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锅炉的抗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0734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厂余热锅炉领域,尤其是一种余热锅炉的抗震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热电厂采用余热锅炉对工业过程的废气的余热进行利用,如将锅炉内的水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余热锅炉通过余热回收可以生产热水或蒸汽来供给其他用户使用。

而余热锅炉一般采用全钢构架与炉壳自支成型,汽包布置于炉顶钢架上,采用支撑方式。本体内部受热面全悬吊于顶板之下。受热面管组垂直布置于换热室内,受热面管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集箱与下集箱,每个上集箱都通过吊杆将该管束的荷载传递到炉顶钢架上。由于本体内部受热面全悬吊于顶板之下,受热面管组垂直布置换热室内。在出现自然地震情况下,受热管组由于悬吊的结构特性,出现管组摇摆。

实际运行中,需要抗震装置限位,保护受热管组。而常规抗震结构设计中,抗震装置一端与锅炉两侧钢架相焊接,另一端紧挨受热面挡板,起到限位作用,这样能保证在特殊情况下,保护管屏受热面,但这给实际运行又带来另外一个隐患:余热锅炉两侧钢架外部壳体超温。在高温烟气下,由于金属热传导效应,部分烟气热量通过抗震装置传递到两侧钢架造成超温,引起锅炉两侧钢架外部壳体油漆烧焦、发糊,影响美观及使用性能。且在实际生产中,锅炉外部壳体的温度是禁止超过50℃的。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余热锅炉的抗震结构,以解决余热锅炉外壳温度过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余热锅炉的抗震结构,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抗震管子、设于锅炉两侧的钢架以及固定在两侧钢架上的保温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架内侧固定连接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贯穿保温壳体固定连接在钢架上,所述抗震管子插接在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二套筒套设在抗震管子上,第二套筒与抗震管子的外壁接触密封。

优选的,所述第二套筒固定连接在保温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套筒包括用于抗震管子和第一套筒的端部穿过的筒孔。

优选的,所述的筒孔包括分别与抗震管子外壁密封接触和与第一套筒的端部外壁密封接触的管子密封段和套筒密封段,其中套筒密封段的长度与第一套筒伸出保温壳体的长度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抗震管子紧邻第一套筒底端的管壁上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第一套筒凸出保温壳体的部分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套筒的套筒密封段与管子密封段之间过渡形成阶梯面,所述定位部与阶梯面配合。

优选的,所述保温壳体包括内衬板和钢架与内衬板间的保温材料,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内衬板上并与其保持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套筒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套筒包括外部金属壳体和成型在金属壳体内部的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保温材料。

优选的,所述抗震管子的管壁为空心结构,内部填充保温材料,所述抗震管子深入第一套筒内的端部与第一套筒的筒底之间设有保温材料。

优选的,所述抗震管子外壁与第一套筒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优选的,所述的抗震管子与余热锅炉的受热面垂直设置,所述受热面两侧包覆有受热面挡板,所述的抗震管子一端通过定位部与第一套筒焊接,另一端靠近受热面挡板设置。

优选的,所述余热锅炉内设有多个受热面,各受热面垂直布置于余热锅炉的换热室内,每一受热面对应若干根抗震管子,所述的若干根抗震管子分设于受热面挡板两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于锅炉两侧的钢架固定连接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开口伸出保温壳体,抗震管子插接在第一套筒内,第二套筒密封套设在抗震管子上,并与保温壳体的内衬板密封连接,因为第二套筒的密封作用降低了向钢架传导的热量,进而降低了锅炉钢架壳体上的温度,保证了机组正常的运行。

2、所述保温壳体内部设有保温材料,减少了锅炉换热室内烟气热量的损耗,同时也降低了热量向钢架传导。所述的第二套筒内部也设有保温材料,进一步减少了热量向两侧钢架传导。

