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更换的连体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1796发布日期:2020-02-07 23:14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更换的连体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方便更换的连体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

在对pet瓶和桶装水水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连体模具进行制造,现有的连体模具不方便更换,大多数采用螺栓进行固定,在更换的过程中,会耗费使用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螺栓容易发生滑丝,无法对模具达到固定作用,造成安全隐患,增加该装置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更换的连体模具,具备方便更换和固定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连体模具不方便更换,大多数采用螺栓进行固定,在更换的过程中,会耗费使用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螺栓容易发生滑丝,无法对模具达到固定作用,造成安全隐患,增加该装置的危险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方便更换的连体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压模板,所述模具本体的两侧均与压模板接触,两个压模板相对一侧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与模具本体配合使用的固定机构,两个压模板相对一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与模具本体配合使用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远离模具本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远离固定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拉环,所述第一拉环靠近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第一拉环的一侧贯穿至壳体的内腔并依次套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靠近第一弹簧一侧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滑杆,所述固定杆远离第一拉环的一侧依次贯穿壳体和固定块并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模具本体靠近固定块的一侧开设有与卡块配合使用的第一卡槽,所述固定块靠近模具本体的一侧开设有与卡块配合使用的第二卡槽,两个固定块相反的一侧均开设有与固定杆配合使用的通口,所述通口的内腔活动连接有卡杆,所述固定杆靠近卡杆的一侧开设有与卡杆配合使用的凹槽,所述卡杆远离固定杆的一侧依次套设有第二弹簧和第二限位板,所述通口的内腔开设有与第二弹簧和第二限位板配合使用的限位槽,所述卡杆远离固定杆的一侧穿过通口延伸至固定块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柱,所述模具本体的底部开设有与卡柱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远离固定块的一侧开设有与固定杆配合使用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弹簧的内壁与固定杆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限位板的内壁与固定杆的表面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杆的前侧和后侧均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靠近第一弹簧一侧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滑杆配合使用的第二通孔,所述壳体靠近固定块的一侧开设有与固定杆配合使用的第三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块靠近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与固定杆配合使用的第四通孔,所述卡块靠近第一卡槽内壁的一侧与第一卡槽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卡槽与第一卡槽的大小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卡杆靠近凹槽内壁的一侧与凹槽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弹簧的内壁与卡杆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内壁与卡杆的表面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使用者要对模具本体进行更换时,先拉动第二拉环,第二拉环通过卡杆带动第二限位板对第二弹簧进行挤压,当卡杆从凹槽的内腔移出时,使用者拉动第一拉环,第一拉环带动第一限位板对第一弹簧进行挤压,固定杆带动卡块从第一卡槽的内腔移出并进入第二卡槽的内腔,松开第二拉环,第二弹簧压缩后的力通过第二限位板带动卡杆进入另一个凹槽的内腔对固定杆的位置进行固定,当四个卡块均从第一卡槽的内腔移出时,使用者将模具本体从两个压模板之间移出,使用者对模具本体进行更换,具备方便更换和固定效果好的优点,值得推广。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机构,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加固模具本体的稳定性,增加该装置在更换时的安全性,提高安全性能。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拉环,方便使用者对固定杆进行移动,通过设置第一通孔,方便固定杆移动,通过设置第一弹簧,可以起到固定作用,方便对固定杆进行复位,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板,可以对第一弹簧起到挤压作用。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杆,可以对第一限位板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固定杆在移动时带动第一限位板转动,影响凹槽的位置,通过设置第二通孔,方便第一限位板在滑杆的表面滑动,通过设置第三通孔,方便固定杆移动。

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四通孔,方便固定杆在固定块的内腔移动,通过设置第一凹槽,对卡块起到限位作用,通过设置卡块,可以对模具本体起到固定作用,通过设置第二凹槽,可以对卡块起到储存作用。

