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杆组件与立体打印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926912阅读:来源:国知局
054]藉此,当立体打印装置50于运送状态使导杆组件100未作动时,导杆组件100的整体高度得以降低。更进一步地说,立体打印装置还包括外壳58,其例如是通过多个组装框架所构成,而前述的构件配置在外壳58内。当立体打印装置50于运送状态使导杆组件100未作动时,导杆组件100的导杆140与第二引导件140可隐藏于第一通道122内。换言之,当导杆组件100的导杆140与第二引导件140隐藏于第一通道122内时,立体打印装置50的整体高度为打印平台52至第一引导件12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待立体打印装置50于操作状态时,突出于第一通道122外的第二引导件130与导杆140可依据操作情况从外壳58上的开口往外延伸。如此,立体打印装置50所采用外壳58无须预留额外的操作空间供导杆组件100作动时使用,进而可降低立体打印装置50所需的空间。据此,本发明的导杆组件100与立体打印装置50可降低立体打印装置50所需的空间。
[0055]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10包括支撑板112与线性马达114,支撑板112配置在前述的移动单元56 (示出于图1)上,使导杆组件100配置于移动单元56上而可通过移动单元56移动。线性马达114配置于支撑板112上,并连接导杆140,以驱动导杆140相对于基座110移动。其中,线性马达114还可通过固定件116固定在支撑板112上。线性马达114是用以驱动导杆140沿单一轴来回移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是用来驱动导杆140沿轴Z来回移动,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再者,基座110具有第一限位部118与第二限位部119。第一限位部118位于基座110的底部,以限制导杆140相对于基座110移动至加压端142接触第一限位部118为止。第二限位部119位于基座110的顶部,以限制导杆140相对于基座110移动至引导端144接触第二限位部118为止。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118与第二限部位119可以是由基座110的局部区域所构成。举例而言,基座110的支撑板112上用以让导杆140通过的开口(未示出)的周边即可作为第一限位部118,而用以固定线性马达114的固定件116上用以让导杆140通过的开口(未示出)的周边即可作为第二限位部119。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0056]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导杆140具有相对的加压端142以及引导端144,加压端142 (示出于图3)位在基座110相对于第二引导件130的一侧,即位在基座110下方,且引导端144耦接至第二引导件130。换言之,导杆140穿过基座110,使其加压端142与引导端144分别位在基座的下方与上方。如此,配置在导杆组件100的下方的打印单元54可对应于导杆140的加压端142,如图3所不。导杆140可通过第一引导件120与第二引导件130的引导而在第一通道122内沿轴Z相对于基座110移动。举例而言,当导杆140沿轴Z移动而使加压端142远离基座110时,导杆140以引导端142驱动第二引导件130沿轴Z移动而隐藏于第一通道122内。当导杆140沿轴Z移动而使加压端142接近基座110时,导杆140以引导端144驱动第二引导件130沿轴Z移动而突出于第一通道122外,进而以加压端142接触或远离打印单元54。
[0057]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件120包括固定在基座110上的两板材120a、120b。两板材120a、120b对向设置,并相隔一间距,以构成第一通道122,而导杆140可隐藏于第一通道122内。类似地,本实施例的第二引导件130具有沿轴Z延伸的第二通道132,连通至第一通道122,且导杆140位于第一通道122与第二通道132内。其中,第二引导件130也可包括可动地耦接至第一引导件120的两板材130a、130b。两板材130a、130b对向设置,并相隔一间距,以构成第二通道132。更进一步地说,板材130a耦接至板材120a,而板材130b耦接至板材120b,使第一通道122与第二通道132彼此连通。如此,第一引导件120与第二引导件130提供第一通道122与第二通道132作为导杆140的容纳空间与移动路径,使导杆140可在第一通道122与第二通道132内沿轴Z相对于基座110移动。此外,第二引导件130也可在第一通道122内沿轴Z相对于基座110移动。
