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618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热交换器,对管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流进行选择性调节或开闭,并根据制冷供暖负荷进行调节热交换能力,更详细地说,涉及这样的热交换器,在每个管上均构成一个分配孔,各阶段温度偏差变小,因此可进行细微的温度调节,并且使用滑阀的滑动类型构成分配孔的开闭方式,从而简化联箱和水箱的形状,同时改善夹紧作业。
背景技术
一般,空气调节装置包含制冷系统和供暖系统,上述制冷系统具有以下结构由压缩机的驱动所排出的热交换介质进行经由冷凝器、接收机干燥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再次流向压缩机的循环过程,并通过蒸发器的热交换对汽车室内进行制冷;上述供暖系统具有以下结构使热交换介质(发动机冷却水)流入加热器芯内并进行热交换,以此对室内进行供暖。
使上述热交换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冷凝器和蒸发器以及加热器芯等是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对所供给的热交换介质进行适当温度的热交换,然后使其循环。
如图1所示,上述现有的热交换器具有多个管5,彼此之间隔开规定距离,而且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1、3上;上下水箱7、9,分别与上述上下联箱1、3结合,形成与各管5的端部连通的通道;以及散热片11,设置在上述各管5之间,用于扩大散热表面积。
具有这种结构的现有的热交换器在安装在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是安装在汽车用空气调节装置中的状态下,向由上述上水箱7和上联箱1所形成的通道供给的热交换介质,在通过由挡板所分隔的一侧管5的同时,与热交换器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之后在由上述下水箱9和下联箱3所形成的通道进行U型转弯,在通过另一侧管5的同时,再次进行热交换,经过由上述上水箱7和上联箱1所形成的通道而被排出。
上述进行热交换的现有的热交换器,由于不管是供暖或制冷负荷,都被供给热交换介质(汽车的冷却水),因而为了根据供暖或制冷负荷任意调整热交换能力,需要另外的控制装置。例如,在用作汽车的加热器芯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为了调节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使用调节送风机转速的方法,或者使用在热交换器的前面设置门来调节通过热交换器的风量的方法。这样,在通过控制风量来控制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力时,需要另外的装置,因而存在不能可靠地进行控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申请人在先申请而获得授权的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70234号,如图2和图3所示,热交换器由以下部件构成管5,等间隔配置,而且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1、3上;分割供给装置13,连接在上述上联箱1上,并且把热交换介质供给特定管5;以及下水箱9,连接在上述下联箱3上,并且与各管5的端部连通。
上述分割供给装置13由以下部件构成多个连接通道15,同与上联箱1结合的各管5的上端部连通;主体17形成有圆筒状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所述分割部19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形成上述连接通道15的入口侧;至少一个热交换介质供给管21,被设置成与在上述主体17中形成的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可连通;旋转部件23,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中,在旋转轴25上设置有遮断叶片27,遮断叶片27选择性遮断与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连通的连接通道15的入口;以及盖部件29,在支撑上述旋转轴25的同时,遮断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
为了在上述状态下,使用热交换器与热交换介质进行热交换,首先,通过上述热交换介质供给管21供给热交换介质的同时,根据施加给热交换器的负荷,使可旋转地设置在热交换介质分割部19内的旋转部件23旋转。然后,遮断叶片27通过上述旋转部件23的旋转有选择地开闭连接通道15的入口,从而把热交换介质向一部分或全部管5供给。
