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冷却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4792发布日期:2020-05-22 21:5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多层冷却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领域,尤其是多层冷却箱。



背景技术:

注塑件自然冷却时间通常需要2小时左右,为了加快注塑件的冷却速率,通常利用风冷,即通过风扇或者放在通风处让快速流通的空气带走注塑件的热量从而实现快速冷却。

现有的风冷设备,通过一条输送线来输送装有待冷却件的料盘移动经过风冷电扇或鼓风机等装置处进行冷却,冷却完成后由输送线输送到外部进行下料。

这种风冷设备的处理量小,效率低,因此为了增加风冷设备的批量处理能力和冷却效率,通常可以设置多层输送线分别载送料盘移动到多层风扇或鼓风机处进行冷却,但是,在这种结构中,每层输送线常常需要设置一个独立的电机来进行驱动,这就造成需要多个电机,这既增加了设备成本,又增加了能耗。

另外,现有的冷却设备在冷却完成,料盘在下料工位下料后,料盘往往需要由人工搬运到上料位置进行再上料,无法有效的实现料盘的自动循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通过单动力机构从而分别驱动多层链式输送带的多层冷却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多层冷却箱,包括两块相对的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两层链式输送带及至少一排鼓风机,多个所述链式输送带通过一个可移动的动力机构驱动,在任一状态下,所述动力机构最多与一层链式输送带连接。

优选的,所述多层冷却箱中,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机及由其驱动自转的齿轮,所述齿轮可与任一高度的链式输送带的转轴一端的从动轮啮合,所述电机由皮带输送线驱动升降且其可滑动地设置于延伸到最上层和最下层链式输送带上方和下方的导轨上,所述皮带输送线的皮带与所述电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多层冷却箱中,所述皮带输送线的皮带的内表面为锯齿状,所述电机通过连接块与所述皮带连接,所述连接块具有与所述皮带的锯齿状的内表面啮合的齿状面。

优选的,所述多层冷却箱中,所述链式输送带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移载机、第二移载机,所述第一移载机的外侧设置上料输送机,所述第二移载机的外侧设置下料输送机,所述第一移载机可升降并与任一链式输送带的一端对接及可与上料输送机对接,所述第二移载机可升降并与任一链式输送带的另一端对接及可与下料输送机对接。

优选的,所述多层冷却箱中,所述第一移载机、第二移载机均包括框架及设置于框架上的至少一层输送带,所述框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丝杠的活动螺母,两个所述丝杠的螺杆由一个电机驱动。

优选的,所述多层冷却箱中,所述侧板顶部设置有回流输送线,所述第一移载机、第二移载机可移动至与所述回流输送线的两端衔接。

优选的,所述多层冷却箱中,所述回流输送线包括两层高差与相邻两层所述链式输送带的高差相同的回流线,所述第一移载机、第二移载机均包括两层输送带。

优选的,所述多层冷却箱中,链式输送带和/或第一移载机的输送带和/或第二移载机的输送带和/或上料输送机和/或下料输送机和/或回流输送线的链条上等间隙设置有支撑辊轮,每层支撑辊轮底部设置有支撑限位导轨。

优选的,所述多层冷却箱中,所述侧板上分别可自转地设有位于每层所述链式输送带的输入端上方的辅助轮,所述辅助轮连接辅助电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本方案设计精巧,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可升降的动力机构分别移动到不同高度的链式输送带处进行驱动,只需一个动力源即可满足多个输送线的驱动要求,并且动力机构在驱动状态下仅驱动一个链式输送带,从而可以极大的降低对动力机构的驱动力要求,能够有效的节约动力机构的设置成本,降低能耗。

本方案通过锯齿状结构的皮带及连接块相互啮合,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电机与皮带连接的稳定性,保证了电机升降的可靠性且便于实现。

本方案设置回流输送线、第一移载机、第二移载机,能够有效的实现卸料后的空料盘循环到上料工位处,极大的丰富了设备功能,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第一移载机和第二移载机均采用两层输送带的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设备的运行节拍,减少空行程的出现,从而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采用链式输送设备,并且在链条上设置有支撑辊轮并以支撑限位导轨作为支撑,能够有效保证每个输送设备的承载能力,同时滚轮结构为设置小动力的料盘驱动设备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减少链式输送带的启动频率及降低动力机构的移动频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图2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机构与皮带输送线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机构的电机与皮带输送线的皮带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移载机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移载机的局部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移载机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料输送机的侧视图(图中隐去一侧的支撑板);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料输送机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流输送线的端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流输送线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0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17是图2中d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多层冷却箱进行阐述,如附图1-附图3所示,其包括两块相对的侧板1、2,所述侧板1、2上设置有至少两层链式输送带3及与每层链式输送带3位置匹配的一排鼓风机4,多个所述链式输送带3通过一个可移动的动力机构5驱动,所述动力机构5在任一状态下,最多与一个链式输送带3连接。