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凹槽,可以对固定杆的位置起到固定作用,通过设置卡杆,可以对固定杆的位置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通口,方便卡杆移动,通过设置第二弹簧,可以起到固定作用,方便对卡杆进行复位,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板,可以对第二弹簧起到挤压作用,通过设置限位槽,可以对第二弹簧和第二限位板进行储存,方便第二限位板对第二弹簧进行挤压,通过设置第二拉环,方便使用者对卡杆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方便更换的连体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方便更换的连体模具的俯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杆、第一限位板和滑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模具本体,2-压模板,3-固定机构,301-支架,302-卡柱,303-第三卡槽,4-固定块,5-壳体,6-第一拉环,7-固定杆,8-第一弹簧,9-第一限位板,10-滑杆,11卡块,12-第一卡槽,13-第二卡槽,14-通口,15-卡杆,16-凹槽,17-第二弹簧,18-第二限位板,19-限位槽,20-第二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5所示,一种方便更换的连体模具,包括模具本体1,模具本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压模板2,模具本体1的两侧均与压模板2接触,两个压模板2相对一侧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与模具本体1配合使用的固定机构3,两个压模板2相对一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与模具本体1配合使用的固定块4,固定块4远离模具本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壳体5,壳体5远离固定块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拉环6,第一拉环6靠近壳体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7,固定杆7远离第一拉环6的一侧贯穿至壳体5的内腔并依次套设有第一弹簧8和第一限位板9,第一限位板9靠近第一弹簧8一侧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滑杆10,固定杆7远离第一拉环6的一侧依次贯穿壳体5和固定块4并固定连接有卡块11,模具本体1靠近固定块4的一侧开设有与卡块11配合使用的第一卡槽12,固定块4靠近模具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与卡块11配合使用的第二卡槽13,两个固定块4相反的一侧均开设有与固定杆7配合使用的通口14,通口14的内腔活动连接有卡杆15,固定杆7靠近卡杆15的一侧开设有与卡杆15配合使用的凹槽16,卡杆15远离固定杆7的一侧依次套设有第二弹簧17和第二限位板18,通口14的内腔开设有与第二弹簧17和第二限位板18配合使用的限位槽19,卡杆15远离固定杆7的一侧穿过通口14延伸至固定块4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环20。

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固定机构3包括支架301,支架3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柱302,模具本体1的底部开设有与卡柱302配合,通过设置固定机构3,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加固模具本体1的稳定性,增加该装置在更换时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壳体5远离固定块4的一侧开设有与固定杆7配合使用的第一通孔,第一弹簧8的内壁与固定杆7的表面接触,第一限位板9的内壁与固定杆7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拉环6,方便使用者对固定杆7进行移动,通过设置第一通孔,方便固定杆7移动,通过设置第一弹簧8,可以起到固定作用,方便对固定杆7进行复位,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板9,可以对第一弹簧8起到挤压作用。

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滑杆10的前侧和后侧均与壳体5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板9靠近第一弹簧8一侧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滑杆10配合使用的第二通孔,壳体5靠近固定块4的一侧开设有与固定杆7配合使用的第三通孔,通过设置滑杆10,可以对第一限位板9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固定杆7在移动时带动第一限位板9转动,影响凹槽16的位置,通过设置第二通孔,方便第一限位板9在滑杆10的表面滑动,通过设置第三通孔,方便固定杆7移动。

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固定块4靠近壳体5的一侧开设有与固定杆7配合使用的第四通孔,卡块11靠近第一卡槽12内壁的一侧与第一卡槽12的内壁接触,第二卡槽13与第一卡槽12的大小相同,通过设置第四通孔,方便固定杆7在固定块4的内腔移动,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6,对卡块11起到限位作用,通过设置卡块11,可以对模具本体1起到固定作用,通过设置第二凹槽16,可以对卡块11起到储存作用。

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凹槽16的数量为两个,卡杆15靠近凹槽16内壁的一侧与凹槽16的内壁接触,第二弹簧17的内壁与卡杆15的表面接触,第二限位板18的内壁与卡杆15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凹槽16,可以对固定杆7的位置起到固定作用,通过设置卡杆15,可以对固定杆7的位置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通口14,方便卡杆15移动,通过设置第二弹簧17,可以起到固定作用,方便对卡杆15进行复位,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板18,可以对第二弹簧17起到挤压作用,通过设置限位槽19,可以对第二弹簧17和第二限位板18进行储存,方便第二限位板18对第二弹簧17进行挤压,通过设置第二拉环20,方便使用者对卡杆15进行移动。

使用时,使用者要对模具本体1进行更换时,先拉动第二拉环20,第二拉环20带动卡杆15在通口14的内腔滑动,卡杆15带动第二限位板18在限位槽19的内腔对第二弹簧17进行挤压,当卡杆15从凹槽16的内腔移出时,使用者拉动第一拉环6,第一拉环6带动固定杆7在壳体5的内腔移动,固定杆7带动第一限位板9在滑杆10的表面滑动并对第一弹簧8进行挤压,固定杆7带动卡块11从第一卡槽12的内腔移出并进入第二卡槽13的内腔,松开第二拉环20,第二弹簧17压缩后的力通过第二限位板18带动卡杆15进入另一个凹槽16的内腔对固定杆7的位置进行固定,当四个卡块11均从第一卡槽12的内腔移出时,使用者将模具本体1从两个压模板2之间移出,模具本体1带动第三凹槽16从卡柱302的表面移出,方便使用者对模具本体1进行更换。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