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08233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蒸压釜余汽处理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蒸压釜在建材制品生产时需消耗大量的饱和水蒸汽。目前,生产中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将蒸压釜高温余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高温冷凝水排放到河道或先排放到冷凝水池,待其冷却后,用于设备清洁等。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
[0003]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蒸压釜余热蒸汽循环利用装置,[申请号:201420468768.7],该新型公开了一种蒸压釜余热蒸汽循环利用装置,包括:蒸汽加热罐、抽水栗、连通管线和阀门。蒸汽加热罐由储水容器、导热盘管组成。储水容器与软化水塔通过管道相连,由阀门控制。储水容器内设有导热盘管,盘管下端与蒸压釜排气口连通,盘管上端通过排气管与发泡静养室的暖气包相通。储水容器底部设有一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抽水栗相连,抽水栗通过管道直接连入水蒸汽锅炉。该新型有益的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节能节水效果显著。
[0004]上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技术的部分问题,但是,该方案还至少存在以下缺陷:设计不合理,余汽及冷凝水利用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合理,热能回收利用率更高且生产效率高的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锅炉和若干蒸压釜,每个蒸压釜分别通过一根供汽支管和一根釜间导汽管并联地连接在分汽缸上,每根供汽支管上分别设有供汽闸门,每根釜间导汽管上分别设有导汽闸门,所述的分汽缸通过蒸汽供汽总管与锅炉相连,所述的蒸压釜分别通过第一管路与闪蒸罐和预养池相连且闪蒸罐和预养池通过第二管路相连,所述的分汽缸通过第三管路与闪蒸罐相连且在第三管路上设有控制闸门,所述的闪蒸罐通过第四管路与锅炉相连。
[0007]在上述的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中,所述的第一管路包括第一总管和并联在第一总管一端的若干第一支管且每根第一支管分别对应连接一所述的蒸压釜,在每根第一支管上分别设有第一支管闸门,所述的第一总管上设有第一总管闸门,所述的闪蒸罐与第一总管之间设有闪蒸罐闸门。
[0008]在上述的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中,本系统还包括能促进蒸压釜内的余汽进入分汽缸的喷射机构,所述的喷射机构连接在锅炉和各蒸压爸之间。
[0009]在上述的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中,所述的喷射机构包括喷射器,所述的喷射器进汽端通过第五管路与锅炉相连,所述的喷射器出汽端通过第六管路并联各个所述的蒸压釜,所述的喷射器还与第一管路相连且连接在第一管路的闪蒸罐和预养池之间。
[0010]在上述的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中,所述的第六管路包括喷射总管和并联在喷射总管一端的若干喷射支管,所述的喷射总管的另一端与喷射器出汽端相连,所述的喷射支管与蒸压釜一一对应相连且在每根喷射支管上分别设有喷射闸门。
[0011]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的优点在于:1、设计更合理,结构稳定,实用性强。2、热能回收利用率更高且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系统示意图。
[0013]图中,锅炉1、蒸压釜2、分汽缸3、闪蒸罐4、预养池5、蒸汽供汽总管6、供汽支管6a、釜间导汽管7、导汽闸门8、供汽闸门9、闪蒸罐闸门10、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第三管路13、第四管路14、第五管路15、第六管路16、第一总管17、第一支管18、第一支管闸门19、第一总管闸门20、喷射机构21、喷射器22、喷射总管23、喷射支管24、喷射闸门25、控制闸门26。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5]如图1所示,本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锅炉1和若干蒸压釜2,每个蒸压釜2分别通过一根供汽支管6a和一根釜间导汽管7并联地连接在分汽缸3上,每根供汽支管61上分别设有供汽闸门9,每根釜间导汽管7上分别设有导汽闸门8,分汽缸3通过蒸汽供汽总管6与锅炉1相连,蒸压釜2分别通过第一管路11与闪蒸罐4和预养池5相连且闪蒸罐4和预养池5通过第二管路12相连,分汽缸3通过第三管路13与闪蒸罐4相连且在第三管路13上设有控制闸门26,所述的闪蒸罐4通过第四管路14与锅炉1相连。
