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两焰烧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0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煤粉两焰烧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热工技术,涉及煤粉燃烧喷咀的开发。
目前工业炉窑上广泛使用的MFP型煤粉火炬焰烧咀(见文献1)及MPY型煤粉平焰烧咀(见文献2)都只能提供各自所特有的、不能改变基本形状的火焰。MFP烧咀只能提供火炬形火焰,它适用于炉身较长的炉窑;MPY烧咀只能提供平展形火焰,它适用于炉身很短的炉窑。但在工业热加工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整个热加工周期内,有时需平展形火焰,而有时却需火炬形火焰,如铸件的退火过程就是这样。因此MFP型烧咀和MPY型烧咀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本实用新型综合MFP型烧咀及MPY型烧咀各自的特点,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可灵便地改变烧咀火焰形状,即由火炬形火焰转为平展形火焰,或由平展形火焰转为火炬形火焰,其技术解决方案是在烧咀中装配调节机构,使烧咀的出口头部和旋流器可作水平直线位移。
图一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由图可看出,该煤粉两焰烧咀由下列配件组成稳焰器钝体[1],烧咀砖[2],一次风风套[3],二次风风管[4]、旋流器[5],二次风风壳[6],一次风直管[7],一次风弯管[8]及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手轮[9],调节拉杆[10]和调节杆[11])。
本实用新型中的调节机构可有一根或数根调节拉杆[10],每根调节拉杆[10]的一端固定于旋流器[5]上,另一端固定于调节手轮[9]上;调节杆[11]的一端固定于调节手轮[9]上,另一端安装稳焰器钝体[1];调节杆[11]的轴芯线与一次风直管[7]的轴芯线相重合。手工水平推动或拉动调节手轮[9]就可使烧咀的出口头部(包括钝体[1])连同旋流器[5]作水平直线位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调节机构是这样组成三根调节拉杆[10]的每一端用螺母等距离地固定在调节手轮[9]边缘上,另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固定于旋流器[5]上;调节杆[11]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固定于调节手轮[9]的中心位置,另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安装上稳焰器钝体[1]。
本烧咀工作过程、原理如下煤粉由一次风带入弯管[8],进入直管[7]到烧咀的出口头部,助燃用的二次风由进风风壳[4]进入旋流器[5]产生强烈旋转的二次风气流,此气流在出口头部遇到经过钝体[1]分流后的煤粉混合物,把后者带动旋转形成强烈旋转的、较粗的、轮廓明显的火炬形火焰,在这种情况下,烧咀砖[2]的附壁效应没有起作用。当用调节机构把烧咀的出口头部(包括钝体[1])连同旋流器[5]向后(图一中向右)移动到最后位置,这时,在烧咀头部出口处所形成的一、二次风和煤粉混合物向前强烈旋转运动时,外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混合物流股一出口就在烧咀砖[2]附壁效应控制下立即形成平展形火焰。
图二是本烧咀提供平展形火焰时烧咀出口头部的位置。
图三是本烧咀提供火炬形火焰时烧咀出口头部的位置。
这样,通过简单的调节机构的前后位移,可在生产进行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实现煤粉火焰形状的改变。
图四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12]是平展形火焰,[13]是火炬形火焰。
*附对比文献1.《钢铁》,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年,NO1,“煤粉燃烧”。
2.《钢铁》,冶金工业出版社,1986年,NO12,“煤粉平焰烧咀的研究”。
权利要求
1.一种煤粉两焰烧咀,主要由钝体[1]、烧咀砖[2]、一次风风套[3]、二次风风管[4]、旋流器[5]、二次风风壳[6]、一次风直管[7]及一次风弯管[8]构成,其特征是在烧咀中装配了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手轮[9]、调节拉杆[10]和调节杆[11]。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烧咀,其特征是三根调节拉杆[10]的每一端用螺母等距离地固定在调节手轮[9]边缘上,另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固定于旋流器[5]上。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烧咀,其特征是调节杆[11]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安装上稳焰器钝体[1],另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固定于调节手轮[9]的中心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烧咀,其特征是调节杆[11]的轴芯线与一次风直管[7]的轴芯线相重合。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一个以煤代油为燃料的煤粉两焰燃烧喷嘴,该烧嘴装配了调节机构,通过调节烧嘴出口头部在烧嘴砖中的前、后位置,可在生产过程中根据需要很灵便地实现煤粉火焰形状的改变,即由火炬形火焰转为平展形火焰或由平展形火焰转为火炬形火焰。
文档编号F23D1/00GK87205529SQ87205529
公开日1988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1987年12月1日
发明者王璋保, 刘燕春 申请人:华东冶金学院, 常熟市喷嘴厂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