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545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锅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涉及煤粉锅炉低氮燃烧【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因空气分级燃烧带来的锅炉效率下降问题。锅炉包括主燃烧器喷口和燃尽风喷口组件;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包括第一燃尽风喷口和第二燃尽风喷口,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和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结构型式不同;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位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上方。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锅炉,同时具有结构型式不同的第一燃尽风喷口和第二燃尽风喷口,能够有效全方位地捕捉炉膛内由还原区上升过来的烟气,且能保证煤粉的充分燃尽和降低炉膛出口烟气中的CO含量,消除因采用空气分级燃烧造成的锅炉效率下降问题。
【专利说明】锅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粉锅炉低氮燃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炉。

【背景技术】
[0002] 燃煤火力发电机组的锅炉型式多种多样,采用的燃烧方式主要有四角切圆燃烧、 墙式对冲燃烧和下射式W火焰燃烧方式等,虽然锅炉燃烧效率有了大幅提升,但燃煤锅炉 的高污染性仍然是摆在燃煤火力电厂面前的一大难关,其中火电厂氮氧化物(NOx)排放已 经超过二氧化硫成为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环保部门已出台最严格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来 控制火电厂的大气污染问题。
[0003] 对于燃煤锅炉氮氧化物排放高的问题,当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增加燃尽风 (0FA)进行炉膛空气分级燃烧、将燃烧器设计改造成低NOx生成型燃烧器、采用燃料再燃方 式、采用烟气再循环方式、降低锅炉出口氧量的低氧燃烧运行方式等。上述诸多措施中,又 以增加燃尽风进行炉膛空气分级燃烧的方式效果最明显,但空气分级往往也会带来飞灰含 碳量上升、C0升高、锅炉效率下降等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空气分级燃烧,以降低氮氧 化物生成,又将其给锅炉燃烧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是摆在广大锅炉厂家及电厂运行技术 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0004] 目前,电站煤粉锅炉炉膛空气分级燃烧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在锅炉上炉膛布置燃 尽风,将炉膛划分成主燃区、还原区和燃尽区,含煤粉一次风气流通过燃烧器喷入炉膛主燃 区,煤粉在燃烧器出口附近处及时着火和燃烧,送入主燃区的氧量低于煤粉燃烧所需的理 论空气量,使主燃区内的煤粉颗粒在欠氧环境下不能充分燃尽,煤种含有的N元素和空气 中的氮气在高温下部分转化成N0、部分生成HCN等中间产物;炉内烟气进入还原区后,大量 的HCN等中间产物会和已经生成的N0发生还原发应,将N0还原成N 2,这能够大幅降低NOx 生成。在还原区上方通过燃尽风喷口喷入燃尽风后,在燃尽区内未燃尽的碳和C0等物质继 续燃烧,从而保证锅炉燃烧效率不下降。
[0005] 发明人发现:现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采用的燃尽风喷口多为单一结构型式的圆形 或矩形喷口,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燃尽风喷口布置的锅炉示意图,其采用的即为圆形燃 尽风喷口 112,圆形燃尽风喷口 112设置在主燃烧器喷口 111的上方。圆形燃尽风喷口 112 结构常采用两层气流通道结构,内侧为直流风通道,外侧为加装旋流叶片的旋流风通道,通 过采用单一 0FA喷口结构增设燃尽风,将炉膛划分成主燃区101、还原区102和燃尽区103。
[0006]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下述问题:现有的单一燃尽风结构,当采用内直流 风加外旋流风的圆形喷口结构时,虽可以保证喷入炉膛内的燃尽风具有较好的覆盖面,但 往往不能保证其有足够的刚性穿透炉膛内上升的烟气,极易在炉膛中心处形成烟气走廊; 当采用方形即可固定又可摆动调节的矩形喷口时,其喷出气流的刚性明显要大于圆形喷 口,但其射出的气流不能有效卷吸覆盖上升的烟气,极易在相邻燃尽风喷口之间形成烟气 走廊。因此两种结构型式的喷口单一布置时,均不能有效全方位的捕捉炉膛内由还原区上 升过来的烟气,不能保证煤粉的充分燃尽和降低炉膛出口烟气中的C0含量,消除因采用空 气分级燃烧造成的锅炉效率下降问题。
[0007] 因此,如何即保证锅炉燃烧时能够达到最佳空气分级量,又能有效解决因空气分 级燃烧带来的锅炉效率下降问题,是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8]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锅炉,用于在保证锅炉燃烧时能够达到最 佳空气分级量的前提下,提高空气分级燃烧情况下锅炉的燃烧效率。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10]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炉,包括主燃烧器喷口和燃尽风喷口组件;
[0011] 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包括第一燃尽风喷口和第二燃尽风喷口,所述第一燃尽风喷 口和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结构型式不同;
[0012] 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位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上方。
[0013]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在坚直方向上有一层或至少两 层。
[0014]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每层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都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燃 尽风喷口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
[0015]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每层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中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和所 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总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一致,且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与所 述主燃烧器喷口对应布置。
[0016]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每层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中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和所 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总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相差一个,且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 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错列布置。
[0017]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每层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中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和所 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总数量比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多两个,且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的 其中两个喷口靠近所述锅炉的墙体布置,其余的喷口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对应布置。
