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风助燃水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40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次风助燃水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二次风助燃的水加热器,可在热管式取暖系统中和热水供应系统中作为水加热装置使用。
目前这种供采暖或供热水的各种装置有很多缺点,最突出的就是即消耗很多燃料而且污染环境。例如一个每小时提供24万大卡热量的热水供应系统,每天消耗掉1000斤左右的煤,而装置本身的缺点又使大量未被充分燃烧的燃料经由烟囱散发。使很多北方城市在冬季时空气遭到严重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基于以上原因设计出用二次风助燃的水加热器,使未被充分燃烧的燃料利用二次风助燃得以充分燃烧。既提高了燃烧效率、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个由引风管14、热风区(11、21、22)、回风管18、燃风区(5、6、7、8)组成的二次风助燃系统。引风管14将二次风由炉底2引到位于炉顶12处的热风区(11、21、22)予热。再由回风管18把验过予热的二次风引到第一燃烧室(即炉膛)4上部的燃风区(5、6、7、8)内的风室5内,由风室5经由环形风管7送入风孔6内点燃,在第二燃烧室8内燃烧。
二次风由引风管14送到炉顶12处的热风区(11、21、22)。热风区内有冷贮气室21、热风管11、热贮气室22交错排列的热风管11借助于上升的热气流的作用予热了热风管内的二次风。只有经过充分予热的二次风才能起到很好的助燃作用。予热的二次风由回风管18引到风室5,经由环形风管7送入风孔6点燃。
这样,在第一燃烧室4(即炉膛)内未被充分燃烧的燃料在第二烧烧室8内借助于二次风的作用充分燃烧。在环形风管7送入到风孔6内燃时就点燃的是气体燃料,火焰就象煤气的火焰一样,在第二燃烧室8内形成很强的火力。而在其它同类装置中这一部分的燃料通常是被烟囱抽走的。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利用了这一部分能量这是本实用新型区别其它同类装置的最大特点。在其它同类装置中若使其每小时产生24万大卡热量时,将消耗掉45市斤煤。而用本实用新型时,每小时只消耗掉12市斤煤。
本实用新型占地面积小,一座采暖面积为2000M2的楼房,连其附加设备在内只需占用12~15M2的小房间即可。且操作工人省力、省时。耗煤量只是同类装置的1/3,而且绝不污染环境。
及实施例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
一个供2000M2采暖面积使用的水加热器,炉体分为三段回水管15将中段和下段的水腔连为一体。在炉顶12处交错排列着多根热风管11,热风管11的一端和一个冷贮气室21相通。另一端和一个热贮气室22相通。回风管18将经过予热的二次风从热风区的热贮气室22引到位于炉膛4(即第一燃烧室)上部的风室5内。本实施例有3个环形风管和3个风孔6。
1-炉门;2-炉底;3-炉篦;4-炉膛;(第一燃烧室)5-风室;6-风孔;7-环形风管;8-第二燃烧室;9-热烟道;11-热风管;12-炉顶;13-出热水管;14-引风管;15-回水管;16-进水管;17-烟囱;18-回风管;21-冷贮气室;22-热贮气室。
图2是燃风区示意图。
图3是热风区示意图。
权利要求
1.二次风助燃水加热器,有一般水加热器所具有的炉膛4、炉底2、炉篦3、水腔20、进水管15、出水管13及出烟道17其特征在于上述水加热器有1个由引风管14、热风区(11、21、22)、回风管18、燃风区(5、6、7、8)组成的二次风助燃系统,上述引风管14从炉底2直通炉顶12的热风区(11、21、22),回风管18将炉顶12的热风区(11、21、22)和位于炉膛4(第一燃烧室)上部的燃风区(5、6、7、8)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二次风助燃水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热风区(11、21、22)由热风管11、冷贮气室21、热贮气室22组成,引风管14和上述冷贮气室21相通,热风管11接通冷贮气室21和热贮气室22,回风管18由热贮气室222引出。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热风区(11、21、22),其特征在于上述热风区(11、21、22)可以有1个以上相互交错排列的热风管11。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二次风助烧水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燃风区(5、6、7、8、)由风室5、环形风管7、风孔6、第二燃烧室8组成,回风管18由热风区(11、21、22)的热贮气室22引出和上述燃风区的风室5相通,风室5和一个以上的环形风管7相通,环形风管7和数量相等的风孔6通过连接孔相通,风孔6和炉膛4及第二燃烧室8相通。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取暖或供热水用的由二次风助燃的水加热器引风管把二次风从炉底引到炉顶的热风管预热,二次风预热后再由回风管引到炉膛(第一燃烧室)上部的燃风区,在第二燃烧室内使在第一燃烧内未充分燃烧的燃料充分燃烧。极有效的提高了燃烧效率,热效率达74%以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独特,占地面积小、省煤、不污染环境,耗煤量不足同类装置的1/3。
文档编号F23L9/00GK87205340SQ87205340
公开日1988年8月3日 申请日期1987年11月17日
发明者朵恩华, 代敬忠 申请人:朵恩华, 代敬忠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