3,所述真空器1连接于外界模具的上模座,所述排气通道2连通外界模具的浇注系统4,所述压力感应器3用于检测排气通道2内的气压,所述压力感应器3包括设于排气通道2的感应件31及设于真空器1的数值显示仪32。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外界注塑模的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合模后,首先启动真空抽气装置,模具系统内的气体经由浇注系统4、排气通道2及真空器1被抽出,通过感应件31及数值显示仪32,可检测模具系统内的气压,等模具系统内的气压值在合适的范围内,外界熔融胶料经由浇注系统4进入成型腔的过程中,解决成型腔内有多余气体存在导致产品表面的亮印问题。

通过设置真空器1、排气通道2及压力感应器3,模具系统内的空气被抽出,通过压力感应器3判断是否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使得塑胶产品成型过程中,成型腔内的多余气体被抽出,解决塑胶产品表面出现亮印的问题。

所述压力感应器3设于排气通道2靠近真空器1的一侧,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所述排气通道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排气通道2上下排列,呈垂直状,前后两次将浇注系统4的上部分及下部分的多余气体抽出,进一步减少进入成型腔内的气体量,两个排气通道2的设置,加快抽气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所述排气通道2包括第一通道21、第二通道22及第三通道23,所述第一通道21与真空器1连通,所述第三通道23与浇注系统4连通,所述第二通道22连通第一通道21与第三通道23,第一通道21、第二通道22及第三通道23的设置,不仅方便模具内各通道的加工,方便真空器1与浇注系统4的连通,实现抽真空的目的。

所述感应件31设于第一通道21,确保数值显示仪32所显示数值的准确性,实现生产的可控性。

还包括设于真空器1的转接件11,所述转接件11用于连通外界抽气驱动源与真空器1,转接件11为气管接头,方便与外界抽气驱动源的连接,实现操作的便捷性。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