在两侧形成有上述连接通道15的入口的情况下,设置在旋转部件23的两侧的遮断叶片27同时打开各管5的端部,可以把热交换介质向一部分管5供给,并且根据旋转部件23的旋转,可以调节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量,因而可任意调节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
这样,使热交换介质有选择地流入热交换器的各管5内,并且可任意调整其性能,从而能够容易应对供暖或制冷负荷情况。
然而,虽然上述热交换器具有有能够选择地调节热交换介质量的优点,但是由于被旋转部件23的遮断叶片27引导的热交换介质偏重于热交换器的一侧的管列,因而存在如下问题不仅热交换介质的混合性能下降,而且各阶段的温度偏差增大,难以细微地调节温度。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70234号发明内容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热交换器对管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流进行有选择的调节和开闭,并根据供暖或制冷负荷能够简便地调节热交换能力,而且热交换介质在管内均匀分布,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如下热交换器每一个管上均形成有一个分配孔,而且各阶段温度偏差变小,因而可进行细微的温度调节,并且采用滑阀的滑动类型构成分配孔的开闭方式,简化了联箱和水箱的形状,同时改善了夹紧作业。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含多个管,等间隔排列,而且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上;上水箱,具有第1水箱和第2水箱,第1水箱与上述上联箱结合,并且在一侧形成有入口、出口管;以及第2水箱,内置在上述第1水箱中,在上端形成有分配孔列,在一侧形成有回收孔;第1开闭装置,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的内部,并且用于开闭上述分配孔列;控制装置,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的内部,接受外部动力来使上述第1开闭装置动作;以及下水箱,与上述下联箱结合并与各管的端部连通,通过回流管与上水箱连通。
本发明有选择地调节或开闭上述管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流,并且根据制冷、供暖负荷,能够方便地调节热交换能力,热交换介质在不受移动阻力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管或全部管均等地分配、循环,从而提高混合性能和整体的热交换性能。
并且,通过每一个管均形成有一个分配孔,使各阶段温度偏差变小,因而可进行细微的温度调节。
而且,借助于使用滑阀的线性往复运动的滑动类型来构成分配孔的开闭方式,简化了联箱和水箱的形状,并改善了夹紧作业。
并且,热交换介质分配孔与按一定数量分隔的管连通,该热交换介质分配孔的大小与该管的数量成比例形成,从而流入管一侧的热交换介质量和流速维持一定,改善左右温度差,提高热交换性能。


图1是表示一般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现有热交换器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现有热交换器中的上部侧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剖面图。
图7是图6的A-A线剖面图。
图8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的分配孔位置进行变形的情况下的概略立体图。
图9a至图9c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动作状态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上水箱和分配装置的分解状态的底部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的分配装置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2的B-B线剖面图。
标号说明100…热交换器;101…管;102…散热片;110…上水箱;111…入口通道;112…出口通道;120…第1水箱;121…入口管;122…出口管;123、127…加压导向部(guide);125…密封部件;126…突出部;130、130a、230…第2水箱;131、131a、231…分配孔;132、252…分隔壁;133、233…支撑凸起;134、234…回收孔;135、235…分隔部;136、236…旁通孔;137、237…导向部;140…上联箱;141、151…管孔;142、152、254…回收孔;150…橡胶部件;160、260…第1开闭装置;161、161a、261…滑阀;162、181a、262…齿轮;163、183a、263…弹性部件;170…控制装置;171…轴;172…第1齿轮;173