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逆流蒸汽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3608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纯逆流蒸汽冷却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电站行业发电机组回热系统中的纯逆流蒸汽冷却器。蒸汽冷却器是对锅炉给水进行最终一级加热的设备。



背景技术:

蒸汽冷却器是为火电机组配套的重要辅机设备。其作用是利用给水加热系统中该级蒸汽较高的过热度加热末级高压加热器的给水,以进一步提高给水出口温度,从而提高机组的热效率。蒸汽冷却器的加热汽源来源于汽轮机的抽汽,蒸汽工作温度很高。

蒸汽冷却器一般采用顺逆流结构,此结构不适用于所有火电机组的回热系统中。顺逆流结构蒸汽冷却器给水和蒸汽流动方向:下半程为顺流形式,上半程为逆流形式,其缺点是流经蒸汽冷却器的给水比例大,造成水室直径和壳体直径大,长度却很短,结构布置不合理;同时壳侧压降也大。而纯逆流结构的蒸汽冷却器,流经蒸汽冷却器的给水比例小,进而可减小水室直径和壳体直径,加长设备的长度,使结构更趋于合理;同时能有效降低壳侧压降,满足机组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二次再热机组中,顺逆流结构的蒸汽冷却器壳侧压降过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纯逆流蒸汽冷却器,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内的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筒身,筒身的一端封闭,另一端通过管板连接半球形封头,半球形封头内设有水室分隔板,其将半球形封头分为上半腔室、下半腔室,半球形封头上设有分别与上半腔室、下半腔室连通的给水出口管、给水进口管;所述管束包括多根换热管,上半部分换热管的一端与半球形封头内的上半腔室连通,该部分换热管外包裹有上内包壳,下半部分换热管的一端与半球形封头内的下半腔室连通,该部分换热管外包裹有下内包壳;筒身上设有与上内包壳连通的蒸汽进口管及与下内包壳连通的蒸汽出口管。

优选地,所述上内包壳外还包裹有外包壳。

优选地,所述上内包壳、下内包壳靠近管板的一侧设有遮热板,上内包壳、下内包壳内设有多块用于固定换热管的大隔板。

更优选地,所述大隔板与相邻的大隔板或遮热板之间设有至少一块小隔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冷却器,给水和蒸汽流动方向全程都是逆流的形式,其安装于1号高加和锅炉之间,利用汽轮机第2级抽汽的过热度,对给水进行加热,提高锅炉的最终给水温度,进一步提高机组热效率。管束大隔板布置采用强制流动的方式,隔板的间距以满足压降要求为前提根据热力计算确定,同时大隔板间增加若干小隔板以防止管束的振动,所有大小隔板采用特殊的布管型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纯逆流蒸汽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管束的示意图;

图3为大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小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纯逆流蒸汽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内的管束。所述壳体包括筒身9,筒身9的一端封闭,另一端通过管板5连接半球形封头2,半球形封头2内设有水室分隔板3,其将半球形封头2分为上半腔室、下半腔室,半球形封头2上设有分别与上半腔室、下半腔室连通的给水出口管4、给水进口管1;所述管束如图2所示,包括多根换热管7,上半部分换热管7的一端与半球形封头2内的上半腔室连通,该部分换热管7外包裹有上内包壳8,上内包壳10外还包裹有外包壳13;下半部分换热管7的一端与半球形封头2内的下半腔室连通,该部分换热管7外包裹有下内包壳10;上内包壳8、下内包壳10靠近管板5的一侧设有遮热板12,上内包壳8、下内包壳10内设有多块用于固定换热管7的大隔板14(如图3所示)。大隔板14与相邻的大隔板14或遮热板12之间设有至少一块小隔板15(如图4所示)。筒身9上设有与上内包壳8连通的蒸汽进口管6及与下内包壳10连通的蒸汽出口管11。

设备运行时,系统给水从给水进口管1进入半球形封头2下半腔室后经过换热管7,从半球形封头2上半腔室的给水出口管4排出;蒸汽从蒸汽进口管6经外包壳13进入上内包壳8,经筒身9内的下内包壳10,从蒸汽出口管11排出(图1中箭头为相关介质的流动方向)。

蒸汽沿着大隔板14的强制流动方向和管束上半部份的换热管7内的给水充分换热后进入下内包壳10,再和管束下半部份的换热管7内的给水换热,由下内包壳10处的开孔排出。在大隔板14之间、大隔板14和遮热板12之间设置若干小隔板15,避免因大隔板14间距过大引起管束的振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