通过使动力机构5可以移动,从而可以通过一个动力机构满足不同高度的链式输送带3的驱动要求,并且动力机构5在驱动状态下仅驱动一个链式输送带3,从而可以极大的降低对动力机构5的驱动力要求,可以有效的节约动力机构的设置成本。

具体来看,如附图4所示,所述链式输送带3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侧板1、2上的两对齿轮33,位于同一侧板1上的两个齿轮33之间通过链条34连接,位于同一端的两个齿轮34通过一可转动地架设于两个侧板1、2上的转轴31连接并实现自转,所述转轴31的一端延伸到侧板外部且套装一从动轮3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链式输送带3也可以用链板输送带或辊筒输送线或皮带输送线进行替代。

如附图1、附图2、附图5所示,每层链式输送带3的转轴31位于同一侧,从而可以通过一个动力机构5进行驱动,所述动力机构5包括电机51及由其驱动自转的齿轮52,所述齿轮52可与任一高度的链式输送带3的转轴31一端的从动轮32啮合,当所述齿轮52与一从动轮32啮合时,电机51启动即可带动从动轮32转动,从而启动相应层的链式输送带3。

为了使齿轮52与不同层的链式输送带3的从动轮32啮合,如附图2、附图6所示,所述电机51由皮带输送线6驱动升降且其可滑动地设置于延伸到最上层和最下层链式输送带3上方和下方的导轨66上,所述皮带输送线6包括可自转地设置于一垂直于侧板1的安装板62上的滚轮63,64,所述滚轮63、64的两端具有限位盘,所述滚轮63、64通过套设在它们上的皮带61连接,其中一滚轮63连接固定在所述安装板62上的电机65,所述皮带输送线6的皮带61与所述电机51连接,所述导轨66固定于所述安装板62上,且其位于所述皮带61围合的区域内。

具体进行电机51与皮带61连接时,可以通过与皮带61螺接的连接块来实现,优选的,为了保证皮带61与滚轮63,64连接的可靠性,避免打滑,所述皮带61的内表面为锯齿状(图中未示出),所述滚轮63、64圆柱面具有与所述锯齿状卡接的卡齿,如附图7所示,所述电机51通过一连接块53与所述皮带61连接,所述连接块53具有与所述皮带61的锯齿状的内表面啮合的齿状面531,所述连接块53为两个部分组合而成。

并且,多层链式输送带3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链式输送带3的输送面的间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同,如附图2所示,优选为间距相同,从而可以降低电机51移动的控制难度,并且便于与后续的第一移载机、第二移载机及回流输送线相匹配。

同时,如附图3所示,所述链式输送带3的长度满足可以同时并排放置多个料盘80,因此,所述每排所述鼓风机4的数量、位置与放置的料盘80的数量、位置对应,所述侧板1、2上开设有若干与所述鼓风机4匹配的孔。

进一步,为了能够便于不同层链式输送带3的自动化上下料,如附图8所示,在所述链式输送带3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移载机7、第二移载机8,所述第一移载机7的外侧设置上料输送机9,所述第二移载机8的外侧设置下料输送机10,所述第一移载机7可升降并与任一链式输送带3的一端对接及可与上料输送机9对接,所述第二移载机8可升降并与任一链式输送带3的另一端对接及可与下料输送机10对接。

其中,所述第一移载机7和第二移载机8的结构相同,下文中以第一移载机7为例进行说明,如附图9所示,所述第一移载机7包括框架71及设置于框架上的至少一层输送带72,所述框架71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丝杠73的活动螺母731,两个所述丝杠73的螺杆732由一个电机74驱动。

具体而言,如附图10所示,所述输送带72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71上的两个立板721,两个所述立板7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齿轮722,同一立板721上的所述齿轮722的通过套设在它们上的链条723连接,同一端的两个齿轮722通过转轴724连接,所述转轴722的一端连接驱动其自转的电机725。