…第2齿轮;174…控制杆;180…第2开闭装置;181…移送部件;182…连接部件;182a…结合槽;183…旁通阀;183b…结合凸起;190…下联箱;232…分配流路;250…分配装置;251…供给孔;253…引导导向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剖面图,图7是图6的A-A线剖面图,图8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的分配孔位置进行变形的情况下的概略立体图,图9a至图9c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工作状态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由以下部件构成多个管101,等间隔配置,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140、190上,并且使热交换介质移动;上水箱110,由以下部件构成第1水箱120,结合在上述上联箱140上,在一侧形成有入口、出口管121、122;第2水箱130,内置在上述第1水箱120中,在上端形成有隔开一定间隔相互错开排列的一对分配孔131列,在一侧形成有回收孔134;第1开闭装置160,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用于开闭上述一对分配孔131列;控制装置170,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在接受外部动力来使上述第1开闭装置160动作的同时,限定(特定)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量;下水箱191,结合在上述下联箱190上并与各管101的端部连通,通过回流管195与上水箱110连通,以使热交换介质移动(返回)到上水箱110。
并且,在上述管101之间还可以设置促进热交换的散热片102。
首先,对上述上水箱110的结构进行如下更详细的说明。
上述第1水箱120,以下端开放的形式形成,并且与上述上联箱140结合,在其上端一侧面分别向同一个方向形成有与内部连通的入口、出口管121、122,然而上述入口、出口管121、122也可以在相互相反方向上形成。
这里,上述第2水箱130内置在上述第1水箱120的敞开的下端侧,在一侧上端,分隔部135从上述回收孔134延伸设置,以便把上水箱110的内部分别分隔成出口通道112和入口通道111。
即,上述出口通道112使上述回收孔134和出口管122连通,上述入口通道111使分配孔131和入口管121连通。
并且,在上述分隔部135内,形成有使出口通道112和入口通道111连通的旁通孔136,根据上述旁通136的开与否,把通过上述入口管121流入的热交换介质全部供给管101侧,或者把所流入的热交换介质中的一部分供给管101侧,使其他一部分立即迂回(bypass)到出口管122。
而且,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设有根据上述控制装置170的动作有选择地开闭上述回收孔134和旁通孔136的第2开闭装置180。
上述第2开闭装置180包含移送部件181,形成有齿轮181a,以便在内部一侧面,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第2齿轮173啮合,并且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正反旋转连动进行往复运动;旁通阀183,可滑动地安装在上述分隔部135的内侧,并且有选择地开闭回收孔134和旁通孔136;以及连接部件182,连接上述移送部件181和旁通阀183。
这里,上述移送部件181是内部被贯通的长方形结构,在上述控制装置170的第2齿轮173被插入到内部的状态下构成啮合,然而此时,理想的是仅在其内部的一侧面形成齿轮181a,以便能进行往复运动。
并且,上述移送部件181和连接部件182一体形成,连接部件182和旁通阀183可拆装地结合。
即,在上述连接部件182的端部形成有朝向上侧的结合槽182a,朝上述旁通阀183的下侧延伸设置的结合凸起183b在插入该结合槽182a内的同时,与其结合。
在上述旁通阀183的上端,还设有一对弹性部件183a,该一对弹性部件使旁通阀183通过一定弹性力与分隔部135的内侧底面紧密接触且能够进行滑动,在上述第1水箱120的上端内侧面,突出设置有能够对上述弹性部件183a施加均等压力的加压导向部127。
因此,为了开闭回收孔134和旁通孔136,上述旁通阀183即使滑动,也始终能够维持与分隔部135的底面紧密接触的状态,以此防止热交换介质的渗漏。
这里,上述弹性部件183a具有从旁通阀183突出的形状,该形状可以有多种形式,材质也可以使用钢(Steel)材,然而理想的是使用尼龙(Nylon),以防止腐蚀等。
并且,上述旁通阀183的下侧面使用聚四氟乙烯材质、橡胶材质等多种材质进行涂敷,以便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而且,在上述第1水箱120的内侧面,还形成有使旁通孔136的上部侧截面积缩小的突出部126,以便在旁通孔136通过上述旁通阀183进行初始打开时,不会使很多的热交换介质通过该旁通孔136急剧迂回。