[0018]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每层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所包括的所述第一燃尽风喷 口和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相间布置。
[0019]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在坚直方向上至少有两层,其中 至少一层只包括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至少另一层只包括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
[0020]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
[0021] 其中至少一层只包括的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的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 相等,且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对应布置;和/或,
[0022] 至少另一层只包括的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相 等,且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对应布置。
[0023]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
[0024] 其中至少一层只包括的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的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 相差一个,且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错列布置;和/或,
[0025] 至少另一层只包括的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相 差一个,且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错列布置。
[0026]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为矩形燃尽风喷口,所述第二燃 尽风喷口为圆形燃尽风喷口。
[0027]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
[0028] 所述圆形燃尽风喷口为具有内圈直流风加外圈旋流风效果的结构型式;和/或,
[0029] 所述矩形燃尽风喷口为具有矩形直流风效果的结构型式,所述矩形燃尽风喷口的 调节方式为手动调节或电动调节。
[0030]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布置在锅炉前墙、锅炉后墙或锅 炉侧墙上。
[0031]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32]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锅炉,同时具有结构型式不同的第一燃尽风喷口和第二燃尽 风喷口,不同的结构型式使得从第一燃尽风喷口和第二燃尽风喷口出来的燃尽风具有不同 的特性:以圆形燃尽风喷口为具有内圈直流风加外圈旋流风效果的结构型式、矩形燃尽风 喷口为具有矩形直流风效果的结构型式为例,采用内圈直流风加外圈旋流风的圆形喷口结 构时,可以保证喷入炉膛内的燃尽风具有较好的覆盖面。矩形燃尽风喷口喷出气流的刚性 明显要大于圆形喷口。可见,两种结构型式的燃尽风喷口同时使用,可以使得保证喷入炉膛 内的燃尽风具有较好的覆盖面,且能保证其有足够的刚性穿透炉膛内上升的烟气,不易在 炉膛中心处形成烟气走廊,且不易在相邻燃尽风喷口之间形成烟气走廊。由此能够有效全 方位地捕捉炉膛内由还原区上升过来的烟气,且能保证煤粉的充分燃尽和降低炉膛出口烟 气中的C0含量,降低甚至消除因采用空气分级燃烧造成的锅炉效率下降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 限定。在附图中:
[0034]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燃尽风喷口布置的锅炉示意图;
[0035]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上燃尽风喷口组件一种布置形式的示意图;
[0036] 图3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
[0037]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上燃尽风喷口组件另一种布置形式的示意 图;
[0038]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上燃尽风喷口组件又一种布置形式的示意 图;
[0039]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上燃尽风喷口组件再一种布置形式的示意 图;
[0040]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上燃尽风喷口组件另一种布置形式的示意 图;
[0041]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上燃尽风喷口组件又一种布置形式的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可以参照附图图1?图8以及文字内容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以及本实用新 型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点。下文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 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 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 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 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 均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 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
[0043] 下面结合图2?图8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将本实 用新型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 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锅炉,包括主燃烧器喷口 211和燃尽风喷口组件。燃 尽风喷口组件包括第一燃尽风喷口和第二燃尽风喷口,第一燃尽风喷口和第二燃尽风喷口 的结构型式不同。燃尽风喷口组件位于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上方。
[0045] 具体地,第一燃尽风喷口可以为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第二燃尽风喷口可以为圆形 燃尽风喷口 213,后文也以此进行描述。
[0046]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锅炉,同时具有结构型式不同的第一燃尽风喷口和第二燃尽 风喷口,不同的结构型式使得从第一燃尽风喷口和第二燃尽风喷口出来的燃尽风具有不同 的特性:以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为具有内圈直流风加外圈旋流风效果的结构型式、矩形燃 尽风喷口 212为具有矩形直流风效果的结构型式为例,采用内圈直流风加外圈旋流风的圆 形喷口结构时,可以保证喷入炉膛内的燃尽风具有较好的覆盖面。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喷 出气流的刚性明显要大于圆形喷口。可见,两种结构型式的燃尽风喷口同时使用,可以使得 保证喷入炉膛内的燃尽风具有较好的覆盖面,且能保证其有足够的刚性穿透炉膛内上升的 烟气,不易在炉膛中心处形成烟气走廊,且不易在相邻燃尽风喷口之间形成烟气走廊。由此 能够有效全方位地捕捉炉膛内由还原区202上升过来的烟气,且能保证煤粉的充分燃尽和 降低炉膛出口烟气中的C0含量,消除因采用空气分级燃烧造成的锅炉效率下降问题。