[0016]所述的第一管路11包括第一总管17和并联在第一总管17 —端的若干第一支管18且每根第一支管18分别对应连接一所述的蒸压釜2,在每根第一支管18上分别设有第一支管闸门19,所述的第一总管17上设有第一总管闸门20,所述的闪蒸罐4与第一总管17之间设有闪蒸罐闸门10。
[0017]本系统还包括能促进蒸压釜2内的余汽进入分汽缸3的喷射机构21,所述的喷射机构21连接在锅炉1和各蒸压釜2之间。该喷射机构21包括喷射器22,喷射器22进汽端通过第五管路15与锅炉1相连,喷射器22出汽端通过第六管路16并联各个所述的蒸压釜2,该喷射器22还与第一管路11相连且连接在第一管路11的闪蒸罐4和预养池5之间。
[0018]所述的第六管路16包括喷射总管23和并联在喷射总管23 —端的若干喷射支管24,所述的喷射总管23的另一端与喷射器22出汽端相连,所述的喷射支管24与蒸压釜2
对应相连且在每根喷射支管24上分别设有喷射闸门25。
[0019]在本实施例中,本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的设计使得结构稳定,热能回收利用率更高且生产效率高,实用性强。
[0020]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21]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锅炉1、蒸压釜2、分汽缸3、闪蒸罐4、预养池5、蒸汽供汽总管6、供汽支管6a、釜间导汽管7、导汽闸门8、供汽闸门9、闪蒸罐闸门10、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第三管路13、第四管路14、第五管路15、第六管路16、第一总管17、第一支管18、第一支管闸门19、第一总管闸门20、喷射机构21、喷射器22、喷射总管23、喷射支管24、喷射闸门25、控制闸门2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主权项】
1.一种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锅炉(1)和若干蒸压釜(2),其特征在于,每个蒸压釜(2)分别通过一根供汽支管^a)和一根釜间导汽管(7)并联地连接在分汽缸(3)上,每根供汽支管^a)上分别设有供汽闸门(9),每根釜间导汽管(7)上分别设有导汽闸门(8),所述的分汽缸(3)通过蒸汽供汽总管(6)与锅炉(1)相连,所述的蒸压釜(2)分别通过第一管路(11)与闪蒸罐⑷和预养池(5)相连且闪蒸罐⑷和预养池(5)通过第二管路(12)相连,所述的分汽缸(3)通过第三管路(13)与闪蒸罐(4)相连且在第三管路(13)上设有控制闸门(26),所述的闪蒸罐(4)通过第四管路(14)与锅炉⑴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管路(11)包括第一总管(17)和并联在第一总管(17) —端的若干第一支管(18)且每根第一支管(18)分别对应连接一所述的蒸压釜(2),在每根第一支管(18)上分别设有第一支管闸门(19),所述的第一总管(17)上设有第一总管闸门(20),所述的闪蒸罐(4)与第一总管(17)之间设有闪蒸罐闸门(1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本系统还包括能促进蒸压釜(2)内的余汽进入分汽缸(3)的喷射机构(21),所述的喷射机构(21)连接在锅炉(1)和各蒸压釜(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射机构(21)包括喷射器(22),所述的喷射器(22)进汽端通过第五管路(15)与锅炉(1)相连,所述的喷射器(22)出汽端通过第六管路(16)并联各个所述的蒸压釜(2),所述的喷射器(22)还与第一管路(11)相连且连接在第一管路(11)的闪蒸罐(4)和预养池(5)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六管路(16)包括喷射总管(23)和并联在喷射总管(23) —端的若干喷射支管(24),所述的喷射总管(23)的另一端与喷射器(22)出汽端相连,所述的喷射支管(24)与蒸压釜(2)对应相连且在每根喷射支管(24)上分别设有喷射闸门(2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蒸压釜余汽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不合理等技术问题。本蒸压釜余汽及高温冷凝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锅炉和若干蒸压釜,每个蒸压釜分别通过一根供汽支管和一根釜间导汽管并联地连接在分汽缸上,每根供汽支管上分别设有供汽闸门,每根釜间导汽管上分别设有导汽闸门,所述的分汽缸通过蒸汽供汽总管与锅炉相连,所述的蒸压釜分别通过第一管路与闪蒸罐和预养池相连且闪蒸罐和预养池通过第二管路相连,所述的分汽缸通过第三管路与闪蒸罐相连且在第三管路上设有控制闸门。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1、设计更合理,结构稳定,实用性强。2、热能回收利用率更高且生产效率高。
【IPC分类】B28B11/24, F22D1/32
【公开号】CN205119016
【申请号】CN201520293268
【发明人】谷志攀, 周湘江, 刘静
【申请人】嘉兴学院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5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