理想的是,上述突出部126形成为,随着上述旁通孔136通过旁通阀183逐渐打开,旁通孔136的上部侧截面积也逐渐增加。
这样,通过与后述滑阀161开闭分配孔131的位置相对应的旁通阀183,可以改变上述旁通孔136开闭量,从而只有适当的流量才能迂回。
而且,上述第1开闭装置160由以下部分构成齿轮162,分别配置在上述控制装置170的两侧,并且在分别相面对的一侧面,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第1齿轮172啮合;一对滑阀161,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正反旋转连动而在相互相反方向进行往复运动,与此同时开闭上述一对分配孔131列。
在上述滑阀161的上端还设有弹性部件163,以便滑阀161通过一定弹性力与第2水箱130的上端面紧密接触且能够进行滑动,在上述第1水箱120的上端内侧面,还突出设置有可对上述弹性部件163施加均等压力的加压导向部123。
这里,上述滑阀161的下侧面使用聚四氟乙烯材质、橡胶材质等多种材质涂敷161a,以便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设置在上述滑阀161的上端的弹性部件163具有从滑阀161突出的形状,该形状可以是流线型等多种形式,材质也可使用钢(Steel)材,然而理想的是使用尼龙(Nylon),以防止腐蚀等。
在上述第2水箱130的上端,还形成有引导滑阀161和第2开闭装置180的移送部件181的往复运动的导向部137。
上述导向部137隔开一定间隔形成一对,移送部件181位于其中央,一对滑阀161位于上述导向部137的各自的外侧,可顺利进行往复运动。
在各管101之间形成有分隔壁132,以便在上述第2水箱130的内侧面,使上述各分配孔131分别与管101独立地连通。
因此,在本发明中,上述分配孔131的数量和管101的数量相同。
另一方面,理想的是,在上述上联箱140和上水箱110之间还设橡胶部件150,以便提高密封性。
并且,在上述橡胶部件150和上联箱140上,形成有管孔141、151,以便与各管101连通,在上述橡胶部件150和上联箱140的一侧分别形成有与回流管195连通的回收孔142、152。
并且,上述橡胶部件150可以设置在下联箱190和下水箱191之间。
而且,上述控制装置170由下列部分构成轴171,上端部贯通上述第1水箱120的上端,下端部与突出设置在第2水箱130上端的支撑凸起133可旋转地结合;第1齿轮172,形成在上述轴171的一定高度上,与作为上述第1开闭装置160的滑阀161的齿轮162部啮合;第2齿轮173,形成在上述轴171的第1齿轮172下侧,与作为第2开闭装置180的移送部件181的齿轮181a部啮合;控制杆174,与朝上述第1水箱120的外部突出的轴171的上端部结合,并把外部动力传递给轴。
并且,在轴171和第1水箱120之间还设有密封部件125。
上述轴171的上端部形成为多角形,可准确传递控制杆174的旋转力。
另一方面,上述控制杆174与电动机或致动器(未图示)等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当热交换介质通过入口管121流入上水箱110的内部入口通道111时,根据通过控制装置170的动作而进行的滑阀161和旁通阀183的开闭动作,通过旁通孔136,立即迂回到出口管122,或者通过分配孔131沿多个管101流动的同时,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回流管195回流而被排出到出口管122。
以下,对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过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热交换介质进行循环的过程中,通过控制开关(未图示)使控制杆174旋转特定角度,则第1、2齿轮172、173随着轴171的旋转而旋转,与此同时上述滑阀161和旁通阀183进行滑动动作。
此时,由于根据上述滑阀161和旁通阀183的位置,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路径和向各管101供给的热交换介质量改变,因而为了方便起见,对上述滑阀161将分配孔131全部闭锁的情况、上述滑阀161将分配孔131全部打开的情况、以及上述滑阀161只将分配孔131的一部分打开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在滑阀161把分配孔131全部闭锁的情况(参照图9a)下的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过程如下。
如果控制装置170因上述控制杆174而进行动作,从而使滑阀161把分配孔131全部闭锁时,上述旁通阀183将旁通孔136完全打开,回收孔134被完全闭锁。
因此,通过上述入口管121流入上水箱110的内部入口通道1111侧的热交换介质立即通过旁通孔136迂回到出口通道112侧,之后被排出到出口管122。
第二种情况,即滑阀161将分配孔131全部打开的情况(参照图9b)的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过程如下。