[0058]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导件130还包括一对第一引导轨道134(图2示出其中一个第一引导轨道134为例)。第一引导轨道134沿轴Z延伸并位在第二通道132的相对两侧,例如分别位在作为第二引导件130的两板材130a、130b上。对应地,第一引导件120的相对两侧具有面向第二引导件130的一对第一引导柱(未示出),其位在作为第一引导件120的两板材120a、120b的内侧而对应于第二引导件130的外侧。如此,未示出的第一引导柱对应嵌入第一引导轨道134,使第二引导件120可动地耦接至第一引导件120,并通过第一引导轨道134沿轴Z相对于第一引导件120移动,例如沿轴Z相对于第一引导件120移动至第一通道122内。
[0059]类似地,本实施例的导杆140也可通过上述手段可动地耦接至第二引导件130。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导件130还包括一对第二引导轨道136(图2示出其中一个第二引导轨道136为例),沿轴Z延伸并位在第二通道132的相对两侧,例如分别位在作为第二引导件130的两板材130a、130b上。对应地,导杆140具有位在引导端144的相对两侧的一对第二引导柱146(图2示出其中一个第二引导柱146为例)。如此,第二引导柱146对应嵌入第二引导轨道136,使导杆140以引导端144耦接至第二引导件130,并通过第二引导轨道136沿轴Z相对于基座110移动。
[0060]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件120固定于基座110上,第二引导件130可通过第一引导轨道134与第一引导柱的嵌合关系相对于第一引导件120与基座110沿轴Z移动,而导杆140可通过第二引导柱146与第二引导轨道136的嵌合关系相对于第二引导件130、第一引导件120与基座110沿轴Z移动。当导杆140相对于基座110移动时,导杆140的引导端144通过第二引导件130与第二引导件120的引导沿轴Z移动,而导杆140的加压端142远离或接近基座110的底部,而对应接近或远离位在导杆组件110下方的打印单元54。
[0061]图4是图3的立体打印装置于另一操作状态的侧视图。请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打印单元54包括料筒54a以及承载料筒54a的移动架54b,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其中,料筒54a装载有未示出的打印材料,并配置在移动架54b上,且导杆140以加压端142对应于料筒54a。移动架54b固定于导杆组件100的基座110,并可带动料筒54a随着导杆组件100相对于打印平台52 (示出于图1)移动。如此,当立体打印装置50于初始状态或者于更换料管54a时,导杆组件100的导杆140的加压端142位在基座110的底部并远离打印单元54,使加压端142与移动架54b之间存在适当距离以利于将料管54a配置于移动架54b上。此时,耦接导杆140的引导端144的第二引导件130相对于第一引导件120往上展开,使导杆140位在第一通道122与第二通道132内,而导杆140的加压端144与第二引导件130的顶部位于第一水平高度Hl。
[0062]之后,当立体打印装置50于操作状态时,导杆组件100的导杆140受到基座100的线性马达114(示出于图2)的驱动而沿轴Z相对于基座110往下移动,使其加压端142远离基座110的底部并接触打印单元54,如图3至图4所示。所述立体打印装置50于操作状态,即立体打印装置50通过打印单元54打印所需的立体物件。此时,导杆组件100的导杆140如前述沿轴Z相对于基座110往下移动,使其加压端142接触打印单元54,并进一步伸入料筒54a内(如图4所示),使料筒54a的打印材料被加压端142往外挤出而在打印平台52上逐层堆叠出立体物件。
[0063]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当导杆140在前述状态中相对于基座110沿轴Z移动而使加压端144远离基座110时,导杆140实际上通过第二引导件130以及第一引导件120的引导而相对于基座110移动。其中,导杆140的引导端144首先通过前述的第二引导柱146与第二引导轨道136的嵌合关系相对于第二引导件130沿轴Z往下移动。在导杆140的引导端144移动至第二引导件130的底部之后,导杆140带动第二引导件130通过前述的第一引导轨道134与第一引导柱的嵌合关系相对于第一引导件110沿轴Z往下移动,使导杆140可持续沿轴Z往下相对于基座110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二引导件130与引导端144沿轴Z持续朝向第一引导件120往下移动,进而隐藏于第一引导件120的第一通道122内。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引导件130也可在导杆140的引导端144移动至第二引导件130的中间时即受到导杆140的带动而朝向第一引导件120移动,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
[0064]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