[0047] 此处,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的调节方式可以为手动调节或电动调节。
[0048] 此处,燃尽风喷口组件在坚直方向上可以设置一层或多层。在只有一层燃尽风喷 口组件时,该层燃尽风喷口组件应同时具有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矩 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可以相间设置或随机设置。在随机设置时,矩形 燃尽风喷口 2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剩余的都为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 ;或者,圆形燃尽风喷 口 213的数量设置为一个,剩余的都为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
[0049] 每层燃尽风喷口组件所包括的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的总数 量优选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差不多,具体可以为:数量相等、数量相差一个或数量相 差两个。数量相等时,一个主燃烧器喷口 211对应一个燃尽风喷口组件的喷口,即矩形燃尽 风喷口 212或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数量相差一个时,若燃尽风喷口组件所包括的喷口数量 比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多一个,那么主燃烧器喷口 211对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燃尽风 喷口组件的喷口中间。若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多一个,则燃尽风喷口组件的各喷口对 应相邻的两个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中间。
[0050] 若燃尽风喷口组件所包括的喷口总数量比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多两个,那么 燃尽风喷口组件的喷口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 -一对应设置,剩余的两个燃尽风喷口组件的 喷口设置在最靠近锅炉墙体的那个燃尽风喷口组件的喷口与墙体之间。
[0051] 当燃尽风喷口组件在坚直方向上有多层时,可以其中一层全部是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另一层全部是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每层所包括的喷口数量和布置方式可参见上文燃 尽风喷口组件为一层的情形。
[0052] 下面将详细介绍上述各种情形。
[0053] 首先介绍只具有一层燃尽风喷口组件的情形。
[0054] 每层燃尽风喷口组件都包括至少一个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至少一个圆形燃尽 风喷口 213。
[0055] 参见图2和图3,每层燃尽风喷口组件中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的总数量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相差一个,且燃尽风喷口组件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 错列布置。
[0056] 进一步地,每层燃尽风喷口组件所包括的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相间布置。图2和图3示意的是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的总数量 比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多一个的情形,当然,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的总数量也能比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少一个。
[0057] 图4示意了另一种情形,参见图4,每层燃尽风喷口组件中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 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的总数量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一致,且燃尽风喷口组件与主燃 烧器喷口 211对应布置。
[0058] 图5示意了又一种情形,参见图5,每层燃尽风喷口组件中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 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的总数量比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多两个,且燃尽风喷口组件的其 中两个喷口靠近锅炉的墙体布置,其余的喷口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对应布置。
[0059] 下面介绍具有多层燃尽风喷口组件的情形,此处以两层为例。
[0060] 参见图6,燃尽风喷口组件在坚直方向上至少有两层,其中至少一层只包括矩形燃 尽风喷口 212,至少另一层只包括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
[0061] 在具有多层燃尽风喷口组件时,每层燃尽风喷口组件所包括的喷口数量可以参见 一层的情形,每层燃尽风喷口组件所包括的喷口数量可以相同,亦可不同。
[0062] 参见图6,以设置两层燃尽风喷口组件为例,其中至少一层只包括的矩形燃尽风喷 口 212的数量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相等,且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 对应布置。和/或,至少另一层只包括的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的数量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 的数量相等,且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对应布置。
[0063] 参见图7和图8,当然,每层燃尽风喷口组件所包括的喷口数量也可采用下述方 式:其中至少一层只包括的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的数量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相差一 个,且矩形燃尽风喷口 21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错列布置。和/或,至少另一层只包括的圆 形燃尽风喷口 213的数量与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数量相差一个,且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与 主燃烧器喷口 211错列布置。
[0064] 根据实际需要,燃尽风喷口组件可以布置在锅炉前墙221、锅炉后墙222或锅炉侧 墙223上。
[0065]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锅炉,将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和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组合布 置于主燃烧器喷口 211的上方,将炉膛划分成主燃区201、还原区202、燃尽区203。煤粉和 燃烧所需的一部分风量通过主燃烧器喷口 211送入炉膛主燃区201,在主燃区201内及时着 火和燃烧,随煤粉进入主燃区201内的风量要低于煤粉完全燃烧时所需要的风量,煤粉颗 粒处于欠氧条件不能充分燃尽,使进入主燃区201内的煤粉燃烧时其自身含有的N元素和 燃烧所需空气中的N元素生成N0和HCN(还原性中间产物的代表)等物质。主燃区201内 着火和燃烧后烟气和未燃尽碳等物质进入还原区202,在这一空间内没有风补入,使来自主 燃区201内的燃烧后烟气内的燃烧产物处于强还原性气氛中,燃烧产物中的大量中间产物 HCN等和N0发生还原反应,将其还原成N2。
[0066] 燃尽风在主燃区201上方一定距离处喷入,以形成合理的还原区202,燃尽风上方 形成燃尽区203,燃烧后的烟气和未燃尽碳等物质在补入燃尽风后继续燃烧。通过布置于锅 炉前墙221和锅炉后墙222的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喷入的燃尽风,形成矩形喷口燃尽风穿 透区231,锅炉前墙221、锅炉后墙222对冲布置的气流能够有效穿透由还原区202上升的 烟气,消除锅炉深度方向中间处的炉膛中心处烟气走廊241 ;通过布置于锅炉前墙221和锅 炉后墙222的圆形燃尽风喷口 213喷入的燃尽风,在相邻两只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之间形 成圆形喷口燃尽风覆盖区232,消除由于矩形燃尽风穿透进入炉膛中心而挤压上升烟气,形 成的在两只矩形燃尽风喷口 212之间的近炉墙处烟气走廊242,以保证未燃尽物质充分燃 尽。