当控制装置170因上述控制杆174而进行动作,从而滑阀161把分配孔131全部打开时,上述旁通阀183将旁通孔136完全闭锁,回收孔134被完全打开。
因此,通过上述入口管121流入上水箱110的内部入口通道111侧的热交换介质向所打开的全部分配孔131供给,在沿着分别独立连通的全部管101流动的同时,与外部空气进行活跃的热交换,之后移动到下水箱191。
移动到上述下水箱191的热交换介质通过回流管195回流,经过所打开的回收孔134移动到上水箱110的出口通道112侧,之后被排出到出口管122。
第三种情况,即滑阀161只将分配孔131的一部分打开的情况(参照图9c)的热交换介质循环过程如下。
当控制装置170因上述控制杆174而进行动作,从而使滑阀161只将分配孔131的一部分打开时,上述旁通阀183在位于旁通孔136和回收孔134之间的同时,将旁通孔136一部分打开,回收孔134也一部分打开。
因此,通过上述入口管121流入上水箱110的内部入口通道111侧的热交换介质中的一部分向所打开的分配孔131供给,而残留的剩余热交换介质通过一部分被打开的旁通孔136在出口通道112侧立即迂回,之后被排出到出口管122。
接着,向一部分被打开的分配孔131供给的热交换介质沿着与上述所打开的分配孔131连通的一部分管101流动,与此同时与外部空气进行活跃的热交换,之后移动到下水箱191。
移动到上述下水箱191的热交换介质通过回流管195回流,经过一部分被打开的回收孔134移动到上水箱110的出口通道112侧,之后被排出到出口管122。
即,如果通过上述滑阀161,分配孔131打开得越大,上述旁通阀183逐渐闭锁旁通孔136,通过旁通阀136迂回的流量就越少,相反,如果分配孔131打开得越小,上述旁通阀183将旁通孔136逐渐打开,从而通过旁通孔136迂回的流量就越多。
这样,旁通孔136的流路截面积对应于上述滑阀161的位置而可以变化,以使适当的流量迂回。
因此,本发明当然可以对在管101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量进行更细微的调节,可以有选择地调节流量,并根据制冷供暖负荷有效调节热交换能力,而且热交换介质在管101内可以均匀分布,因而热交换性能提高。
并且,每一管101都构成有一个分配孔131,从而各阶段温度偏差变小,可进行细微的温度调节,并且使用滑阀161的滑动类型构成分配孔131的开闭方式,与现有的旋转类型的开闭方式比起来,简化了联箱140和水箱110的形状,同时改善了夹紧(clamping)作业。
另一方面,如同上述,在第2水箱130的上端形成有一对分配孔131列,然而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第2水箱130a的两侧面形成一对分配孔131a列。
此时,当然把一对滑阀161a配置在第2水箱130a的两侧面。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上水箱和分配装置进行分解后的状态的底部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的分配装置的俯视图,图14是图12的B-B线剖面图,只对与上述第1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和作用进行说明,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所示,第2实施例表示的是形成于上述第2水箱230内的分配孔231的数量构成为比管101的数量少的情况,上述热交换器100由以下部件构成
多个管101,等间隔排列,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140、190上;上水箱110,由以下部件构成第1水箱120,与上述上联箱140结合,在一侧形成有入口、出口管121、122,以使热交换介质流入/排出;以及第2水箱230,内置在上述第1水箱120中,在上端形成有一列多个分配孔231,在一侧形成有回收孔234,而在内部形成有把流入上述分配孔231内的热交换介质分配给特定管101的分配流路232;分配装置250,设置在上述上联箱140和上水箱110之间,并通过上述分配流路232把热交换介质分配供给特定管101;第1开闭装置260,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并且用于开闭上述分配孔231;控制装置170,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在接受外部动力来使上述第1开闭装置260动作的同时,限定热交换介质的供给量;以及下水箱191,与上述下联箱190结合并与各管101的端部连通,通过回流管195与上水箱110连通,以使热交换介质移动(返回)到上水箱110。
首先,上述分配装置250形成有分别与按一定数量被分隔的管101连通的多个供给孔251;引导导向部253,形成于上述分配装置250上侧面,密闭上述各分配孔流路232的敞开的下端,并把沿分配流路232流动的热交换介质引导到上述各供给孔251;在上述分配装置250的一侧,形成有与上述回流管195连通的回收孔254。
这里,上述分配装置250使用橡胶(Rubber)材质或合成树脂材质形成,并且设置在热交换器100的上水箱110和上联箱140之间,以便在上述热交换介质迂回时,可使管101侧的热传递最小。
