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缩管干式扩张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742301阅读:来源:国知局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提供了一种热缩管干式扩张装置,包括绕线盘10,输送辊轮15,扩张模具30,牵引辊轮18,第一加热筒50以及第二加热筒40。其中,输送辊轮15设置于第一加热筒50的进口位置,以方便输送辊轮15将待扩张热缩管I从绕线盘10中输送进入第一加热筒50中对待扩张热缩管I进行预加热;第二加热筒40通过保温板与第一加热筒50连接,用于给待扩张热缩管I进行加热;扩张模具30位于第二加热筒40的出口位置,待扩张热缩管I在加热过后直接输送进入内置真空的扩张模具30进行扩张至需要的外径;牵引辊轮18位于扩张模具30的出口位置,用于牵引扩张后热缩管2进行收集。特别地,设置于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之间的保温板,由于第一加热筒50中温度低于第二加热筒40中的温度,保温板可以用于保证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之间的相互独立,实现两个加热筒之间的分区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待扩张热缩管I通过保温板从第一加热筒50进入第二加热筒40进行加热;同时为了精确地控制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中的温度,本实用新型中分别在两个加热筒中设置热电偶,且为了保证加热的均匀性,两个加热筒分别由远红外加热板包覆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中分别设置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对待扩张热缩管I进行预加热和加热,其在第一加热筒50中的预加热的温度小于待热缩管软化的温度,再进入第二加热筒40中进行加热软化,让待扩张热缩管I对温度的变化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而不是对待扩张热缩管I采用直接加热到位的方式,有效地防止了直接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巨大突变给热缩管的内部结构带来的变化,如应力等,从而保障了热缩管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扩张机的加热效率,利于速度的有效提升。
[0039]具体地,第一加热筒50与第二加热筒40中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加热腔51及至少一个第二加热腔41,且为了保证待扩张热缩管I加热的均匀性以及尽可能减小热缩管在加热过程中易出现的擦碰和刮伤,每个加热腔中只放置一根待扩张热缩管I。
[0040]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套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系统、一套扩张内压自动增加系统、无极调压阀以及人机界面,其中,SPC系统分别与外径探测仪20及人机界面连接,扩张内压自动增加系统分别于外径探测仪20与无极调压阀连接。操作人员首先在人机界面中输入待扩张热缩管I的标准外径及扩张模具30扩张后热缩管2与待扩张热缩管I的标准差值,随后人机界面将数值发送至SPC系统进行储存。在实际应用中,外径探测仪20同时对多跟扩张后热缩管2的外径进行探测,且分别实时将探测数据发送至SPC系统,SPC系统将接收到的探测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出差值,并将测量差值显示在人机界面中。
[0041]若测量差值大于标准差值,则调节与SPC系统连接的无极调压阀,减小扩张内压自动增加系统输出的气压;
[0042]若测量差值小于标准差值,则调节与SPC系统连接的无极调压阀,增加扩张内压自动增加系统输出的气压;
[0043]若测量差值等于标准差值,则不调节与SPC系统连接的无极调压阀,保持扩张内压自动增加系统输出的气压。
[0044]SPC系统和扩张内压自动增加系统实现自动增加热缩管扩张内压,系统同时可以根据上述热缩管扩张的程度调节扩张的时间,以提高热缩管生产的质量。
[0045]对实施例一进行改进,得到优选地实施例二,参照图1和图2,其中,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并行垂直设置。在实际应用中,将加热筒垂直设置能够有效地解决横向设置给待扩张热缩管I造成的擦伤和刮伤等;且本实用新型中将两个加热筒并行设置能够有效地节约空间,同时提高扩张机的生产效率,方便操作。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的具体连接形式及摆放形式不作具体限定,只要其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分别对待扩张热缩管I进行预加热和加热,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
[0046]对实施例一进行改进,得到优选地实施例三,其中,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中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加热腔51和多个第二加热腔41,且第一加热腔51与第二加热腔41的数量匹配。分别在第一加热筒50中和第二加热筒40中设置多个加热腔,使得扩张机能够同时对多跟待扩张热缩管I进行加热,大大提高了传统的一根热缩管对应一台扩张机进行扩张的效率,同时热能利用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再有,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设置,对于相同数量的待扩张热缩管I来说,能够大大减少扩张机的使用数量,节约成本的同时节约了扩张机的占地面积。最后,本实用新型在不额外增加扩张机的前提下实现多跟热缩管同时扩张,同时有效地布置SPC系统和内压扩张自动增加系统,大大节约了制造成本。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中分别设置三个第一加热腔51和第二加热腔41,参照图4,即扩张机同时对三根待扩张热缩管I加热。
[0047]对实施例二进行改进,得到优选地实施例四,参照图1和图2,其中,在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上方设有保温罩壳70。由于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采用了垂直设置,又加热介质为空气,加热后的空气密度减小向上运动,很容易从加热筒中流失,从而导致热量的流失,进而导致扩张机中热能利用率很低,在本实用新型中保温罩壳70的设置,有效地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从而加热筒中空气不易流失,大大提高了扩张机中的热能利用率。
[0048]对实施例三进行改进,得到优选实施例五,其中,还包括至少一根外径探测仪20,设置于扩张模具30以及牵引辊轮18之间,用于探测扩张后热缩管2的外径,且外径探测仪20的数量与第一加热腔51和/或第二加热腔41的数量匹配。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三根外径探测仪20,如图4所示。
[0049]对实施例三进行改进,得到优选实施例六,其中,第一加热腔51相互交叠设置于第一加热筒50中,且每两个加热腔之间分别设有第一阻隔网55,第一加热腔51中空气通过第一阻隔网55进行流通;第二加热腔41相互交叠设置于第二加热筒40中,且每两个加热腔之间分别设有第二阻隔网45,第二加热腔41中空气通过第二阻隔网45进行流通。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每两个加热腔之间通过阻隔网,如不锈钢网连接,确保待扩张热缩管I内部的相互独立的同时各个加热腔中的空气能够对流自如,使得待扩张热缩管I能够更加充分的加热。具体地,如图5,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中分别由三个第一加热腔51和第二加热腔41交叠排列组成,三个加热腔中间想通,之间通过不锈钢网隔开。
[0050]对实施例四进行改进,得到优选实施例七,如图1和图2,其中,保温板设置于保温罩壳70内,连接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同时保证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相互独立。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通过保温罩壳70内的保温板连接,保温罩壳70下方的第一加热筒50和第二加热筒40相互独立,只在保温罩壳70位置对两个加热筒进行连接,最大程度地提高扩张机的效率,减小能量的流失。
[0051]对实施例七进行改进,得到优选实施例八,参照图3,其中,还包括,分别设置于保温罩壳70内部的牵引导轮16、转向导轮19以及导向辊轮17 ;牵引导轮16设置于第一加热筒50的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