3、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本体内部受热面全悬吊于顶部钢板之下,受热面管组垂直布置换热室内。在出现自然地震情况下,受热管组由于悬吊的结构特性,出现管组摇摆。则抗震管子一端固定在钢架上,另一端接触或靠近受热面两侧的受热面挡板,从而起到限位的作用,同时在发生震动时,可对受热面有保护作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余热锅炉的抗震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套筒;2、第二套筒;3、抗震管子;4、钢架;5、保温壳体;6、定位部;7、内衬板;8、保温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余热锅炉的抗震结构,包括第一套筒1、第二套筒2、抗震管子3、设于锅炉两侧的钢架4、设置在钢架4外侧的锅炉外壳,以及固定在钢架上的保温壳体5,所述第一套筒贯穿保温壳体5固定连接在钢架4上,所述第一套筒1开口伸出保温壳体,朝向余热锅炉的换热室。所述抗震管子3插接在第一套筒1内,所述第二套筒2套设在抗震管子3上,第二套筒2与抗震管子3的外壁接触密封。

通过在抗震管子3和第一套筒1凸出保温壳体5的管段上设置起密封作用的第二套筒2增强了抗震管子3与第一套筒1连接处的保温性能,减少了余热锅炉内部热量向钢架4传送,进而降低了钢架4外侧的锅炉外壳的温度。

所述第二套筒2固定连接在保温壳体5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套筒2包括用于抗震管子3和第一套筒1的端部穿过的筒孔,所述第二套筒2的筒孔于保温壳体5底部紧密包覆第一套筒1和抗震管子3外露第一套筒1的部分管段。所述的筒孔包括分别与抗震管子3外壁密封接触和与第一套筒1的端部外壁密封接触的管子密封段和套筒密封段,其中套筒密封段的长度与第一套筒伸出保温壳体的长度相匹配。具体的,因为第一套筒1的直径大于抗震管子3的直径,所以第二套筒2的筒孔则对应的设有分别与第一套筒1直径和抗震管子3直径匹配的套筒密封段和管子密封段,其中套筒密封段的长度与第一套筒1伸出保温壳体5的长度相匹配,而管子密封段的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所述抗震管子3的直径与第一套筒1内壁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空隙内填充有保温材料。通过在抗震管子3和第一套筒1之间的空隙中填充保温材料,进一步增强了保温性能,减少了热量向钢架的传导。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抗震管子3紧邻第一套筒1底端的管壁上设有定位部6,所述定位部6与第一套筒凸出保温壳体的部分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套筒2的套筒密封段与管子密封段之间过渡形成一阶梯面,所述阶梯面与定位部6配合以进一步将抗震管子3端部固定在第一套筒1内。所述保温壳体5包括设于换热室内侧的内衬板7和钢架4与内衬板7间的保温材料,所述第二套筒2一端与所述的内衬板7贴合并密封焊接。

具体的,所述第二套筒2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套筒2包括外部金属壳体和成型在金属壳体内部的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保温材料,当然的,所述的保温壳体5内也填充有保温材料。所述的抗震管子3为空心结构,内部填充保温材料,所述抗震管子3深入第一套筒1内的端部与第一套筒1的筒底之间还设有保温材料8,优选的,所述保温材料8厚度与余热锅炉内烟气温度正相关设置。当余热锅炉内烟气温度较高时,可设置较厚的保温材料层,而当余热锅炉内烟气温度较低时,可设置较薄的保温材料层。

本实施例中的抗震管子与余热锅炉的受热面垂直设置,所述受热面两侧包覆有受热面挡板,所述的抗震管子3一端通过定位部与第一套筒1焊接,另一端靠近受热面挡板设置,具体的,所述余热锅炉内设有多个受热面,各受热面垂直布置于余热锅炉的换热室内,每一受热面对应若干根抗震管子,所述的若干根抗震管子分设于受热面挡板两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对抗震管子3和第一套筒整体结构进行密封的第二套筒2,大幅度降低了余热锅炉内热量沿抗震管子3向锅炉顶部两侧钢架4的传递,进而降低了锅炉钢架外壳的温度,使得锅炉钢架外壳的温度在安全范围内,保证了机组安全正常的运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