[0067]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锅炉,针对现有电站煤粉锅炉氮氧化物排放高,进行空气分 级燃烧时不能保证锅炉燃烧效率,增设的燃尽风不能兼顾对炉膛内上升烟气的穿透深度和 有效覆盖,造成尾部排烟中C0含量高和飞灰中未燃尽碳含量较多等问题,特提出一种具有 多种结构型式的燃尽风喷口的锅炉,对锅炉燃尽风布置方式进行优化,实现电站煤粉锅炉 增设燃尽风后的空气分级燃烧,在不降低锅炉效率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氮氧化物生成;在保 证燃尽风和炉内上升烟气混合的同时,兼顾炉膛火焰中心的控制,保证锅炉主、再热汽温达 到额定值,控制锅炉减温水量;燃尽风覆盖和穿透能力的提升,还可有效解决因单一燃尽风 喷口布置造成的炉内烟气走廊,避免锅炉上炉膛及锅炉尾部受热面的局部C0浓度过高,减 轻受热面腐蚀,提高锅炉运行安全性。
[0068] 上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除另有声明外,如果其公开了数值范围, 那么公开的数值范围均为优选的数值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优选的数值 范围仅仅是诸多可实施的数值中技术效果比较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由于数值较多, 无法穷举,所以本实用新型才公开部分数值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且,上述 列举的数值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
[0069] 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 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上对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 夕卜,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70] 同时,上述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 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 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 式结构(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 外)。
[0071] 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 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 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 独部件。
[0072]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 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燃烧器喷口和燃尽风喷口组件; 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包括第一燃尽风喷口和第二燃尽风喷口,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和 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结构型式不同; 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位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上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在坚直方向上有一 层或至少两层。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都包括至少一 个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中所述第一燃 尽风喷口和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总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一致,且所述燃尽风 喷口组件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对应布置。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中所述第一燃 尽风喷口和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总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相差一个,且所述燃 尽风喷口组件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错列布置。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中所述第一燃 尽风喷口和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总数量比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多两个,且所述燃尽 风喷口组件的其中两个喷口靠近所述锅炉的墙体布置,其余的喷口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对 应布置。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所包括的所述 第一燃尽风喷口和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相间布置。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在坚直方向上至少 有两层,其中至少一层只包括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至少另一层只包括所述第二燃尽风喷 □。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其中至少一层只包括的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的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相等, 且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对应布置;和/或, 至少另一层只包括的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相等,且 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对应布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其中至少一层只包括的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的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相差 一个,且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错列布置;和/或, 至少另一层只包括的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的数量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的数量相差一 个,且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与所述主燃烧器喷口错列布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尽风喷口为矩形燃尽风喷 口,所述第二燃尽风喷口为圆形燃尽风喷口。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形燃尽风喷口为具有内圈直流风加外圈旋流风效果的结构型式;和/或, 所述矩形燃尽风喷口为具有矩形直流风效果的结构型式,所述矩形燃尽风喷口的调节 方式为手动调节或电动调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尽风喷口组件布置在锅炉前墙、 锅炉后墙或锅炉侧墙上。
【文档编号】F23C7/00GK203907595SQ201420312513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3日
【发明者】王家兴, 李明, 张超群, 徐吉良, 王雪峰, 刘鹏飞, 刘昕, 周志权 申请人: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