而且,在上述分配装置250的内侧面,在各供给孔251之间还设有分隔壁252,以使上述第2水箱230的各分配流路232分别与按一定数量被分隔的管101独立连通。
上述分隔壁252使得通过供给孔251所供给的热交换介质向由分隔壁252分隔的一定数量管101供给。
另一方面,当与上述分配装置250的引导导向部253和分隔壁252一起,将上述第2水箱230的分配流路232的位置和形状改变时,可进行任意调整,例如对在所分隔的特定管101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的流路数量和形状进行多种变化等,因而可将温度的变化率(斜度)维持/控制为一定的温度控制的准确度提高,并且可进行细微的温度控制。
而且,上述分配流路232以合适的间隔形成,以便与引导导向部253和供给孔251对应,其前端与分配孔231连通,末端延伸设置到上述各供给孔251的位置并与供给孔251连通。
这种上述分配流路232在与引导导向部253结合时,形成密闭的流路,以使通过分配孔231所供给的热交换介质稳定地移动到分配装置250的各供给孔251。
上述分配孔231的大小全部均匀形成,然而理想的是,上述供给孔231的大小形成为,同与各分配孔231连通的管101的数量成比例。
即,管101的数量越多,上述分配孔231的大小就越大,上述管101的数量越少,上述分配孔231的大小就越小,从而通过入口管121流入且通过各分配孔231的热交换介质量,只被供给与上述管101的数量成比例的量,并均等分配给各管101,与此同时沿着管101流动的热交换介质量和流速维持一定,左右温度差得到改善,热交换性能提高。
而且,上述第1开闭装置260由以下部件构成齿轮262,配置在上述控制装置170的一侧,在一侧面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第1齿轮172啮合;滑阀261,在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正反旋转连动而进行往复运动的同时,开闭上述形成为一列的多个分配孔231。
在上述滑阀261的上端,还设有弹性部件263,上述弹性部件263使滑阀261通过一定弹性力与第2水箱230的上端面紧密接触且能够进行滑动,在上述第1水箱120的上端内侧面突出设置有对上述弹性部件163能够施加均等压力的加压导向部123。
这里,上述滑阀261的下侧面使用聚四氟乙烯材质、橡胶材质等多种材质涂敷,以便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并且,设置在上述滑阀261的上端的弹性部件263从滑阀261突出设置,其形状可以是流线型等多样形式,理想的是使用尼龙(Nylon)构成,以防止腐蚀等。
在上述第2水箱230的上端,还形成有引导滑阀261和第2开闭装置180的移送部件181的往复运动的导向部237。
如第1实施例那样,在上述第2水箱230的一侧上端,从上述回收孔234延伸设置有分隔部235,上述分隔部235将上水箱110的内部分别分隔成出口通道112和入口通道111。
在上述分隔部235内,形成有使出口通道112和入口通道111连通的旁通孔236,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设有根据上述控制装置170的动作将上述回收孔234和旁通孔236有选择地开闭的第2开闭装置180。
上述第2开闭装置180由下列部件构成移送部件181,在一侧面形成有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第2齿轮173啮合的齿轮181a,并且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正反旋转连动而进行往复运动;旁通阀183,可滑动地安装在上述分隔部235的内侧,有选择地开闭回收孔234和旁通孔236;以及连接部件182,连接上述移送部件181和旁通阀183。
即,在第1实施例中,在移送部件181的内侧插入有第2齿轮173的状态进行啮合,而在第2实施例中,移送部件181在上述滑阀261的相反侧与第2齿轮173啮合。
另一方面,上述控制装置170设置在上水箱110的内部,而上端部贯通上述第1水箱120的上端,下端部可旋转地结合设置在突出设置于第2水箱230的上端的支撑凸起233,具有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
这里,理想的是,通过使上述分配孔231在第2水箱230的中心形成一列,上述支撑凸起233向一侧偏心形成。
由于上述第2实施例除了上述以外的所有结构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因而这里省略重复说明。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00,当热交换介质通过入口管121流入上水箱110的内部入口通道111时,热交换介质通过控制装置170的动作,并通过滑阀261和旁通阀183的开闭动作,通过旁通孔236之后立即迂回到出口管122,或者通过分配孔231和分配流路232沿着以一定数量被分隔的多个管101流动,与此同时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回流管195回流而被排出到出口管122。