如附图9、附图11所示,所述丝杠73的螺杆731可转动地设置于位置固定的底板75和顶板76上,所述螺杆731的上端设置有滚轮77,所述滚轮77通过皮带78连接一第一主动轮79,所述第一主动轮79固定于一位于所述底板75底部的电机74的电机轴上,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还设置有第二主动轮710,所述第二主动轮710通过皮带720连接滚轮730,所述滚轮730连接另一侧的丝杠的螺杆;进一步,为了保证所述框架71移动的稳定性,在所述底板75和顶板76之间设置有导向轴740,在所述框架71上设置有可沿所述导向轴740往复滑动地轴套750。

所述上料输送机9的输送面与一层链式输送带3的输送面平齐,如附图12、附图13所示,所述上料输送机9包括底座91,所述底座91上设置有相对的支撑板92,所述支撑板92上分别设置有一对链轮93,位于同一支撑板92的链轮通过链条94连接,位于前端的两个链轮93通过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板92上的转轴95实现自转,所述转轴95的一端连接电机96,所述支撑板92的外端设置有挡板97。

进一步,如附图13所示,所述底座91上还设置有锁定机构98,所述锁定机构98用于使所述料盘80与所述挡板97紧贴,其包括固定推块981,所述固定推块981设置于驱动其沿平行与所述上料输送机9的输送方向往复移动的气缸982,所述气缸982设置于驱动其沿纵向往复升降的升降气缸983上。

所述下料输送机10的输送面与一层链式输送带3的输送面平齐,且其结构与所述上料输送机9的结构相近,区别在于不再设有所述锁定机构98,其具体结构此处不作赘述。

进一步,如附图8所示,为了能够有效的使清空后的料盘80能够输送回上料输送机9处进行上料,在所述侧板1、2顶部设置有回流输送线40,所述第一移载机7、第二移载机8可移动至与所述回流输送线40的两端衔接。

其中,如附图14所示,所述回流输送线40包括至少一层与所述链式输送带3的结构相同的回流线,所述回流线由位于其侧板处的电机403驱动。

另外,如果所述第一移载机7和第二移载机8均为单层的输送带,那么在输送带向回流输送线40输送空置的料盘后,才能再去承接链式输送带3输送的完成冷却的料盘,这就造成了第一移载机的移动空行程的增加,不利于实现料盘回流、上料的节拍紧凑性和协调性。

因此,如附图8-附图10所示,所述第一移载机7和第二移载机8均包括两层输送带,并且两层输送带的间距等于相邻两层链式输送带3的间距的两倍,同时,所述回流输送线40的回流线401与最上层的链式输送带3的间距等于两层输送带之间的间距,因此,当所述第一移载机7、第二移载机8上层的输送带与回流线401对接时,其下层的输送带可以同时与最高位的链式输送带3对接,从而可以同时进行控制料盘的回流及接收完成冷却的料盘。

进一步,如附图14、附图15所示,为了提高回流输送线40上的料盘容纳量,使所述回流输送线40包括两层高差与相邻两层所述链式输送带3的高差相同的回流线401,402,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设备整体的运行节拍。

另外,为了便于对第一移载机7和第二移载机8的上下料进行控制,如附图10、附图16所示,所述第一移载机7的上层输送带上靠近所述上料输送机9的一端设置有顶升翻转式阻挡器100,下层的输送带上远离所述上料输送机9的一端设置有顶升翻转式阻挡器100,所述顶升翻转式阻挡器100包括位置固定的气缸1001,所述气缸1001上设置有支座1002,所述支座1002上通过一转轴(图中未示出)可转动地设置有挡块1003,所述气缸1001的气缸轴穿过所述支座1002并枢轴连接所述挡块1003的底部或与所述挡块1003的底部抵接或枢轴连接,所述支座1002的顶面10021略低于所述输送带上的料盘的底面,所述气缸1001的气缸轴伸出时,所述顶块1003的侧端面10031与所述支座1001的顶面垂直且其顶点高于支座1001的顶面从而将料盘阻挡;所述气缸1001的气缸轴缩回时,所述顶块1004的侧端面的顶点转动至所述支座1001的顶面下方,从而使料盘通过阻挡器进行输送。

与此同时,输送过程中,各输送线上会同时承载多个托盘,为了保证输送线对托盘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如附图4、附图12、附图15所示,使所述链式输送带3和/或第一移载机7的输送带和/或第二移载机8的输送带和/或上料输送机9和/或下料输送机10和/或回流输送线40的链条上等间隙设置有支撑辊轮50,每层所述支撑辊轮5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限位支撑滚轮50的支撑限位导轨90。

