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内膜的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52834发布日期:2020-04-03 14:21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内膜的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内膜的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



背景技术:

带内膜的玻璃纤维软管,自外向内依次为外膜、玻璃纤维布层和内膜,需要在外膜和内膜之间灌入树脂胶以使玻璃纤维布层完全浸渍树脂胶。但是,现有的灌胶方式为,仅在内膜和外膜之间通过一次性灌胶实现,该种灌胶方式存在的问题是树脂胶无法充分浸透内膜上下两侧的玻璃纤维布层,存在明显缺陷。

或者,还存在另一种灌胶方式,先对整条软管上侧进行灌胶,待软管上侧灌胶完毕后再重新对软管下侧进行灌胶,整个灌胶步骤需要重复两次,在软管较长的情况下,该种灌胶方式明显需要的时间长、效率低,影响产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内膜的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其克服了背景技术的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内膜的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玻璃纤维软管包括依次布置的外膜、玻璃纤维布层和内膜,且具有第一端口和用于灌胶的第二端口,第一端口处于密封状态,其特征在于:该灌胶装置包括:

工作台,其具有一向上倾斜的操作台面;

用于将软管输送至前方的传送机构,其安装在工作台且沿操作台面延伸;

用于将外膜与内膜之间抽真空的抽真空设备,其能分离的连接在软管的未灌胶段;

能将灌入软管下侧的树脂胶进行止流并抹平均匀的第一止流抹平机构和能将灌入软管上侧的树脂胶进行止流并抹平均匀的第二止流抹平机构,第一止流抹平机构和第二止流抹平机构沿着传送机构下上布置。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止流抹平机构包括第一止流辊和第一抹平辊,第一止流辊能移动地转动安装在工作台,第一抹平辊能移动地转动安装在工作台,且第一止流辊位于第一抹平辊的后方。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抹平辊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根据软管设计厚度确定。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抹平辊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大于第一止流辊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二止流抹平机构包括第二止流辊和第二抹平辊,第二止流辊能移动地转动安装在工作台,第二抹平辊能移动地转动安装在工作台,且第二止流辊位于第二抹平辊的后方,第一抹平辊位于第二止流辊的后方。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抽真空设备包括抽真空泵、抽真空管和皮碗,在软管的未灌胶段设置开口,所述皮碗能分离地密封连接在该开口处,抽真空管连接真空泵和皮碗。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用于将树脂胶泵入软管内的泵送机构,其安装在工作台。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用于检测灌入软管下侧的树脂胶的均匀性的检测设备,该检测设备安装在第一止流抹平机构和第二止流抹平机构之间。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该灌胶装置,为单次异步灌胶的方式,在同一流水线上先后对软管下侧和上侧的外膜与内膜的间隙进行灌胶,仅需传动机构完整输送一次软管便可完成,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灌胶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操作台面向上倾斜,第一止流抹平机构和第二止流抹平机构沿着传送机构下上布置,对软管下侧灌胶或对软管上侧灌胶时均能保证灌入的树脂胶能在重力作用下往后回流,以加快灌胶的时间。同时,第一止流抹平机构既能保证灌入软管下侧的树脂胶不往后回流,又能保证灌入软管下侧的树脂胶的厚度均匀;第二止流抹平机构既能保证灌入软管上侧的树脂胶不往后回流,又能保证灌入软管上侧的树脂胶的厚度均匀。

2.第一止流抹平机构包括第一止流辊和第一抹平辊,第一止流辊和第一抹平辊能根据软管的长度随时调节二者之间的间隙,也能根据客户需求随时调节二者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使用极其方便。

3.所述第一抹平辊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根据软管设计厚度确定,使得第一抹平辊在软管向前移动的过程中能保证软管下侧的树脂胶的厚度的一致性、均匀性。

4.第二止流抹平机构包括第二止流辊和第二抹平辊,第二止流辊和第二抹平辊能根据软管的长度随时调节二者之间的间隙,也能根据客户需求随时调节二者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使用极其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未灌胶的软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2绘示了软管的第二端口移动至第一抹平辊前方的状态示意图。

图3绘示了对软管下侧灌胶后第一抹平辊下移至预设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4绘示了对软管上侧灌胶后第二抹平辊还未下移的状态示意图。

图5绘示了对软管上侧灌胶后第二抹平辊下移至预设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查阅图1至图5,一种带内膜的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

如图1,玻璃纤维软管包括依次布置的外膜1、玻璃纤维布层2和内膜3,且具有第一端口4和用于灌胶的第二端口5,第一端口4处于密封状态,第二端口5根据需要可进行密封或打开。