因此,热交换介质的循环过程与第1实施例相同,只是,每一个分配孔231与一定数量的管101连通,从而使流入上述分配孔231内的热交换介质通过各分配流路232向分配装置250的供给孔251供给,并且向供给孔251供给的热交换介质在沿着所连通的一定数量的管101流动的同时,与外部空气进行活跃的热交换。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把上述管101排列成单一列,而且对在管101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的流路流是单通道类型(1 Pass Type)的情况作了说明,然而不限于此,热交换介质的流路流也可以由U型转弯类型(U-Turn Type)构成。
即,通过将管101排列成前后多列而使下部连通,或者将管101排列成单一列而在管101的内部形成“U”字型流路,可使热交换介质的流路流为U型转弯类型。当然在此情况下,理想的是,省略上述回流管195,在上述第2水箱130的内部形成与分配孔131被分隔的流路(未图示),以使沿管101进行U型转弯而被返回的热交换介质通过回收孔134排出。
这样,本发明是不管在管101排列成是单一列还是多列,或者在热交换介质的流路流是单通道类型还是U型转弯类型的情况下,都可以适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管(101),等间隔排列,并且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140)(190)上;上水箱(110),由以下部分构成第1水箱(120),与上述上联箱(140)结合,在一侧形成有入口、出口管(121)(122);以及第2水箱(130)(230),内置在上述第1水箱(120)中,在上端形成有分配孔(131)(231)列,在一侧形成有回收孔(134)(234);第1开闭装置(160)(260),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并且用于开闭上述分配孔(131)(231)列;控制装置(170),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接受外部动力来使上述第1开闭装置(160)(260)动作;以及下水箱(191),与上述下联箱(190)结合并与各管(101)的端部连通,通过回流管(195)与上水箱(11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配孔(131)列排列成隔开一定间隔相互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水箱(130)(230)的一侧,延伸设置有分隔部(135)(235),该分隔部(135)(235)将上水箱(110)的内部分别被分隔成上述回收孔(134)(234)与出口管(122)连通的出口通道(112)、以及分配孔(131)(231)与入口管(121)连通的入口通道(111),在上述分隔部(135)(235)内形成有使出口通道(112)与入口通道(111)连通的旁通孔(136)(23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水箱(110)的内部,设有根据上述控制装置(170)的动作有选择地开闭上述回收孔(134)(234)和旁通孔(136)(236)的第2开闭装置(18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开闭装置(180)由下列部件构成移送部件(181),在一侧面形成有与上述控制装置(170)啮合的齿轮(181a),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正反旋转连动而进行往复运动;旁通阀(183),可滑动地安装在上述分隔部(135)(235)的内侧,并且用于开闭回收孔(134)(234)和旁通孔(136)(236);以及连接部件(182),连接上述移送部件(181)和旁通阀(18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旁通阀(183)的上端还设有弹性部件(183a),上述弹性部件(183a)使旁通阀(183)通过一定弹性力能够与分隔部(135)(235)的底面紧密接触,在上述第1水箱(120)的内侧面还形成有可对上述弹性部件(183a)施加均等压力的加压导向部(12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水箱(120)的内侧面还形成有使旁通孔(136)(236)的上部侧截面积缩小的突出部(126),以便在上述旁通孔(136)(236)初始打开时,不会使过多的热交换介质迂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126)形成为,随着上述旁通孔(136)(236)逐渐打开,旁通孔(136)(236)的上部侧截面积逐渐增加。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开闭装置(160)由以下部分构成齿轮(162),分别配置在上述控制装置(170)的两侧,分别形成为在一侧面与上述控制装置(170)啮合;一对滑阀(161),在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正反旋转连动而朝相互相反方向往复运动的同时,将上述一对分配孔(131)列开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滑阀(161)的上端还设有使滑阀(161)通过一定弹性力与第2水箱(130)(230)的上端面紧密接合的弹性部件(163),在上述第1水箱(120)的内侧面,还形成有可对上述弹性部件(163)施加均等压力的加压导向部(123)。