最后,当料盘移动至所述链式输送带3后,为了减少链式输送带3的启动,且由于料盘可以在链式输送带3上通过支撑辊轮50进行滚动,因此,可以通过向位于最入口处的料盘单独施加推力,从而推动链式输送带3上的料盘依次移动,并且,此时,所需的动力相对较小,且不需要使动力机构5频繁的切换,因此,如附图17所示在所述侧板1、2上还分别可自转地设有位于每层所述链式输送带3的输入端上方的辅助轮60,所述辅助轮60连接辅助电机70,所述料盘位于所述链式输送带3上时,其两侧的底面与辅助轮60贴合。

整个设备在运行时,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或视觉识别及控制装置,plc控制系统、工业电脑等设备进行各种电机的启停控制,此处为已知技术,不作赘述。

下面将详细说明多层冷却箱的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首先将料盘80放置于所述上料输送机9上,人工或通过自动化设备将至少一待冷却件放置到料盘80上的放置槽中或者将装有待冷却件的料盘80置于上料输送机9上,接着人工按动按钮启动整个设备,或者通过传感器来进行启动的控制。

s2,设备启动后,所述第一移载机7的电机74启动,使输送带移动至与所述上料输送机9衔接,接着,所述上料输送机9的电机96启动,将其上的料盘80移动至所述第一移载机7的输送带上。

s3,所述第一移载机7将料盘80输送至一层链式输送带3上,例如,可以安装从最下层链式输送带3向上层逐层上料的方式进行上料,也可以反向上料,或者也可以随机上料,当按照最下层开设上料时,所述电机74启动将第一移载机7的输送带移动至与最下层的链式输送带3衔接,接着,输送带的电机725启动将其上的料盘80输送至所述链式输送带3上。

s4,此时,所述料盘80所处位置的鼓风机启动对料盘80上的待冷却件进行风冷,冷却过程中,最底层的所述链式输送带3可以不对料盘80进行输送,也可以缓慢对其进行输送,此时,所述皮带输送线6的电机66启动使所述动力机构5的齿轮52移动至与最下层的从动轮32啮合,同时,当所述第一移载机7将后续的料盘输送到最低层的链式输送带3上时,所述动力机构5的电机51可以启动驱动所述链式输送带3将其上的料盘向前输送,从而为后续的料盘80提供放置空间,从而可以有效的利用每个料盘冷却时间,进行上料操作,从而提高冷却效率,同时满足装盘、清盘、料盘循环的节奏要求。

s5,当一个料盘上的待冷却件已冷却完后,使所述第二移载机8的电机84启动将其上的输送带至与已冷却件的料盘所对应的链式输送带3对接,此时,所述链式输送带3启动将已冷却件的料盘输送至第二移载机8的输送带上,冷却时,可以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对完成冷却的料盘进行下料。

s6,接着,第二移载机8移动至其输送带与所述下料输送机10对接,并将料盘80输送至下料输送机10上。

s7,人工或通过自动化设备,如机械手或真空吸附设备等,移除料盘80上的已冷却件,下料输送机10将清空的料盘80输送至第二移载机8的输送带上。

s8,所述第二移载机8移动至与回流输送线40对接,并将料盘80输送至回流输送线40上,所述回流输送线将料盘输送至与其对接的第一移载机上;

s9,第一移载机移动与上料输送线对接并将料盘输送至上料输送线上再次进行上料。

并且,由于所述第一移载机7和第二移载机8均为两层结构,因此,在后续料盘循环、料盘装料、料盘下料时,所述下料输送机10输送回的料盘80放置于所述第二移载机8的上层输送带上,当所述第二移载机8的输送带与回流输送线40衔接时或在移动过程中,可以向其下层输送带上输送待下料的料盘;并且,回流输送线40回流的料盘输送到所述第一移载机7的上层输送带上,当第一移载机7与上料输送线9对接时,先将上料输送机9上的料盘80输送到所述第一移载机7的下层输送带上,接着使第一移载机7的上层输送带与上料输送机9对接,然后将其上的空置料盘输送到所述上料输送机9上进行在此上料,接着第一移载机7将其上的料盘输送到可以上料的链式输送带3上,依此顺序,可以有效的提高第一移载机7和第二移载机8的工作节拍,减少空行程的出现,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