该灌胶装置包括:工作台10、传送机构、抽真空设备、第一止流抹平机构和第二止流抹平机构。

工作台10具有一向上倾斜的操作台面。

传送机构用于将软管输送至前方,其安装在工作台10且沿操作台面延伸。如图2所示,传送机构为传送带20。

抽真空设备用于将外膜1与内膜3之间抽真空,其能分离的连接在软管的未灌胶段。如图2所示,所述抽真空设备包括抽真空泵30、抽真空管31和皮碗32,在软管31的未灌胶段设置开口,所述皮碗32能分离地密封连接在该开口处,抽真空管31连接真空泵30和皮碗32。该开口与第一止流抹平机构的距离大约为3-5米。

第一止流抹平机构能将灌入软管下侧的树脂胶进行止流并抹平均匀,第二止流抹平机构能将灌入软管上侧的树脂胶进行止流并抹平均匀,第一止流抹平机构和第二止流抹平机构沿着传送机构下上布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流抹平机构包括第一止流辊40和第一抹平辊50,第一止流辊40能移动地转动安装在工作台10,第一抹平辊50能移动地转动安装在工作台10,且第一止流辊40位于第一抹平辊50的后方。第一止流辊40和第一抹平辊50既可以上下移动也可以前后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抹平辊50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根据软管设计厚度确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抹平辊50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大于第一止流辊40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止流抹平机构包括第二止流辊60和第二抹平辊70,第二止流辊能移动地转动安装在工作台10,第二抹平辊70能移动地转动安装在工作台10,且第二止流辊60位于第二抹平辊70的后方,第一抹平辊70位于第二止流辊60的后方。第二止流辊60和第二抹平辊70既可以上下移动也可以前后移动。

所述第二抹平辊70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根据软管设计厚度确定。且所述第二抹平辊70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大于第二止流辊60与传送带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例中,该灌胶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树脂胶泵入软管内的泵送机构,其安装在工作台10。该泵送机构可以为真空泵(图中未示出),以将树脂胶泵入软管上侧或下侧。该灌胶装置还可以包括搅拌设备(图中未示出),用于在灌胶前对树脂胶进行搅拌。

本实施例中,该灌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灌入软管下侧的树脂胶的均匀性的检测设备,该检测设备安装在第一止流抹平机构和第二止流抹平机构之间。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检测设备为向上照射的检测灯80且位于软管下方,当灌完胶的软管移动至检测灯80上方时可通过肉眼观察软管的透明度,若透明度均匀,则可判断软管下侧的树脂胶均匀性好;若透明度不均匀,明暗交叉,则可判断软管下侧的树脂胶的均匀性不好,此时,可调整第一抹平辊50的位置再次对软管进行抹平操作。

一种带内膜的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0,先将软管的第一端口4和第二端口5均密封,并将软管的第二端口5放置在传送机构上,通过传送机构将软管第二端口5输送至第一抹平辊50的前方后停止向前移动,并在软管的未灌胶段的外膜1处设置开口并连接抽真空设备以对软管进行抽真空;该开口距离第一止流辊40的距离大约为3-5米;

步骤20,向下移动第一止流辊40以使第一止流辊40能稍微压紧软管以保证抽真空设备与第一止流辊40之间能抽真空且保证灌入软管下侧的树脂胶停止向后流动;

步骤30,如图2所示,解开第二端口5的密封,从第二端口5下侧的外膜1与内膜3间隙灌入整个软管下侧所需的树脂胶,树脂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至第一止流辊40处后停止向后流动;

步骤40,密封第二端口5,并向下移动第一抹平辊50到达预设高度,启动传送机构以将软管第二端口5继续向前移动,第一抹平辊50和第一止流辊40在软管的带动下能转动,灌入的树脂胶在第一抹平辊50的作用下以达到相同的厚度,第一止流辊40始终保持软管未灌胶段的真空度以及保持灌入的树脂胶的止流;

步骤50,如图3所示,当第二端口5处到达第二抹平辊70前方时传送机构停止移动,第二止流辊60向下移动至能稍微压紧软管的位置;

步骤60,如图4所示,解开第二端口5的密封,并第二端口5上侧的外膜1与内膜3间隙灌入整个软管上侧所需的树脂胶,树脂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至第二止流辊60处后停止向后流动;

步骤70,如图5所示,密封第二端口5,并向下移动第二抹平辊70到达预设高度,启动传送机构以将软管第二端口5继续向前移动,第二抹平辊70和第二止流辊60在软管的带动下能转动,灌入的树脂胶在第二抹平辊70的作用下以达到相同的厚度,第二止流辊60始终保持在步骤60中灌入的树脂胶的止流;

步骤80,传送机构持续移动以使软管持续向前移动,直至软管的第一端口4移动至第二抹平辊70处时,便完成了整条软管的灌胶。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80中,当抽真空设备靠近第一止流辊50时,将抽真空设备从软管处拆下,并将开口进行密封,同时,在软管后方的3-5米处重新设置开口以连接抽真空设备并进行抽真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