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水箱(130)的上端,还形成有引导滑阀(161)的往复运动的导向部(137)。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水箱(130)的内侧面,在各管(101)之间设有分隔壁(132),以使上述各分配孔(131)和管(101)分别独立地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配孔(131)的数量和管(101)的数量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联箱(140)和上水箱(110)之间还设有密封用橡胶(150)。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170)由以下部分构成轴(171),上端部贯通上述第1水箱(120)的上端,下端部与突出设置在第2水箱(130)(230)的上端上的支撑凸起(133)(233)可旋转地结合;第1齿轮(172),形成在上述轴(171)的一定高度,并且使上述第1开闭装置(160)(260)动作;第2齿轮(173),形成在上述轴(171)的第1齿轮(172)下侧,并且使第2开闭装置动作;控制杆(174),与上述轴(171)的上端部结合,并把外部动力传递给轴(171)。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轴(171)和第1水箱(120)之间,还设有密封部件(125)。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水箱(230)的内部,形成有把流入上述分配孔(231)列内的热交换介质分配给特定管(101)的分配流路(232);在上述上联箱(140)和上水箱(110)之间,设有把通过上述分配流路(232)所分配的热交换介质向特定管(101)分配供给的分配装置(250)。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开闭装置(260)由以下部分构成齿轮(262),配置在上述控制装置(170)的一侧,在一侧面与上述控制装置(170)啮合;以及滑阀(261),在与上述控制装置(170)的正反旋转连动而进行往复运动的同时,开闭上述分配孔(231)。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配装置(250)形成有分别与以一定数量被分隔的管(101)连通的多个供给孔(251);在上侧面形成有引导导向部(253),上述引导导向部(253)密闭上述各分配孔流路(232)敞开的下端,并把沿着分配流路(232)流动的热交换介质引导到上述各供给孔(251);在一侧形成有与上述回流管(195)连通的回收孔(254)。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配装置(250)由橡胶材质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分配装置(250)的内侧面,在各供给孔(251)之间还设有分隔壁(252),以使上述第2水箱(230)的各分配流路(232)分别与以一定数量被分隔的管(101)独立地连通。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供给孔(251)的大小形成为,与上述供给孔(251)连通的相应的管(101)的数量成比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如下热交换器对管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流有选择地调节或开闭,根据供暖或制冷负荷方便地调节热交换能力,并可使热交换介质在管内均匀分布,提高热交换性能。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包含多个管,等间隔排列,其两端部固定在上下联箱上;上水箱,包括第1水箱,与上述上联箱结合,在一侧形成有入口、出口管;第2水箱,内置在上述第1水箱中,在上端形成有分配孔列,在一侧形成有回收孔;第1开闭装置,可滑动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的内部,并用于开闭上述分配孔列;控制装置,可旋转地设置在上述上水箱的内部,接受外部动力来使上述第1开闭装置动作;下水箱,与上述下联箱结合并与各管的端部连通,通过回流管与上水箱连通。
文档编号F28F9/00GK1766511SQ20051011883
公开日2006年5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9日
发明者韩成锡 申请人: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